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18-12-12徐翠芳
汪 丽,王 芳,徐翠芳
(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上海 200436)
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主要是因脑部供血障碍所导致,高达70%的脑卒中为脑梗死,其中80%的脑梗死患者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其致残率与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1]。早期康复护理主要以康复医学神经功能重组原理为基础,根据患肢不同阶段的康复需求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专科护理,进而改善神经功能,促进患肢康复[2]。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本次研究对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接收的45例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病例来自我院康复科2015年9月~2017年9月接收的90例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均合并有侧肢体瘫痪;生命体征平稳;具备正常沟通能力;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全身器质性病变;昏迷、意识障碍;认知障碍;合并有痴呆、失语等症状;拒绝参与本次研究。90例患者男52例,女38例;年龄47~75岁,平均(65.4 6.2)岁。将9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康复组,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区别不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协助患者定期翻身等,康复组则在此基础上又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 心理康复护理
患者意识清醒后,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对其心理状态及时给予评估,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告诉患者通过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疾病康复。引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鼓励患者正视疾病,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康复治疗,并向其介绍一些康复效果较佳的实例,增强其康复信心。
1.2.2 运动康复护理
协助患者良肢位摆放,并通过按、揉、捏、搓等手法对患肢关节进行被动训练,每天2~3次,每次半小时,避免关节挛缩。每隔二小时协助患者床上翻身一次,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动训练,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鼓励患者进行坐起与站立训练,起初坐起时角度维持在60°左右,随着病情的好转,不断加大练习难度,将坐起角度提高到90°。站立训练亦需循序渐进,先指导患者坐于床边下垂双腿,每天训练半小时,再慢慢过渡至床边站立,为之后的直立行走打下坚实基础。当患者患肢运动功能逐渐恢复后,鼓励患者开始行走训练,先进行单腿扶拐行走再慢慢过渡到独立行走,不宜操之过急,以身体能耐受为主,并鼓励患者自行进食、穿脱衣裤、扣纽扣、系鞋带、洗脸、刷牙等,加强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1.2.3 认知训练护理
脑梗死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其认知功能往往衰退较为严重,严重影响患者情绪、康复依从性及配合度,为此需同样重视对患者的认知训练护理。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引导主动言语、思考,并尽量站在患侧,不断提高患者注意力,并借助一些物品对患侧皮肤进行刺激,提高患侧皮肤的感知能力。
1.3 评价指标
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价。其中肢体运动功能评价标准以FMA量表为主,满分100分,肢体运动功能与分值呈正性相关。日常活动能力平价标准以Barthel指数为主,满分100分,日常活动能力与分值呈正性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2.0软件处理,FMA评分与Barthel评分通过s表示,并给予t检验,以P<0.05为检验水准。
2 结 果
早期康复护理后,康复组的FMA评分与Barthe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FMA评分与Barthel评分比较
3 讨 论
肢体偏瘫是脑梗死后较为常见的问题,不但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造成影响,同时也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现代康复医学研究表明[2],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对患者实施早期的康复护理,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出脑部的可塑性,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受损的脑神经功能。这与本次研究相符,本次研究我们对康复组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后,康复组的FMA评分与Barthe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中我们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为后期的康复训练奠定基础。加强对患者的运动康复护理,分阶段进行被动训练与主动训练,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加强对患者的认识训练护理,有效增强患者各方面的感知力,提高其日常活动能力。
总的来说,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