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妈预防早产很重要
2018-12-12赵天卫妇产科主任医师北京玛丽妇婴医院业务院长编辑设计
文/赵天卫 妇产科主任医师,北京玛丽妇婴医院业务院长 编辑/春 苗 设计/侯 宇
从受精卵到胎儿发育成熟,胎儿在妈妈腹中生活280天后就会“瓜熟蒂落”。可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让胎宝宝提前出生,面对这种情况,孕妈妈应如何处理,孕期又有哪些方法可以预防早产呢?我们一起了解下吧。
早产儿的特点
我国早产的发生率较高,近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北京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早产率为7.8%。早产儿是现在围产儿死亡率的首要原因,大约70%的围产儿死亡是由于早产。另外,早产儿容易发生各种近期和远期并发症。
近期并发症 婴儿出生后可能出现近期并发症,如呼吸窘迫综合症、缺血缺氧性脑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各种感染等。
远期并发症 远期并发症如脑瘫发生率约为3%,其中出生体重<1.5千克的早产儿脑瘫发生率是10%~15%;早产儿智力障碍的发生率是7.8%(11.7万/年);癫痫发生率在国外的数据显示,体重<1.5千克的早产儿惊厥发生率是25%;极低体重(出生体重<1.0千克)的早产儿9%有视觉障碍,11%有听觉障碍,55%有学习困难,20%需要特殊教育。
为什么会早产?
早产大约占全部妊娠的11.6%,大约30%的早产无明显原因,一般常见有以下9种原因:
1宫腔内压力增高。子宫过度膨胀,比如双胎或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可以使宫腔内压力增高,提早临产而发生早产。
2子宫颈口机能不全。一些孕妇存在先天性宫颈发育不良或各种原因引起宫颈损伤或撕裂、宫颈括约肌功能弱。到妊娠中期时,在子宫峡部延伸而形成子宫下段过程中,若宫颈内口松弛而羊膜腔内压逐渐增加,宫颈口被动扩张,羊膜囊向颈管膨出,因张力改变或感染因素以致胎膜破裂,发生胎膜早破而致早产。
3妊娠合并急性或慢性疾病。一些孕妇若患有严重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急性肾炎或肾盂肾炎、急性阑尾炎、病毒性肺炎、高热、风疹等急性疾病;或心脏病、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病、无症状菌尿等慢性疾病。还有些孕妇因为妊娠发生的一些并发症,如围产期心肌病、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等,这些疾病一方面可以引起母亲全身缺血缺氧,胎盘灌注量不足,易诱发早产;另一方面,疾病的严重性给母亲带来生命危险,为了母亲安全造成医源性早产。
4先天子宫畸形。孕妇有先天的子宫畸形,如双角子宫、单角子宫、纵隔子宫等也容易发生早产。或孕妇合并子宫肌瘤也会因子宫肌层薄弱,无法适应逐渐长大的胎儿,当宫腔过小或形态不规则而发生早产。
5孕妇有不良习惯。孕妇如有吸烟、吸毒、酒精中毒、重度营养不良等不良习惯时,也容易引起早产。
6精神、体力负担过重。孕妇如果长途旅行、居住高原地带、家庭迁移、情绪剧烈波动等精神体力负担过重时容易引起早产。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心理紧张与早产有直接关系,如家庭不和睦、厌恶小孩、经济条件差等均可严重影响孕妇的情绪,其机制可能与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介导胎膜胎盘组织前列腺素释放有关。
7孕妇腹部有创伤。如孕妇腹部直接撞击、创伤、性交或手术操作等刺激也容易引起早产。
8遗传因素。有些早产是遗传因素,有早产史的妇女不仅自己有早产复发的危险,而且这种危险还传给其子女,所以认为早产与遗传有关。
9孕期感染。感染主要源于宫颈、阴道的微生物,可以造成绒毛膜羊膜炎,引发早产。还有早产中大约57%是发生在胎膜早破之后,胎膜早破后并发感染,早产发生机会更大。胎儿对细菌感染引起的早产似乎有促进作用,这可能有利于胎儿从感染环境中解救自己。
预防早产6注意
早产是可预防的,关键是要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在妊娠期间,孕妇不应做不利于胎儿的事情,要避免早产的发生。
注意安全 孕妇要注意安全,减少碰撞、外伤,避免胎盘早剥的发生。
养成良好习惯 孕期应加强营养,避免精神创伤、不吸烟、不饮酒、避免被动吸烟。
孕晚期要禁止性生活 孕晚期应禁止性生活,因为精液中的前列腺素经阴道吸收后会促进子宫收缩。一旦出现早产迹象应马上卧床休息,并且取左侧卧位以增加子宫胎盘供血量,有条件应住院保胎,并在孕期积极治疗急慢性疾病。
重视孕期检查 曾有早产史的孕妇在孕期要定期用B超做宫颈长度的评估,一般宫颈在孕20~25周时最长,孕31~37周时逐渐缩短。因此在孕期通过B超检查宫颈的长度、颈管的宽度,有助于及早发现宫颈机能不全的早产。
Varma诊断标准:在孕14~16周时当宫颈<1.5厘米、宽>3厘米、宫颈管扩张>8毫米时,胎囊或胎体一部分脱垂入宫颈管,应诊断为宫颈机能不全,积极给予宫颈缝扎予以保胎。
提前促胎肺成熟 对于可能会发生早产的孕妇,如多胎妊娠、妊娠合并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羊水过多、子宫畸形、合并子宫肌瘤等,应提前住院促胎肺成熟,避免一旦发生早产时胎儿发生肺部疾患。
防止生殖道感染 孕妇在孕期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防止阴道感染。一旦发生阴道炎等应积极治疗,以免发生上行感染,引起绒毛膜羊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