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危险因素分析和临床护理策略
2018-12-12周凤
周 凤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二病区,安徽 合肥 230022)
本研究为分析肺栓塞危险因素,提出相应临床护理策略,明确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改善肺栓塞患者预后方面的作用,对60例肺栓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分组对照方式,分别采取针对性护理、常规护理干预,现报道2组患者死亡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肺栓塞患者共60例,按护理方案不同分成研究组、对照组,均30例,其收治时间:2015年12月至2018年1月。研究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为27~90岁,平均年龄为(64.59 7.41)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27~91岁,平均年龄为(64.75 7.57)岁;2组性别分布、年龄等无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肺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以及肺螺旋CT检查等明确诊断为肺栓塞;②临床资料完整;
(2)排除标准:①配合行为较差;②合并认知或交流功能障碍;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病房整理、病情观察、遵医嘱用药、饮食以及作息指导等,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
研究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模式,即经相关资料文献查阅、临床实践等分析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为肿瘤、心脏病、长期卧床、高血压、血栓性静脉炎、糖尿病等,并据此提供针对性护理干预,其干预内容如下:
(1)全面评估。应对患者病情作出全面、科学的评估,尤其是危重症患者,普遍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往往因心肺功能差而入院,需长期卧床休息,肢体运动较少,容易引发血栓。护理人员应鼓励长期卧床病人定时更换体位,多做深呼吸、咳嗽等活动。
(2)预防性抗凝处理: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新血栓形成,对已形成血栓聚集进行治疗,并观察其有无出血情况,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3)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出院后持续使用抗凝药物,定期复查其凝血指标,并在医师指导下调节用药剂量。同时,教会患者家属预防血液瘀滞方式,观察其药物出血倾向等,并定期予以电话随访。
(4)自我管理。定期随访,监督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情况,鼓励其动态监测自身病情,自主调节情绪状态,保持平和心态。
1.4 观察指标
(1)分析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与患者年龄之间相关性;
(2)统计2组患者的死亡率。
1.5 统计学方法
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实行t检验、x2检验;若存在统计学差异,则以P<0.05描述。
2 结 果
2.1 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与患者年龄之间相关性
≥60岁肺栓塞患者中同时存在≥4项危险因素者的比率高于<60岁者(P<0.05),同时存在1项、2项、3项危险因素者比率低于<60岁者,但均无统计学比较差异(均P>0.05),详见表1.
表1 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与患者年龄之间相关性(n,%)
2.2 死亡率
研究组患者死亡率是33.33%,高于对照组的10.00%,且统计学差异较大(P<0.05),详见表2.
3 讨 论
肺栓塞作为一种因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而形成的临床综合征,患者预后较严重[1],特别是同时存在多种为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早期予以合理护理干预,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2~4]。经分析发现,肺栓塞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肿瘤、心脏病、长期卧床、高血压、血栓性静脉炎、血液性疾病、用药不当等,而对此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本病患者死亡率。
表2 2组患者死亡率比较(n,%)
本研究从全面评估患者病情、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健康教育、自我管理四方面入手,了解患者病情,明确肺栓塞高危病人,作出重点预防干预,降低肺栓塞发生率。同时,预防性用药可明显降低肺栓塞发生率,而实施延续性健康教育,督促患者自我管理,有助于掌握患者病情变化,降低出血等不良情况发生率,保证患者安全,提升其生活质量。同时,糖尿病≥60岁肺栓塞患者中同时存在4~5项危险因素者的比率高于<60岁者,而存在1~2项危险因素者比率低于<60岁者,可见高龄患者同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的概率更高,应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