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话推广中的儿化规范
2018-12-11冀彩霞
冀彩霞
摘要:我国地方方言复杂多样,所以在全国推广普通话意义深远而重大。近几十年来,虽然普通话推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某些侧面,如儿化的规范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将其标准化、普通化。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儿化音;普通话推广;读音规范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1-0251-01
20世纪,中国掀起的“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彻底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即要求书面语不用文言,改用白话,且现代白话要以北京话为全国通用的国语,以致汉民族共同语最终确定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虽然确定了,但语言界有关普通话中儿化韵的使用及其规范的讨论却从未停止过。
儿化是北方方言中部分词汇的字音韵母因发音时有卷舌动作而发生的一种音变现象。儿化了的韵母就叫“儿化韵”,其标志是在韵母后面加上字母“r”。儿化后的字音仍是一个音节,但带儿化韵的音节一般由两个汉字来书写,如花儿(huār)、碰瓷儿(pènɡcír)、叫座儿(jiào zuòr)、一水儿(yīshuǐr)等。但很多地区因人们语言习惯的不同,儿化读音的规范存在一定困难,所以,自普通话确定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来,语言界就儿化问题出现了分歧和争论:北方方言中的儿化是具有地方特征的语言现象,且大部分儿化无实质性意义,作为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中是否必须要保留北京方言中的“儿”;儿化韵到底应不应该规范读音;儿化词的界限怎么划分,即哪些词是必须儿化的,哪些词是可以不用儿化的;儿化词是重在儿化韵还是重书面书写,即书面书写时,“儿”字在哪种情况下是必须出现,在哪种情况下可以不出现。
谈起儿化的规范,无非涉及读音和词形两个方面。首先,在实际的儿化韵认读中,儿化音与其前面的音节是连在一起发音的,不宜分解开来读,也就是说不可以把后面的“儿”字单独、清晰地读出来(诗歌中有押韵需要的除外);其次,在儿化词形构成中,词形均为“~儿”,如门儿、盖儿、花儿等。一般来讲,并非所有读音儿化的词都需要加“~儿”,如小孩(儿)、花(儿)、唱歌(儿),它们书面写时并非一定要加“~儿”,但读时可以儿化,即可以带卷舌音,也可以不带卷舌音;但书面写时带了“~儿”的儿化词,读音时则必须带卷舌音。
笔者认为,儿化词可以根据“儿”字在词中所起的作用将其分两类:一是后缀“~儿”可有可无的一类词,如花儿、唱歌儿、鸟儿等;一是后缀“~儿”不可或缺的一类词,如信儿、没门儿等。前者是无须规范的,不必纳入普通话规范的范畴;后者是必须规范的,必须要纳入普通话规范的范畴。究其原因,是因为前者的“~儿”仅仅是一种构词手段,保留与否,意思不变;而后者的“~儿”则已成为该词语固有的组成部分,可以起到辨义的作用,如果去掉则发生词性变化,甚至或者会因一个“儿”字让此词成了彼词,又或者让整个语体色彩发生了很大变化。
儿化问题已然成了很多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之一,也成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在南方方言区,儿化音成了很多人难以克服的语言障碍,以至于甚至出现了“北京话不等于普通话,废除儿化音”等不同的声音。语言是人们在人际交流中产生的,每种语言现象的存在都有存在的理由,而不能因为地方方言和语言使用习惯的差异而改变或废弃一种语言现象,否则就是因噎废食。笔者认为,为了交流的需要,普通话里的儿化词更应该高要求,从严掌握,而且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不能一味强调儿化,也不能弃绝不用,而是必须要将儿化问题,尤其是儿化词划入普通话规范的实施原则内,必须儿化的儿化词向全国推广,非必须儿化的词遵从地区方言和个人的使用习惯。
为了方言区人们学习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需要,笔者建议应该对儿化词予以规范统一,按照一定的原则(如是否构成新词、是否改变词性、是否改变感情色彩等)对儿化词进行整理,向社会确定并公布一份必读儿化词的词表,同时对儿化词的词形也要做进一步的规范,也就是对书面上“儿”字的有无做出统一规定。如果儿化词的读音和词形的有关标准问题解决了,儿化词的规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那么普通話学习和推广的道路一定会平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