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治疗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的效果分析
2018-12-11詹镝军
刘 儒 詹镝军
广东省雷州市人民医院骨科,广东雷州 524200
伴随近年人们健身活动的多样化、大众化,临床上运动损伤患者逐渐增多,其中以踝关节损伤最常见[1-3]。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后,导致直接损伤关节软骨,或破坏关节结构,最终导致负重关节的生物力学关系失衡,负重过度,从而引起关节系列损伤影响运动功能[5-6]。目前临床上主要以修复为主,但是修复不能缓解关节损伤带来的痛感及功能障碍,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至关重要。本研究为分析关节镜治疗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分析关节镜治疗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效果,本研究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以规定研究时段内收治的60例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对照组与观察组。60例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经年龄统计、病程统计:观察组患者年龄集中在30岁左右,并且80%的患者均大于12岁,平均(30.6±13.9)岁,病程1~12个月,平均(8.4±3.1)个月,男女比例 13:17;对照组患者年龄集中在33岁左右,并且80%的患者均大于14岁,平均(33.6±14.1),病程0.5~10个月,平均(7.3±2.9)个月,男女比例1: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7-8]所有符合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诊断标准患者,经理疗等治疗无效者,均有持续的疼痛,且不能正常活动;排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排除恶性肿瘤等危重疾病患者,排除认知行为异常、精神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立即停止活动,给予受伤部位保护、固定,压迫受伤部位消除肿胀,避免伤口发炎,减少组织液渗出;将患肢抬高,促进损伤部位血液流动。观察组行关节镜技术治疗:(1)指导患者仰卧位,将患踝放置在手术台边缘;(2)标记胫骨前肌腱、内外踝、足背动脉及腓浅神经和第3排腓骨肌腱的前内外入路、主要分支;(3)给予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借助关节镜牵引固定患者大腿;(4)常规消毒铺巾,非侵入性牵引患踝关节;(5)将腰穿针由外侧入路,为扩大关节间隙,注入20mL生理盐水,借助11号刀片于关节处纵行4mm切口,将关节镜置入,观察患者踝关节病变情况,观察有无韧带撕裂、瘢痕化、肥厚、绒毛增生,关节缝隙内是否存在游离体等,是否出现骨折及脱位,如有此病灶,应置入电动刨削器,将增生组织及软组织、瘢痕组织刨除,借助电动磨头将增生骨赘磨除,将游离体取出,将损伤部位修复平整后,行微骨折处理;(6)术后放置引流管,给予抗生素治疗,避免患者出现感染;(7)指导患者每天进行冰敷及适当的抬高训练,将完全负重时间放缓,术后3个月可进行轻度运动,如慢跑,术后半年可进行爬山等剧烈运动。
1.3 疗效评价
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6、12个月患者的关节稳定、踝关节功能情况,及随访一年后两组的康复情况,观察是否完全恢复,是否仍存在步行一段距离后患踝存在剧烈疼痛、肿胀等。评价标准[9-10]:(1)通过观察前抽屉应力位X线片评估患者的关节功能稳定,记录距骨前移距离,距离越小,表示关节功能越稳定;(2)踝关节功能借助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稳定性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关节稳定性无差异,治疗后均改善,但观察组距骨前移距离下降较明显,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关节稳定性比较(± s,mm)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关节稳定性比较(± s,mm)
组别 n 距骨前移距离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后6个月 后12个月观察组 30 14.9±2.5 12.4±1.3 6.3±1.1 3.5±0.2对照组 30 14.8±2.8 14.0±1.5 12.8±1.2 10.5±0.6 t 1.25 13.52 12.64 15.94 P 0.29 0.002 0.003 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踝关节功能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踝关节功能状况无差异,治疗后踝-后足评分均提高,观察组远远高于对照组,这表示关节镜技术治疗效果较好,与常规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情况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情况比较(± s,分)
组别 n 踝-后足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后6个月 后12个月观察组 30 53.6±5.8 79.6±3.2 81.6±4.9 83.6±6.1对照组 30 53.4±5.2 60.3±3.9 65.2±2.7 66.7±3.4 t 1.05 15.28 12.64 14.36 P 0.32 0.001 0.003 0.002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康复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共41例患者完全恢复正常,其中观察组占28例,对照组仅占13例,两组康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康复情况比较[n(%)]
3 讨论
权威数据显示,临床骨关节科患者年增多,其中以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人数较多,其每年的患者人数多达300万人次[11-12]。临床上的患者多以关节结构变形、关节内软组织变性为主,这主要是由于运动过程中高能量损伤所致。伴随长时间的关节生物力学关系失去平衡,且关节负重过度,会对关节造成严重的磨损,造成患者运动功能受到限制,影响其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传统的保守治疗以及复位内固定等治疗方案,虽然可修复骨折问题,但是疼痛仍然存在[13]。而且强烈撞击后经X线片检查,大都表现为踝关节结构正常,后来随着磁共振成像的发展增大了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但是仍存在部分关节损伤未检出,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有学者在某报告中指出,关节镜技术是诊断并且治愈活动损伤性踝关节炎的金标准。Akasa等[14]通过研究证实,活动损伤性踝关节炎患者采取关节镜技术治疗后,其踝-后足评分明显升高,分数达80分,踝关节功能改善较好。关节镜技术,本身并不复杂,通过询问病情,置入关节镜后针对相关病灶采取措施,主要就是否存在软骨损伤及明确撞击部位与原因,将其中存在的游离体取出处理好损伤软骨,将胫骨前缘存在的骨赘磨除,解除前方撞击原因。此法可消除传统的X线光片检查中医师的主观判断不准确性,通过关节镜修复关节损伤。何华斌等[15]也在研究中指出,关节镜技术治疗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后,其关节的稳定性增强,且随访后一年康复人数达90%以上。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关节稳定性改善,但观察组距骨前移距离下降较明显,且低于对照组,与Akasa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表示关节镜确实能增强关节稳定性,改善关节功能;治疗后踝-后足评分均提高,观察组远高于对照组,这表示关节镜改善关节功能显著,随访后一年,两组共41例患者完全恢复正常,其中观察组占28例,对照组仅占13例,与何华斌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证明此研究可信度高,关节镜技术确实能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关节镜技术治疗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安全可行,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