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工匠人 拳拳敬业心
2018-12-11徐以立
文/特约记者 徐以立
陆忠明
大金空调(上海)有限公司机械维修课课长、高级技师、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工匠”“上海市杰出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2018年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深夜的上海气温已达-2 ℃。大金空调(上海)有限公司维修课课长陆忠明依照惯例在户外巡视。突然,他发现冷却塔有较为严重的冻结现象——如若不能在第二天开工前及时解决问题,生产线将被迫停工,公司将损失上千万元人民币的产值!
凭借多年经验,陆忠明迅速采取“冷水解冻”方案。来不及多想,他咬着牙,一手提着装满水足有10 kg的水桶,一手费力地抓着垂直爬梯,奋力地攀爬上5 m高的水泥台。一心只想着抓紧时间的他甚至忘了戴手套,任由凌冽的寒风将手冻得僵硬。登上水泥台后,他又一溜小跑,快速登上3 m高的冷却塔,将冷水浇下……就这样,年过五旬的陆忠明和一位徒弟来回奔波了许久,才顺利解决冷却塔的冰冻问题。
天快亮了。哆嗦着,陆忠明给领导发着微信:“放心,一切都好。”
寒风中,他的手指被冻得通红。
不怕脏、不怕苦、不怕危险,专治机械各种“不服”
2000年,陆忠明从一家大型国企进入公司,担任钳工。
不怕脏、不怕苦、不怕危险,这是一个钳工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量尺、电笔、激光笔、水笔、笔记本,每天工作前,陆忠明都要检查工作服前袋里的“五小件”是否带齐。如若答案是肯定的,他方能安心上班。“量尺是用来测量部件品的尺寸、精度;电笔用来检查机械是否有异常,激光笔是在带徒之时,为他们指出机械故障处;水笔和笔记本不仅是用来记录遇到的故障以及解决方式,还用来为徒弟画图例,加深他们的直观感受。”
还是新人的时候,陆忠明遇到过一根“难啃的骨头”:当时唯一的生产线上的关键机械RX自动折弯机发生故障。如果不能及时修复,生产线将会全线停工,全天六成的产值将会付之东流。
由于生产机械是全自动控制系统,光生产工序就有十几道。要解决RX自动折弯机故障,维修技术人员必须研究每一道加工工序、每个零部件和每张图纸。工作量如此巨大,但是当时的机械维修课只有不过区区6人。
为了争分夺秒地减少损失,他们放弃下班回家,不分昼夜地“泡”在了生产线上。累了,就随便找个地方和衣睡一两个小时;饿了,就匆匆扒拉几口饭后又冲回现场,脑子里只有“抓紧抓紧再抓紧”的念头,最终圆满完成修复任务,帮助公司挽回了巨额损失。
技术精湛、敢为人先,注重技术攻关和业务创新
除了维护和维修机械,在技术攻关和业务创新方面,陆忠明也打过不少硬仗。
公司的高精密模具工艺复杂,由十几道工序组成,每一道工序有150个部件,整套模具有1 800个精密部件。当时国内没有可以自主维修模具的专家,工作全仰赖日方专家。在一次例行的高精度模具维修工作时,陆忠明向领导请缨,想跟着日方专家学习。
一开始,五十多岁的日方专家没有把年轻的陆忠明放在眼里,即使是独门技术,也无防备地让他在旁看着。虽然当时日语并不好,没法和专家直接交流,但他在笔记本里努力记下各种技术要点、难点,回家反复琢磨。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他还将技术反复研习。
第二年,日方专家又来了,这次陆忠明提出要和他一起维修机械。日方专家的眼神透露着怀疑,“你只是在去年看过我维修而已,确定可以吗?”陆忠明自信地笑了笑,并不多说什么——他相信自己一年的沉淀和积累。
在现场,陆忠明熟练的技术不逊于日方专家。于是第三年的维修工作就顺理成章地落在陆忠明的肩上。也正是因为他的技术精湛和敢为人先,不仅让中方技术人员在技术掌握方面化被动为主动,每年还为公司节约下十几万的维修费。
2012年,他将原液态自蒸气化装置改造成用热水强制气化,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用气成本;2013年,他对6台U型弯管机进行技术改善,使得产品报废量下降,节约经费18万元;2014年,他在8条流水线上用机械光控自动吹扫替代人工清扫,全年节约用时880小时;2015年,他对125套钎焊装置部件进行改进,全年节约用时250小时。
学习、学习、再学习,挑战、挑战、再挑战
在同事们的眼中,陆忠明是专治疑难杂症的“神医”,任何“问题机械”到了他手上都能“药到病除”。每当行走在车间机械群组之间,他总能从轰鸣声中感知哪一台机械可能“生病了”,而且几乎一下子就能判断出“病因”。
从一名普通钳工成长为掌握电工、自动化、电脑等诸多专业技术知识的业务骨干,陆忠明的付出有目共睹。白天遇到问题,他就抓住“老法师”问个不停;晚上,他就横跨大半个上海去学校读书,或是独自挑灯学习。如碰到“老法师”或日方专家维修机械,他一定会在旁边默默“偷师”。
如此日复一日的努力,才能成就这个有全局视角、百科全书储备、技术样样精通的陆忠明。从2007—2015年,短短8年内,他完成了从“技师”到“国家级技能大师”的大飞跃。2012年10月,在11家世界各地大金分公司选派的技术精英参加的奥林匹克技能比赛上,他和搭档更是斩获了第4名的好成绩。
“您这么努力的动力是什么?”记者很好奇。陆忠明不假思索地说:“对未知的探索是我最大的动力。知道得越多,才发现未知的更多,必须不断想办法填补认知的空白。”
他在2015年的一次采访时留下过这样一段话:“学习是无止境的。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挑战、挑战、再挑战,争取成为中国工匠。”2017年,他梦想成真,成为一名“上海工匠”。
“小家”的支持,让他的步履更加坚定
18年来,公司已经成为陆忠明第二个家。虽然每晚9点多才下班,但是只要同事一个电话过来,无论是在回家途中,还是已躺在床上准备休息,他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杀”回公司,而这一忙通常又要到第二天的凌晨。在匆匆回家补一两个小时觉后,第二天早晨八点半,他又会准时出现在车间里。陆忠明几乎没有节假日,他把时间都让给工作。即使是在中国人最看重的新春佳节,他也只和家人吃一顿年夜饭,第二天就如常赶回公司。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不可避免地让陆忠明对家庭有不少的亏欠。他说曾遗憾缺席过女儿的成长,“一直早出晚归,和家人沟通特别少。在女儿年幼时,虽然一直答应带她出去玩,但经常食言”。虽然每每看到女儿失望的眼神会难过,但只要一想到“是公司培养、成就了我。所以公司需要我,我定迎难而上”之时,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工作——厚重的大金情结让他拥有无上的责任感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陆忠明对待事业的匠心和执着也让家人感动。他们将理解化为爱的行动,默默地支持着他的工作,并将他视为人生标杆和一生骄傲。
深夜里,贴心的妻子一遍一遍地热着饭菜,等他归家却无半点怨言;走出象牙塔后,女儿也加入了公司,跟随父亲的脚步一同成长。就连陆忠明80多岁的老父亲也会颤抖着双手,剪下报纸上关于儿子的报道,裱起来挂在墙上。只要家里来客人了,老人家都会拉着他的手,指着墙上的相框。
“这是我儿子啊。”他脸上的道道沟壑,盛满深深的自豪感。
“家人的支持让我更加能安心从事本职工作。这条工匠之路,我也能越走越远、越走越踏实。”言至此,陆忠明坚毅的脸上也有了一丝动容。
倾心技术传承,建言企业人才培养机制
在公司,无论是领导还是其他部门的员工,大家都称呼陆忠明一声“陆师傅”,一方面因为是他的人格魅力使然,一方面也是大家钦佩他的娴熟技术。但是,一个人是撑不起一片天的,要团队强大才能无往而不胜。陆忠明深知此理,他决心要让自己的一身技术传承给年轻人。
陆忠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立,使“大师效应”突放异彩。在带徒传技的几年时间里,他所培养的15名年轻技工中,1人为上海市首席技师,1人为高级技师,4人为技师,8人为高级工;在机电技能比武竞赛中,1人荣获中国地区冠军……正是这样一个群体,为公司技能人才队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而现在,陆忠明更是将目光放到整个行业的成才问题上。如今技术型人才常年处于稀缺,“不是人才难求,而是人才难留。一些企业留不住技能人才,既有企业效益和收入水平的原因,也和企业因担心‘人才两空’而育人意愿不足有关。”对此,身为上海市人大代表的陆忠明表示,企业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在为自己培养人才,但实际是替政府承担了为行业培养人才的社会培训责任,“从长远来看,这对行业发展是有益的,企业应该打开心胸”。
同时,他也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统筹考虑出台配套政策和机制,对制造业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给予一定补贴和奖励,“譬如说,在企业评级中,每培养一名技术人才,可折抵相应分值”。他表示,只有政府对企业的培养和付出给予认同和扶持,企业才能真正放下“包袱”。
18载春秋匆匆掠过,当初那个神采飞扬的青年,鬓角已经悄悄爬上了白霜。虽然钳工只是幕后英雄,但陆忠明用自己的拳拳敬业心和精益求精的技术,站上时代的舞台。这个大写的实干家用他的努力付出和赤子情怀,带给团队、带给公司、带给行业、带给世界以无尽的惊喜,也给我们这些旁观者以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