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县红米别样红

2018-12-12王滨

黑龙江粮食 2018年10期
关键词:洋县红米黑米

□特约撰稿人 王滨

洋县红米产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洋县红米米粒表皮呈红色、粉红色,米质以半玻璃质的品种占多数,籼、粳、粘、糯均有,属特种稻米范畴中的有色稻米。

2012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洋县红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洋县黑米、洋县红米为主的“朱鹮”牌五彩贡米于2002年12月获得第二届中国特种稻米新产品展评金奖,于2007年11月获得“第十届中国扬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特别奖。洋县是全国首批9个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之一,洋县红米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种植,在严格的过程控制中进行生产加工,确保了其食用的安全性。截至2017年,洋县累计认证有机产品13大类73种12.8万亩。其中,有机水稻认证1.8万亩;洋县常年种植优质水稻18万亩,产量8万吨。其中,以黑米和红米为主的五彩稻米5万亩,产量2.4万吨。

独特的生态环境

洋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县境北倚秦岭,南俯巴山,东部为秦岭山脉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和巴山向东北斜落的山丘交汇处,中部为汉江平坝地带东段。西部南北两侧高,中间平坦,隔湑水沿汉江北侧向东展开。坐标为东经107°11′—108°33′,北纬33°02′—33°43′之间。全县总面积3206平方公里,有江河面积2675亩,塘库面积10653亩。地表水年径流量13.8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4.5亿立方米。洋县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日照1752.2小时,年平均降水839.7毫米。因此,生态专家说,洋县所处的汉中盆地是一块风水宝地,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近百分之六十,具有动植物繁衍生息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这也就是红稻这种优质农产品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

洋县红稻米种植最佳区域为沿汉江一、二级阶地,海拔在460~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4.7℃,有效积温3436.7℃,降雨量813.6毫米,日照时数1824.6小时,无霜期239天。洋县红稻米生长、开花、灌浆结实时期的气温多在23~30℃之间,既无南方稻区的高温危害,又无北方稻区的低温危害,对其生长、发育极为有利,是洋县红米优质高产的重要气候生态条件。

洋县红米生产灌溉用水主要源于秦岭南坡和巴山北坡汉江支流的傥水河、酉水河、溢水河、湑水河和沙河等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这些河流均为常年性河流,主河道总流程426.1千米,流域总面积1913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15.23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47.35立方米每秒。主要水源是冰雪和雨水,属稀缺的原生态水资源,纯净度是其它江河湖海的水体成分所不能比拟的。含水岩层为砂卵石层,渗水性能良好,水溶解氧高,透明度高。各河流水系流域呈放射状展布,经过层层渗透,其水富含氧和磷、铁、硒、锌、锗等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对洋县红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洋县红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自2012年3月27日起实施保护。

洋县红米产地范围为陕西省洋县洋州镇、贯溪镇、戚氏镇、谢村镇、龙亭镇、湑水镇、磨子桥镇7个镇现辖行政区域;以及马畅镇的高路村、留村、双庙村、安巷村、高堡村、魏家渠村、东湾村、东社村、倪家村9个村,溢水镇的上溢水村、时家坡村、大庄坡村、西山村、东岭村、尹家泉村6个村,黄安镇的张堡村、黄安村、朴树村、何家村、东村、阎堡村6个村,四郎乡的清凉村、田岭村、西岭村3个村,长溪乡的长溪村、梁河村、方程村3个村,白石乡的韩家湾村、上坪村、冯岭村3个村现辖行政区域。

洋县红米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陕西省洋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洋县红米的法定检测机构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厚重的历史文化

洋县是我国红稻的重要产区。红稻,又叫红榖、红香稻,古名罢亚红。红稻采收后,晾干加工脱稻壳,得到的糙米就是红米。其米细长,也叫长腰米,米皮深红心白,性黏味香。据当地祖辈流传下来的说法,最早是农人在野地发现的异稻,和秕谷相似,颜色异常,然其颗粒饱满,先民有饥贫而食者,果腹而已,然对其认识模糊,故称其为怪稻。红米有补血、滋阴、开胃和中等功效,是地方官呈献皇家的贡米,清《洋县志》载:黑米、香米、薏米、桂花米(红香米)乃贡米也,境内傥水河、溢水河、湑水河流域和华阳等地有种植。原生红稻个高,米色偏红,倒伏严重,亩产不到百公斤,无人愿种,多是地方官勒令种植。

洋县红香稻的种植历史远至商周时期以前,唐代洋县红香稻种植已经比较普遍。洋县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这里的农民当然重视农业生产,种植水稻的面积颇大,历代名人留下了许多关于农民辛勤劳作、种植红香稻的诗句。从历代名人的稻作诗句即可清晰看到洋县种植红香米历史。郑遨,唐昭宗时,累举进士不第,后徙居山北华阴,种田自给,华阴属于黄河流域,主要是麦作文化;常到山南华阳(洋县),华阳属于长江流域,主要是稻作文化,看到农民在水田上辛勤劳作种植红稻,书写《伤农》(《全唐诗》第855卷005首)名诗“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这首诗既刻画了劳动者劳作的艰辛,又描绘了红稻的突出特点:颜色红。

唐末干宁四年(897),韦庄时年六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途径洋县傥骆古道,专门描绘了农民的《稻田》(《全唐诗》第697卷062首),他眼中见到的是“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肥。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展现了洋县红稻连片、蓝天白云、百鸟翱翔、美如画卷的自然景象。韦庄.《雨霁池上作呈侯学士》(《全唐诗》第697卷017首)“鹿巾藜杖葛衣轻,雨歇池边晚吹清。正是如今江上好,白鳞红稻紫莼羹”;韦庄.《鄠杜旧居二首》(《全唐诗》第698卷045首)“秋雨几家红稻熟,野塘何处锦鳞肥” 。以上说明红稻的又一特点:既是晚稻,又是具有香味的优质稻。

南宋诗人苏轼的表兄文同任洋州知州时曾在筼筜谷醉酒画竹,“故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胸有成竹)”(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更乃千古佳话。苏轼和洋州知州文同赋诗《傥泉亭》“闻道池亭胜两川,应须烂醉答云烟,劝君多拣长腰米,消破亭中万斛泉。”其意指选洋县长腰米,用傥河水酿酒,苏轼与文同饮,烂醉于傥河傥泉亭(即筼筜谷),以谢上天。长腰米说明的是米粒形状,事实上,洋县红米就是长腰米。

到明清时,清.王士正《七盘岭》“橘柚郁成林,稻苗亦芃芃”及《南郑至沔县道中》“处处棕榈绿,村村罢亚红”(王本元.《历代名人吟汉中》p260) 等著名诗句描绘了暨汉中地区农民栽下的万顷罢亚红稻长势正旺。以上诗句说明:罢亚就是一种红稻,并且是香稻,在洋县和汉中其它地域种植历史悠远。

追根溯源,洋县红米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始原,且据洋县志记述:《山海经——中山经》、《礼记——表记》、《诗——大雅——生民》、《伤民》等文献典籍、历史文物佐证了“洋县红米”历史悠久。

丰富的营养价值

洋县红米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一定药用功效。红色是由于在种皮上沉积红色素(花青苷)而显现的,它是红米的精华。含较高的蛋白质及其十六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富含硒、锌、铁、钙等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营养,含有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多种维生素,还富含烟酸、黄酮、食物纤维等,这些有益成分,对防治夜盲症和脚气病等慢性病具有重要意义,对预防动脉硬化等有显著的作用,可升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强免疫力,帮助肠胃蠕动,预防老年缺钙,提高记忆力,具有强筋壮骨、补血养颜之功效。妇女产后食用红米,有利于恢复体力和增加乳汁,故又称红米为“月米”。

洋县红米的药理作用:一是预防贫血、补血。红米的营养很丰富,其中铁的含量非常高,所以有预防缺铁性贫血和补血的功效。二是降血压、降血脂。红米中所含的曲霉素K可阻止生成胆固醇,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三是抗氧化、防治AS。实验证明,红米有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的作用,可升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对防治AS有重要意义。

四是清除自由基、延迟衰老。现代实验证明,红米、黑米等稻米儿可改善缺铁性贫血、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抗应激反应以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

洋县红米的食用价值:洋县红米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由于洋县红米具有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改善营养性贫血,增强免疫力,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功能,是少年和老年人食用的滋补佳品,也是食品加工、酿造和提取色素的优质原料。特别是洋县红米具有升高血浆高密度脂肪胆固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的作用,很适宜于儿童强筋壮骨和老年人补钙。

洋县红米的食用方法:其一,红米糙米白米饮:【材料】:红米、糙米及白米各19克,蜂蜜适量,清水15碗。【制法】:将各种米洗净。再将清水煮沸,加入各种米用大火煮15分钟,再改用小火熬煮20分钟,下蜂蜜调味,即可饮用。【功效】:补益气血,对美容健体有显著的功效。其二,红米炖排骨:【材料】排骨600克,红米一杯,葱2支,姜3片,酱油1/2杯,酒5大匙,冰糖,油各1大匙,八角1颗,热水二杯,纱布1个。【 制作】:1)红米洗净后用纱布包紧。2)排骨川烫后备用。3)锅中用1大匙油爆香葱,姜,再放入冰糖及酱油,再将排骨入锅略炒一下后,即下酒,八角及热水二杯,再将红米放入,以大火煮滚后改小火焖烂,食用之前再切成长方块装盘即可。【功效】:铁质丰富,能帮血虚的人补充元气。其三,红米蒸鸡:【材料】:土鸡1/2只,红米,长糯米各一杯,老姜1小康块。盐1小匙,酒1/2杯。【制法】:1)鸡洗净,切小块;红米,长糯米洗净用水泡2小时备用。2)热2大匙油,先爆香姜片,再放下鸡块,炒至鸡肉紧缩时将泡好的红米,长糯米及调味料放入,并加水少许拌炒后,盛入大碗中,移入电饭锅蒸30分钟即可食用。【功效】:消食活血,强健脾胃,适合病后滋养身体之食用。

洋县红米由于其特异的外观色泽及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红米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红米作为特种稻米有较大的利用价值,除直接食用外,还可作酿酒、红色素和香型饮料原料米。

初具雏形的产业链

1986年洋县被列为全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县政府授权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揽种植业规划、布局,设有名特作物试验站,开展以洋县红米、洋县黑米为主的洋县特种稻选育、示范、推广及市场开发工作;目前育、繁、推体系健全,有专门从事五彩稻米育种、栽培和产品开发的专业人员36名,其中,高级农艺师以上职称8人。先后选育了秦稻1号黑米、红香米、寸香米等新品种,2006年11月以洋县红米、洋县黑米为主的6个品种40g、1504粒种子搭乘我国第23颗返回科学与实验卫星实践2号进行太空育种,经过多年试验、选育,五彩稻米籼、粳,糯、粘齐全,可进行规模生产的稳定品种8个。洋县有专门从事“五彩稻米”的加工企业3家,有专业人才20多人,这些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均有联系,进行产、学、研、加、联合攻关,不断开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现已形成以朱鹮核心觅食区一季冬水田为主的“五彩米”生产基地3万亩,年产“五彩米”及深加工产品上万吨,产值近亿元,80%为企业订单生产。

陕西双亚有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25亿元,占地7.87平米,是集高档优质稻、黑米和红米等特种稻育种,有机粮油种植、加工、销售和产品深加工研发为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公司通过良种实验、农技推广和产品研发,让“洋县黑米”这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焕发了新的活力,“双亚牌”有机“洋县黑米”“洋县红米”“五彩米”等高档优质米,食用油、挂面、米粉,及用洋县有机黑米作原料的“周大黑”牌黑米茶、黑米糊、黑米巧克力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甘肃、新疆等十几个省份,深受消费者青睐;采用“公司+园区+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建立健全了产品质量管理和跟踪体系,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集体、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等荣誉。坚持“诚实守信、务实创新”“质量立业、品牌兴企”经营理念,现有“双亚”“朱鹮”“朱鹮之乡”“周大黑”四大品牌,被省工商局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

纵贯南北的网售平台

步入美丽的朱鹮之乡——洋县,目之所及,满目葱茏,生机盎然,有机产业的无穷魅力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尽情展现,洋县红米等有机农产品芬芳四溢,“网”上飘香。

2015年,该县被国家认监委评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该县紧抓机遇,把有机产业、品牌创建纳入部门、镇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并重点督查,每年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聚集生产要素向有机产业、生态品牌集中倾斜。重点在朱鹮牌稻米、五彩米食品、酒类食品、薯类深加工产品上求突破、创品牌、扩市场。组建专家顾问组,全力推行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先后拟定洋县黑米综合体规划,洋县黑米、洋县红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准,建立洋县有机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范70余种。

2010年至今,全县有机产业连续6年年均增长20%以上。有机产业生产基地也由最初的5200亩发展到2017年的13大类73种12.8万亩,累计发展有机企业25户,认证有机产品年产3.5万吨,有机产业总产值达到9.66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如今,有机红米、有机黑米等一大批精品特色农业强势崛起,成为助推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走在了全国前列。有机红米、有机黑米、黑米酒等产品等进入国际市场。

2015年,洋县被陕西供销合作总社确立为全省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洋县抓住这一契机,利用电商平台进一步扩大洋县红米等有机产品销售覆盖面。及时成立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和实施意见》和《洋县电子商务发展扶持奖励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并设立5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全力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按照示范带动的要求,该县协调县供销社、陕西周大黑电子商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等成立洋县朱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成了洋县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及集农产品陈列体检为一体的特色中国1号店洋县馆,洋县红米等97种县域特色农产品及有机产品对外开展体验服务,为做大做强有机产业品牌创造了新途径。“淘宝惠”“乐村淘”、京东、苏宁易购等多家知名电商纷纷入驻该县。

猜你喜欢

洋县红米黑米
大美洋县
盘州市红米种植的气候适应性探究
去洋县,邂逅“东方宝石”朱鹮
吴黑米的手
红米Redmi Note 7
红米怎么吃
吃出健康的黑米
红米S2:自拍最好手机
洋县是个好地方
黑米麸皮中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及抑菌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