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铁剂在小儿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2018-12-11罗碧云冼丹霞
罗碧云 冼丹霞
深圳市龙华区妇幼保健院预防保健科,广东深圳 518109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时期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患儿机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减少,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全身乏力等,容易累及机体代谢功能和胃肠道消化功能,还会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十分不利,因此,临床上主张对缺铁性贫血实施积极治疗[1-2]。临床治疗缺铁性贫血多采取饮食调节、铁剂补充这2种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儿贫血状况予以纠正,而关于铁剂治疗时的给药剂量在临床上尚未达成共识,还有待继续研究探讨。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剂量铁剂在小儿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此,针对200例就诊于我院的小儿缺铁性贫血患儿开展研究,分别给予饮食调节+常规剂量铁剂、饮食调节+小剂量铁剂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研究对象选择200例就诊于我院的小儿缺铁性贫血患儿,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200例缺铁性贫血患儿随机分为两组,100例每组,其中,对照组有男52例、女48例,年龄3~12岁,平均(7.56±2.41)岁,病程 7~ 21d,平均(14.21±5.18)d,贫血程度分别为轻度31例、中度47例、重度22例;观察组有男53例、女47例,年龄3~13岁,平均(7.78±2.37)岁,病程为7~ 22d,平均(14.69±5.07)d,贫血程度分别为轻度32例、中度45例、重度23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本研究可比。
本研究获伦理学委员会批准,且两组研究对象均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其纳入标准为:(1)6个月~6岁儿童的血红蛋白<110g/L,7~12岁儿童的血红蛋白<120g/L,血清铁离子<8.95μmol/L,符合诊断标准,确诊为缺铁性贫血[3];(2)年龄≤14岁;(3)家长或监护人均对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排除标准为:(1)非缺铁性贫血者;(2)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者;(3)对研究不予以配合者。
1.2 方法
两组均采取饮食调节干预,根据患儿的饮食喜好,为患儿设计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菜单,以易消化、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铁质的饮食为主,尽可能纠正患儿的不良饮食习惯,提高其食欲,同时,还应根据患儿的各阶段年龄特点,增加含铁食物的比重,以确保其铁元素摄入充分。
在饮食调节干预的基础上,两组均采用铁剂治疗,铁剂选择复方枸缘酸铁铵糖浆(浙江康恩贝中药有限公司;H33021858),每天3次,于餐后口服,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每次2mL/kg,而观察组采用小剂量,每次1mL/kg。
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营养状况指标、免疫功能指标、不良反应。
营养状况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分别于患儿入院后第1天(治疗前)、出院前1d(治疗后),采集患儿空腹肘静脉血液,以每分钟3000r的速度持续离心处理10min,取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免疫功能指标包括CD3+、CD4/CD8,分别于患儿治疗前、治疗后采集其空腹肘静脉血液作为标本,采用流式细胞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对 CD3+、CD4+、CD8+进行测定,计算 CD4/CD8比值。
1.4 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为[4]:(1)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血红蛋白恢复正常;(2)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血红蛋白有所增高,但未恢复正常;(3)无效:症状及体征无缓解,血红蛋白未增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表示为[n(%)],组间及组内计量资料分别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表示为(x±s),P < 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营养状况指标比较
在营养状况方面,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状况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而组间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在免疫功能方面,治疗后,两组患儿的CD3+、CD4/CD8等免疫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而组间各项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的总发生率为3%,对照组的总发生率为11%,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2 两组营养状况指标的比较(± s)
表2 两组营养状况指标的比较(± s)
组别 时间 血红蛋白(g/L) 白蛋白(g/L) 转铁蛋白(mg/L)对照组(n=100) 治疗前 79.02±15.43 28.96±4.03 134.59±19.85治疗后 114.51±31.05 35.82±7.15 172.49±35.26 t组内 10.236 8.358 9.366 P组内 0.000 0.000 0.000观察组(n=100) 治疗前 79.37±15.52 28.89±4.01 134.21±18.73治疗后 113.76±31.12 35.31±7.06 172.03±34.45 t组内 9.889 7.907 9.645 P组内 0.000 0.000 0.000 t组间治疗前 0.160 0.123 0.139 P组间治疗前 0.873 0.902 0.889 t组间治疗后 0.171 0.508 0.093 P组间治疗后 0.865 0.612 0.926
表3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 s)
表3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 s)
组别 时间 CD3+(%) CD4/CD8对照组(n=100) 治疗前 35.43±4.91 1.30±0.25治疗后 44.12±8.57 1.69±0.39 t组内 8.798 8.419 P组内 0.000 0.000观察组(n=100) 治疗前 35.61±4.86 1.28±0.26治疗后 43.84±8.65 1.65±0.37 t组内 8.295 8.182 P组内 0.000 0.000 t组间治疗前 0.261 0.554 P组间治疗前 0.795 0.580 t组间治疗后 0.230 0.744 P组间治疗后 0.818 0.458
表4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n(%)]
3 讨论
缺铁性贫血主要是指机体内铁元素缺乏而引起的血红蛋白减少,属于小细胞性贫血,儿童人群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一旦患儿出现缺铁性贫血,其食欲往往会出现下降,伴随有消化不良、免疫力减弱、烦躁不安等症状,不仅会对患儿日常生活造成干扰,还可能会导致儿童营养不良,对患儿体格和智力发育均十分不利[5-7],因此,临床上应针对儿童缺铁性贫血予以积极治疗。
小儿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可逆转的疾病,可通过有效治疗手段获得治愈,而由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主要与患儿机体内铁元素不足有关,因此,临床上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主要从2个方面着手,即饮食调节、铁剂补充[8-9]。饮食调节主要是通过对患儿饮食予以指导和控制,一方面可有效增加患儿每日铁元素的摄入,弥补患儿机体内的铁元素缺乏状况,还可提高患儿对食物中血红素铁的吸收效率,有利于促进患儿机体对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有利于增强患儿机体免疫力,另一方面,通过长期饮食指导,可促使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调整其饮食结构,避免缺铁性贫血再次发生[10-12]。而铁剂补充是纠正缺铁性贫血患儿机体内铁元素缺乏最直接的手段,可通过给予患儿铁剂服用,从外源性补充铁元素,促使患者机体内铁元素缺乏状况得以纠正[13]。但在临床应用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时发现,铁剂使用过多,容易导致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引发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主张对缺铁性贫血患儿采用小剂量铁剂补充治疗[14-15]。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9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状况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两组患儿的CD3+、CD4/CD8等免疫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组间各项营养状况指标、各项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说明小剂量铁剂与常规剂量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患儿均具有显著的疗效,可对患儿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予以改善。本研究还发现,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小剂量铁剂相比于常规剂量铁剂可有效减少缺铁性贫血患儿的不良反应,安全性更加可靠。
综上所述,在小儿缺铁性贫血治疗时,给予患儿小剂量铁剂治疗可达到与常规铁剂治疗相当的临床疗效,可对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予以有效改善,还能减少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