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堰画乡行

2018-12-11史敏中

旅游纵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拱形拱坝司马

史敏中

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在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排委从2014年起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其遴选标准较为严格,必须满足建设年代在100年以上,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等条件。

通济堰的拦水坝位于瓯江与松阴溪汇合口附近的堰头村。堰头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村子因位于通济堰的首部,故得名堰头。我从丽水市区坐公交车,到达终点堰头村,也是丽水“古堰画乡”景区的一个入口。

和江南的许多古镇一样,堰头村也被青山绿水所包围。古镇街道的一侧是一条人工河,這就是著名的通济渠。通济渠不到10米宽,两旁是两三个人也合抱不过来的古樟树,绿荫下是清澈的渠水。古樟群苍劲挺拔,遮天盖地。堰头村的古樟树群是整个华东地区最为壮观的,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就有十棵,分布于渠首至三洞桥主干渠两岸,历经千年岁月的沧桑,它们始终守卫着堰渠,也见证着整个村子的历史。传说这里有个风俗,老乡们怕小孩子养不大,都会让小孩拜樟树为干娘,甚至有人给孩子取名为樟树,以保佑自己的小孩能平平安安长大,像樟树那样长命百岁。我对香樟树有一种特殊的喜爱,特别是古樟,高大古朴,胸襟宽广,甚至不少藤类和苔藓植物都寄生在它的身上,就像年迈的老爷爷背负着孙儿一样,矍铄康健。

穿过古街,走到村头,一座“水库”出现了。它的坝体不高,但坡体相对较长,拱形的坝面相当平坦宽阔,这就是通济堰了,真看不出它是历经1500多年沧桑的伟大水利工程,它是那么优雅,那么现代!通济堰岸边有木制观景台,居高临下,左侧是坝体,前方是碧绿的湖水,右下方是涵闸,水流通过通济渠直奔碧湖平原。

观景台下的松阴溪旁,立着两位古代官员的石像,他们一人手拿图纸,一人手指前方,一看就是通济堰建造者的模样。果然旁边的牌子上介绍说他们是梁朝的詹司马、南司马,其名佚无考,生卒年、籍贯不详。南朝梁天监四年,詹司马奏请在碧湖平原西南端(今堰头村),松阴溪与瓯江大溪汇合处筑堰坝。后,朝廷又遣南司马“共治其事”。塑像不高,连同基座大约2米,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老百姓虽然只知其姓,不知其名,更不知道二者的容貌特征,但还是凭着丰富的想象力,虔诚地为他们造像。时光如水,岁月如刀,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稳稳当当地立在那里,接受着村民的礼敬。

通济堰水利工程是由拱形大坝、通济闸、石函、叶穴、渠道、湖塘等组成的水利灌溉体系。通济堰拦水大坝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通济堰渠道呈竹枝状分布,由干渠、支渠及毛渠三部分组成,蜿蜒穿越整个碧湖平原。干渠长22.5公里,分支渠48条,毛渠321条,大小概闸72座,并多处开挖湖塘以储水,形成以引灌为主,兼顾储泄的竹枝状水利灌溉系统,使整个碧湖平原上的三万余亩农田得以旱涝保收。

通济堰创造了许多历史第一。

通济堰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坝体堰。拱形拦水坝能更好地承受大水的冲力,对现代人来说,这是个普通的常识,但对1500年前的古代人来说,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据悉,国外最早的拱坝为西班牙人建于16世纪的爱尔其拱坝和意大利人建于1612年的邦达尔多拱坝,而始创于公元505年的通济堰比它们的历史要早1000多年。

铁水灌缝和松木填基技术是通济堰的特创,现在仍保留完好的通济堰石砌拱坝是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重修的。在此之前,大坝为木筱结构,松阴溪上游一发大水,水坝就被冲损,岁岁春节皆需进行一次大修,费工又费时。当时任参知政事的何澹(1146~1219年),为了使大坝千秋永固,奏请朝廷,调兵三千,花了三年时间,对大坝进行大修重建。重建的大坝用千株大松木作为坝基,松木在水中是永远不会腐烂的,是名副其实的“千年不烂水底松”。为使石坝增强整体性,就沿江筑起36座炼铁炉,将熔化的铁水铸到石坝缝内。此两项特创的筑坝技术,是大坝千年永固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拱形拱坝司马
Phytochemicals targeting NF-κB signaling:Potential anti-cancer interventions
深埋直墙拱形隧道稳定性研究
建筑中的数学美奇妙的拱形
“司马”原来是官名
拱形下的无限空间——TARA MATA设计师买手店
浅议高拱坝坝踵实测与计算应力差异原因
“司马”原来是官名
砌石双曲拱坝拱冠梁设计的探讨和实践
“司马”原来是官名
司马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