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PB理论的城乡结合部路段驾驶员驾驶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018-12-11张惠玲杨金燕
张惠玲,王 益,2,杨金燕
(1. 重庆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重庆 400074; 2. 北京工业大学 交通研究中心,北京 100022)
0 引 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道路交通与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关系日益密切。仅2013年,我国涉及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已经达到198 394起,造成58 539人死亡,直接财产损失10.39亿元[1]。城乡结合部地区是农村向城市过渡地带,交通安全管理环节较为薄弱,交通问题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近年的交通事故中城乡结合部就占到了50%[2]。研究表明,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一直是人的因素,95%左右的事故与驾驶员的故意违规和过错行为有关[3-4]。因此,城乡结合部交通问题及驾驶员行为的研究受到学者们高度关注。
目前,在城乡结合部的交通问题研究方面,刘唐志等[5]分析了城乡结合部公路的一般特点和事故规律,提出了改善城乡结合部公路交通安全现状的预防及治理对策;周扬[6]将VISSIM仿真软件运用于农村公路路线设计安全性评价;李岩[7]探讨了城乡交错带交通安全影响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建立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驾驶行为研究方面,肖献强等[8]建立了基于多驾驶操作动作特征观测信息和隐马尔可夫模型的驾驶行为预测方法;赵晓华等[9]利用驾驶模拟试验,研究了车辆在急弯直线路段、弯道路段中的运行状态;马国忠等[10]的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间、注意力、判断能力3项指标可作为驾驶行为险态识别主因子。
综上,较多学者在城乡结合部地区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探索交通改善措施,很少从人的因素考虑。鉴于此,笔者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对城乡结合部路段驾驶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驾驶员心理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改善我国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安全的建议措施。
1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以3个阶段来分析行为模式的形成过程:行为决定于个人的行为意图;行为意图决定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或认知行为控制等全部或其中某部分的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认知行为控制决定于对事物的信念、对事物的态度、工作特性、人格特征等外部因素。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如图1:
图1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框架Fig. 1 Structure of TPB model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设置内容,结合项目研究的城乡结合部路段驾驶员的驾驶行为考虑因素,此次研究认为城乡结合部路段上的驾驶员对道路安全设施设置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影响驾驶员安全驾驶行为的意向,并由行为意向最终导致驾驶员的驾驶。同时,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有着直接的作用。在上述3个维度中具体各项的设置为,驾驶员的行为态度主要通过驾驶员对标志标线、安全保护设施的了解程度及态度来测量;主观规范主要通过驾驶员的家人及朋友对不安全驾驶行为的态度来测量;知觉行为控制主要通过驾驶员对标志标线及安全设施等设置后驾驶员预测自己的行为来测量。驾驶员驾驶的意向受上述3个维度的直接影响,并导致实际的驾驶行为,即安全驾驶行为或不安全的驾驶行为,从而解释标志标线及安全设施设置对驾驶员驾驶心理的影响。
2 驾驶行为调查
根据TPB设计方法[11],调查问卷涉及3个维度: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另外,问卷测验项目选用Likert5级量表,由-2到2分为5阶,分别表示受访人员对问题所描述情况的反对和赞同情况。驾驶行为意向用问卷总分表示。驾驶员的实际驾驶行为,由驾驶员自己回答平时不按照标志标线驾驶的频率表示,计分方式与上述相同分别为“几乎不会,很少,不确定,经常,几乎每次”。
调查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阶段1主要为检验问卷的科学性可靠性而进行的预调查,通过预调查的结果对问卷进行改进。改进后的问卷作为第二阶段,即正式调查的问卷。
2.1 预调查
项目组于2015年4月在浙江丽水进行了预调查,发放问卷85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受访驾驶员认为,问卷基本能够反映影响城乡结部道路驾驶行为的因素。
通过克伦巴赫系数来验证问卷的信度。克伦巴赫系数的公式为[12]
(1)
本问卷整体信度为0.804,该问卷信度甚佳,认为问卷设置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为了验证问卷能否有效反映驾驶员的心理行为,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来检验非参数变量间的相关性,对问卷进行效度分析。
图2 预调研各相关因素的Spearman相关系数Fig. 2 Pre-survey of Spearman correlated coefficients of various corresponding factors
如图2,采用双因素Spearman相关性检验,检验两两因素之间是否相关,结果表明变量之间在95%置信水平下都有显著相关性。问卷中各个心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表明:在城乡结合部道路上,驾驶员希望按照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的指引进行行车,驾驶员身边家人和朋友也希望驾驶员安全驾车,在标志标线齐全的前提下,驾驶员也会选择安全驾驶,安全驾驶意向增大,意向与违规驾驶成负相关,驾驶员真实驾驶行为更趋于安全驾驶。这与实际调查相符。因此,本问卷是能够有效反映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意向。
2.2 正式调查
由预调研分析,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尚可,即该问卷可以有效反映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倾向,故正式调查问卷仍采用预调研问卷。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项目组成员分别在黑龙江、湖南、山东、四川、贵州进行了正式调查。发放问卷30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55份。
3 驾驶员驾驶安全性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针对问卷的调查结果,使用式(2)对各调查项进行统计:
(2)
3.1.1 态度分析
在城乡结合部路段上驾驶行为的态度主要包括对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的了解程度,对不安全行为发生后的认知程度。针对问卷设计中态度的调查结果统计如图3。
图3 态度变量中各项目平均计分值Fig. 3 Average value of terms in attitude variables
对行为的态度所有项目均为正向项目,计分统计后,项目分数越高表示安全驾驶行为的倾向越大。分数越低则表示危险驾驶行为的倾向越大。由图3可知,标志标线设置不合理的态度一项中,分数为0.30,符号为负,表示受访驾驶员认为如果标志标线设置不合理,为了安全起见,就不能按照标志行驶,会按照自己经验安全驾驶。其余题目项的分值均大于0.7且都为正,表明驾驶员在城乡结合部路段对标志标线有一定了解,且对危险驾驶行为的态度是反对的。
3.1.2 主观规范因素分析
在城乡结合部路段上,如果驾驶员亲友对驾驶员安全驾驶行为是支持的,驾驶员也听从亲友意见,则驾驶员会产生服从亲友意见的动机。
图4 主观规范变量中各项目平均计分值Fig. 4 Average value of terms in subjective norm variables
由图4可知,对行为的主观规范所有项目均为正向项目,计分统计后,项目分数越高表示安全过街的倾向越大。分数越低则表示危险过街倾向越大。亲友对安全驾驶的态度分数为1.01,符号为正,表示大部分受访者亲友态度是认为受访者在平时应遵守交通法规安全驾驶。对亲友态度的认同感分数为0.72,符号为正,表示大部分受访者受到来自亲友意见的影响。
3.1.3 知觉行为控制
在城乡结合部路段上,如果外界交通设施设置全面、合理,增加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隔离措施,也会对驾驶员驾驶意向产生直接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在上述外界环境下,驾驶员会趋于安全驾驶。意向越大,发生安全驾驶行为的机率就越大。
图5 知觉行为控制变量中各项目平均计分值Fig. 5 Average value of terms in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variables
由图5可知,对行为的态度所有项目均为正向项目,他人驾驶行为对其影响为反向题目,反向计分后,项目分数越高表示安全驾驶的倾向越大。他人驾驶行为对其影响一项分数为0.81,符号为正,表示受访者会跟随前车的驾驶行为驾驶,即使前车违规。其余题目项的得分均为正,其中,监控设施对驾驶行为影响的分值最高为1.22,表示适当的监控措施及惩罚措施可能让驾驶员会更加遵守法律规范要求。其他题目项得分为0.5左右,表示合理的安全设施能够促使驾驶员安全驾驶。
3.2 阶层复回归建模分析
一般情况下,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开展。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多元统计技术,通过验证显变量之间的协方差,估计出线性回归模型的系数,从而在统计上检验所假设的模型对所研究的过程是否合适。换言之,也是一种验证性分析技术,在统计假设检验上给出强大的理论支撑,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测量误差,可分析潜在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并且SEM处理多变量时,变量之间关系复杂,需要使用较大样本。
由于项目组调研期间收集较多无效问卷,有效问卷较少,无法建立SEM模型,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探索验证不同心理因素变量(自变量)与实际行为(因变量)的关系。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影响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变量主要有3个,分别为态度(A)、主观规范(SN)、知觉行为控制(PBC)。其中观测态度的变量有8个,观测主观规范的变量有2个,观测知觉行为控制的变量有8个。利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上述3类变量与驾驶行为进行阶层复回归建模。主要分为3个阶段,态度变量、主观规范变量、知觉行为控制变量逐步进入回归方程,用以验证计划行为理论中,实际的行为是否收到上述3类变量的影响,同时构建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验证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正确性。详细回归分析如表1。
表1 阶层复回归分析Table 1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注:模型3中,A4、A7、A8、SN1、SN2、PBC2、PBC7、PBC8是显著变量
采用容忍度(tolerance)和方差膨胀系数(VIF)检验复回归分析是否有多元共线问题。一般情况下容忍度越接近0,多元共线问题越严重;方差膨胀系数值大于10,则表示变量之间有线性重合问题。如表2,容忍度都大于0,VIF都小于10,表明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间多元共线问题不明显。
由于行为意向用问卷总分表示,无直接测量变量,则行为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影响关系,可由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直接表示。即表1的4个模型中,前3个分阶段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了3因素的观测变量与行为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4探索了知觉行为控制观测变量与行为变量的直接关系。
表2 回归模型摘要Table 2 Regression model summaries
由表2,3个阶层回归模型的摘要表可知,3个阶层的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218、0.277、0.500。在模型1中,态度的因素对驾驶行为的解释变异量为21.8%。模型2,加入了主观规范因素,解释变异量为27.7%,增加了5.9%。模型3加入了知觉行为控制因素,解释变异量为50%,增加了22.3%。模型4,直接构建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解释变异量为35.4%。表明了计划行为理论可以解释城乡结合部地区驾驶员不安全驾驶行为,且计划行为理论中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驾驶员行为影响最大,这与前文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相吻合。
此外,由表1及表2可知,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都进入模型3,模型3能较完整的反应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故对模型3的参数估计值进行分析,态度因素中,不按指引,设施齐全、违章行人3个变量对驾驶行为有显著影响,即不按指引可能增加驾驶危险程度,安全设施齐全可提高驾驶安全性,违章的驾驶员会增大驾驶危险度。主观规范因素中,亲友的态度、对亲友认同度2个变量对驾驶行为有显著性影响,即周边亲友越支持安全驾驶行为,听从亲友意见则其安全驾驶行为概率越大。知觉行为控制因素中3个变量对驾驶行为有显著性影响,即熟悉环境、隔离设施和监控设施,熟悉环境下驾驶员安全驾驶行为概率越大,隔离设施齐全可以保障机动车和驾驶员分离降低驾驶员心理负担,提高驾驶安全度,监控设施可有效约束驾驶员驾驶危险行为。
针对上述分析结果,可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驾驶员驾驶安全,增加安全驾驶行为趋向,降低该地区的事故率。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
1)在行为态度方面,应在城乡结合部路段,应该完善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设置,增加机动车和驾驶员之间的隔离设施,提高驾驶员对安全设施的认知,从而增大驾驶员安全驾驶行为意向。
2)在主观规范方面,应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交通安全的宣传和教育,定期播放安全教育相关的音视频,组织居民学习,进而形成人人了解安全重要性的氛围,从而影响身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
3)在知觉行为控制方面,应在易超速易发生事故路段设置监控设施,提醒驾驶员安全驾驶。在急弯路段,设置线形诱导标志,保障驾驶员行车安全。与此同时,还应该在行人较多路段,设置机动车和行人隔离措施,保障行车安全和行人安全。
4 结 语
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区和乡村的结合地带,其交通安全问题近年来也逐步引起了诸多关注。笔者采用TPB理论模型设计问卷,通过预调查检验了问卷设置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正式调查有效问卷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阶层复回归建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态度方面,驾驶员对城乡结合部路段安全设施合理设置的态度是积极的,即驾驶员希望安全设施设置合理,并设置相应监控设施约束驾驶员驾驶行为,实现安全驾驶;在主观规范方面,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意向直接受到身边亲友的态度的影响,即亲友支持安全驾驶行为,则驾驶员的安全驾驶行为的意向就增大;在知觉行为控制方面,安全设施设置合理、必要路段设置监控设施、路段设置行人与机动车道隔离设施,驾驶员安全驾驶行为意向将会增大。
综上所述,通过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城乡结合部路段驾驶员驾驶行为心理成因,解释了安全设施的合理设置能够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