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品质提升的碎地改造策略研究★

2018-12-11郭承跞刘圆圆

山西建筑 2018年32期
关键词:空间建筑

郭承跞 刘圆圆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1 城市碎地的定义

城市碎地是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背景下,伴随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城市空间格局和规模发生巨大变化,伴随城市不合理的规划而出现的一种城市地块,尤其在旧市区中,缺乏开放的公共空间、劣质的环境质量等“城市病”问题日益显现。

城市碎地没有明确的定义。相对于城市街道和广场等城市主体空间,这些碎地规模较小,依附于城市主体空间。城市碎地主要指在城市各类主要地块边缘与角落区域的小空间,城市碎地具有许多空间特性,如具有依附性、模糊性、可利用性的特点。顽固的城市碎地的形成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基础建设和公共空间建设不到位,导致一些碎地在建设之后闲置。第二,城市管理不到位。因为责任主体不够明确,一旦出现问题,找不到责任主体,最后只能将问题留给政府,导致部分碎地的公共服务设施维修保养不够到位,出现许多使用问题。第三,规划设计的社会参与度不足。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的模式具有完整的行政性特征,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政府组织进行,而实际上,在城市规划管理上,单靠政府力量往往做不好。笔者希望通过建筑学专业的设计与改造,将这些隐藏在城市角落,长期以来被忽略、被遗弃的城市碎地转变成适合公众日常活动的载体,既能贯彻土地资源精细化利用的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有效的激发社区活力,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2 城市碎地的分类

城市碎地可以根据其所处区域功能来进行分类,按碎地所在区域分类,可以分为商业区碎地、商务区碎地、居住区碎地及特殊区域的碎地。商业区碎地位于城市商业区域,多数位于商业建筑前区,开放性较强。商务区碎地位于城市商业办公区域,一般为办公建筑退界空间。居住区碎地位于城市居住区,一般在开放性居住小区分布较广,而新建小区多数封闭,碎地主要存在于外围。特殊区域碎地是位于城市河流,山体,海岸线以及公园广场等周边较为零碎的空间,多数利用情况不佳。

城市碎地按照主体环境及空间形式不同,可以分成:街心、道路拐角、建筑退界、建筑围合四种主要类型,还包括部分公共开放空间(广场、公园)、江河湖、海岸、山体周边的特殊碎地空间。街心碎地是位于道路中央或道路交叉口,由道路围合而成。道路拐角碎地位于道路拐角空间,由道路和建筑围合而成。建筑退界碎地是位于道路和建筑之间,通常由于某栋建筑相比于周围建筑有较大退界,或建筑自身造型形式而形成的碎地微空间。建筑围合碎地是位于建筑之间,由建筑围合而成,应与周边道路有直接和开放性的联系,包括建筑夹缝空间,建筑围合空间。

3 鞍山市城市碎地现状

根据《鞍山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3—2030)》,鞍山市现已规划或建设各级各类公园绿地166个,总面积共2 366.7 hm2。其中共有综合公园9个,社区公园63个,专类公园18个,大型郊野游憩绿地4处。在近两年时间内鞍山改造或拆除碎地老旧建筑超过10万m2,改造规划碎地停车位超5万个,新增公益改造宣传点500余个,休闲场所30余处,见图1。

3.1 巴塞罗那城市公共空间改造

巴塞罗那通过强化“公共空间”环境来改造城市碎地。将城市扩展区中逐渐走向衰落的地区作为城市改造的主要对象,通过公共空间改造,改善城市环境,从而提升城市品质[4]。

1981年—1991年期间,巴塞罗那当局采用“针灸法”以“单点切入”的方式从微型公共空间入手,例如改建和新建许多小公园、小广场等,创造了城市风景和休闲空间。重点是巴塞罗那将自身艺术文化优势进行发挥,将高水平的雕塑艺术设置在这些公共碎地中(见图2),增添了艺术魅力,又体现了城市文化。通过这些改造手段,这将原来的消极的碎地微空间变成了城市的活力点,使得巴塞罗那重新变成了“世界十大宜居城市”“欧洲创新之都”和“地中海曼哈顿”。

3.2 上海万科实验幼儿园项目

这个场地位于河畔的三角形狭小空间内(见图3),周围紧邻道路。将建筑体量顺应场地线性排开,采用中廊式的紧凑格局,房间排布在中廊的南北两侧,中央为三个由东向西不断缩小的三角中庭空间。日光透过在屋顶上三边形中庭的位置开的天窗,透过颜色明亮的二三楼开洞照射到一楼。多种尺寸以及不同开启方式的窗出现在建筑的外墙上(见图4),为室内营造出欢乐活泼的气氛。由于建筑外部可使用的户外场地并不足够,所以以底层架空的模式来布置幼儿们的活动场所,因为场地北侧紧邻道路,使用围墙进行分隔不仅是出于安全要求的设计,更是幼儿园与街道之间的缓冲,增添了在儿童视角步行空间的趣味,形成一系列积极边界。主入口位于建筑的北侧,留出等待空间而使围墙向内部弯曲,保留亲和的街道面,将建筑内部的和谐气氛延伸到建筑立面上。

3.3 墨尔本三角地块地上危房改造

这个项目位于一个三角地块上,建筑极具当地文化特色。这座“危楼”被改造成一个V形的住宅。旧建筑在经过了多年的风霜雨雪后结构早已破旧不堪(见图5),原本的维多利亚时期的木质小屋已不能再用来生活了。

改造的成果是建筑表现出多层次的空间并且通过增加建筑高度来适合家庭每天生活需求。每层楼板通过水平错开的方式创造了视线遮挡来达到私密环境。建筑外墙用黑白对比的方式,来增加建筑强烈的对比感。建筑通过大量使用原有结构,建筑的木条纹形式也模仿旧建筑。通过保留弯曲的木板、篱栅、门把手、排气管和道路门牌号等,还原了原有建筑的特点,这些原始的组件被保存起来并再重新加装到新建建筑原来的位置上,就像博物馆文物一样。在这样的对比之下不仅增加了建筑的吸引力,还使旧维多利亚时期的檐板小屋建筑以一种新的方式再生了,在对危房改造的同时,还保存下了原有建筑的文化特点(见图6)。

这个改造在相同类型的建筑中保护下这当地重要的文化特色。既保留建筑原有的特点和功能,又使其具有更新。这也是地块改造的创新方法。

4 基于城市品质提升的碎地改造策略

4.1 碎地改造应融合“整体”“延续”“活力”“共同创造”的设计理念

城市区块作为城市子系统,其构成具有整体性特征。整体性原则是城市碎地改造提升的首要原则,其目的是利用各种设计手段将城市碎片的不融性消除,使之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的城市整体。

历史赋予城市文化内涵,保持历史的延续性,能获得群众的普遍认同感,“将一系列行为和精神上的意象巧妙地物化微建筑(城市)的环境特征,以及与这一特定环境相适应的建筑形制”,历史的延续不应该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模仿和抄袭,而是要创造出一个具有城市自身文化特点以及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场所。

更新城市活力是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激活地块活力,使之再次成为城市中富有活力的细胞。地块上功能的多样性,使周围环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避免出现功能单一,缺乏活力的公共环境。

许多城市具体项目的更新中缺乏对居民行为交往与心理需求的关注,导致许多规划设计并不符合当地居民的内心诉求。倡导公众参与,让公众参与小规模改造,能更好的适合公众使用。

4.2 城市碎地改造的设计要素与提升策略

城市碎地改造应至少具备以下部分设计要素:绿植水体,雕塑小品,标识系统,活动场地,游憩设施,运动设施。

根据建筑学专业知识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1)注重塑造景观绿化。合理搭配植物,使环境色彩能随季节变化而改变。还可以通过植物来限定围合出较为私密的空间。

2)引入公共艺术,以细节设计来体现城市文化特点。通过提取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公共设施当中。突出雕塑小品的文化特征。

3)结合城市碎地的使用人群来优化地块的服务设施与活动场地。商务区碎地空间因其较强的交互性特点。场地重点开展的活动包括交流、休憩等活动。商业区碎地主要使用人群为购物人群及商家。主要活动包括休息、观赏、展卖等活动类型。商业、商务区碎地一般处于城市标志性区域,应突出观赏性、标志性,加强景观、小品设计。居住区碎地贴近居民生活,应以功能性空间为主,为周边居民提供日常活动空间。结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现场访谈等,对城市碎地做出合理的改造设计。

4)城市碎地要整体化设计,并使用人性化的尺度。注意空间尺度及功能流线组织。协调区域内空间设计,结合周围建筑与环境,达到协调和谐的效果。

5)让公众参与设计改造,地块改造应融入“共同创造”的理念,通过设立各种途径让公众参与进来。如制作公共艺术展板等,让公众参与到地块设计改造和维护中来。

5 结语

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气质能够反映在城市品质中,城市品质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它是构建城市召唤力,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核心。城市实际上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生活的空间,而不应该是个僵硬的,机械的概念。因此,城市品质的实质反映在人对城市的感受中。公众主体对该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和美誉度是衡量这个城市品质的重要指标。所以,将这些要求融入到城市碎地改造当中,把城市的“边角料”变成“公共客厅”,才是这个城市看的见、摸得着、感受到的品质。

猜你喜欢

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创享空间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