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能源汽车发展中企业与政府的作为

2018-12-10李坚强

开放导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市场分析对策探讨新能源汽车

[摘要] 随着气候变暖、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消费热点,但制造中的关键技术薄弱,市场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不足,相关管理政策不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市场前景、技术资源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优势。新能源汽车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应共同发力,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市场分析 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 F426.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8)05-0084-04

[作者简介] 李坚强(1965 — ),江苏兴化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新世纪以来,全球能源供应能力持续紧张,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全球环境问题严峻,环保意识日益高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生产、推广等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高度重视。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是实现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还能促进中国车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在全球优化产业布局。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热点。随着低碳经济成为新的发展方式,新能源汽车已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居民消费领域热点。据统计,2016年中国电动车销量同比骤增65%至40.9万辆,其中,新能源车的总销量高达50.7万辆,同比激增53%。

2. 新能源汽车制造中的关键技术薄弱。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一批大中型汽车企业如北汽、吉利、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进入世界前十位,新能源大客车生产技术全世界领先,远销海内外,初步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技术、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协同“走出去”的目标。宁德时代、上海精进的动力电池和电机产品技术世界领先,已成为全球知名乘用车零部件的供应商。即便如此,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市场导入期,并不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如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等,仍未掌握,尤其是作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因造价高、能量密度低、循环寿命短而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部分材料依靠进口,研发人才缺失。

3. 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研究不足。传统燃油汽车市场日益成熟和大量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使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作为新兴产品,新能源汽车的潜在消费者在购买时,从需要的确认、信息的收集、车辆的评价、购买决策的做出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燃油汽车有明显区别。这客观上要求新能源汽车企业对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在推广宣传、技术创新、市场定位、价格制定、售后服务完善、渠道优化等方面进行调整与创新。而目前针对此方面的分析和服务严重不足。

4. 相关管理政策不完善。一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偏高、骗补行为大量存在,严重危害市场有序发展,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闲置情况严重。二是全国各地管理政策不一致,导致消费者无所适从。如北京和上海,因管理政策不相同,在补贴标准、受惠车型、免费拍牌、上牌周期等多个方面都有着诸多区别。三是政策波动使消费者持币待购。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基本上依赖于国家“有补贴、不限行、不限购”政策的推动,约75%新能源汽车销量完成于限行、限购的城市。新能源汽车市场对政策十分敏感,管理政策一旦波动就会导致产销量出现极大的不稳定性。

二、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有利条件

1. 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巨大。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势必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升级,预计未来汽车需求依然会快速增长。在汽车需求量大幅增加及能源、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政府和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新能源汽车,这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市场机遇。

2.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社会基础较好。目前,我国轻型电动车生产、销量居全球之首,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轻型电动车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相关产业如动力电池、电机等蓬勃发展,电动车的消费理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我国积累了技术优势,电动车整车及配件的研发与生产技术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起步与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和市场基础。

3.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领域可实现“弯道超车”。西方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在核心部件如发动机、变速箱等方面沉淀了大量先进的技术、专利、装备与人才,而这些技术和资源形成的技术优势,很可能在新的发展条件下逐步丧失甚至面临结构性淘汰。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汽车工业在技术、基础设施、海外市场等领域投入较少,对传统燃油汽车生产技术有着较低程度的路径依赖,技术转换成本也较低。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实现我国汽车工业崛起的必由之路,可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

4. 发展新能源汽车所需的自然资源丰富。新能源汽车发展所需要的煤炭资源、天然气资源、以及制造动力电池所需的金属锂、钴、钒、锰等资源和制造永磁电机需要的稀土资源等在我国均非常丰富,为我国大力发展各类型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有力保证。

5. 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大。面对能源问题、空气污染,和在传统燃油汽车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我国将新能源汽车发展作为汽车工业崛起的国家战略,在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充/换电站、充电桩的建造等方面均给予大力支持。

三、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新能源汽车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发力。

(一)新能源汽车企业层面

1. 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

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尽快掌握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核心技术,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安全性、行驶时速、续航里程等关键指标,改善驾驶体验。同时还要降低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成本,从而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整车的销售成本和使用成本,刺激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2. 积极配合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新能源汽车因其产品特性,在售后服务等方面与传统燃油汽车差异很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观望主要体现在售后服务的有效性、及时性上,如充电的便利度、快捷度、续航里程、维修速度等。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除依靠政府外,还应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完善布局,科学规划,加速建设高速公路服务体系中新能源车辆配套项目,保证新能源汽车充足的动力来源。充分利用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用电的优惠与补贴力度,不断提高充电效率,确保充电设施的安全性与可靠度。在新建社区、楼盘、写字楼的规划中纳入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设施,尽早谋划,满足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需要。

3. 加强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

目前我国大部分新能源汽车销量完成于限行、限购的特大城市,其他城市销量有限。大量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持高度关注态度,中小城市较低收入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更高。但是大多数潜在消费者长期处于观望阶段,新能源汽车叫好不叫卖情况长期持续,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要研究目标顾客及消费特征,包括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特性、车辆价格、购买渠道、促销措施、购买决策过程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与大学研究机构或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消费者购买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4. 找准市场定位,细分目标市场

新能源汽车企业应抛弃以往“省油省钱”低端产品的定位,致力推广“新潮环保”的产品理念,迎合新生代的心理需求,契合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依靠市场化手段发现和细分市场,发展满足细分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定位要突出个性、时尚、环保等理念,满足新生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二)政府管理部门层面

1. 完善市场标准体系和准入机制

尽快建立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推广目录,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支持和监管力度。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实行全国统一标准,禁止差别性定价,禁止某些地方对新能源汽车二次检测的要求,减少资源浪费,提升新能源企业的危机意识,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准入制度并严格审批,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使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政策制度化、体系化,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 以环保理念及政策利好引导消费者转变购买观念

积极倡导绿色、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和社会意识,鼓励社会加大新能源汽车知识和产品的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向新能源汽车倾斜,同时,提升消费者对国家环保的响应意识,增加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涉入度,增加购买意愿。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激发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欲望,如享受购置补贴、减免车辆购置税、一线城市拍牌优先、缩短上牌周期、不限行、不限购、特定停车场所免停车费、适当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等。

3. 打造政府引领示范效应

政府部门要加快在公务用车、公共交通等领域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各级政府部门要制定关于鼓励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指导政策,明确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公务用车“新能源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政府带头示范,有利于打开个人消费市场。由于政府公务用车主要为乘用车,政府大规模采购将快速增加新能源乘用车的保有量,拉近广大消费者与新能源乘用车之间的距离。政府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有助于消除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在安全性、便利性等方面的顾虑。同时,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科学合理地制定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方案;加快城市“电动化”建设,使城市公务用车、公交车、出租车、环境卫生、特殊用途的车辆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快向新能源汽车更新更换,打造城市未来电动化的生态圈。

4. 建立“优胜劣汰”政策机制

应通过切断补贴甚至撤销生产牌照等方式,让不法新能源汽车企业强制退出新能源细分市场,抬高新能源汽车行业标准、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整体形象。选择性地扶持一批大中型优秀新能源汽车企业,提升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的规模经济。

5. 逐步实施补贴退出机制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初期,政府实行较大幅度的补贴是必要的。然而,补贴制度客观上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了生存依赖,加上市场监督的缺失,骗取补贴等不法行为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从长期来看,应不断降低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最终退出补贴机制,鼓励自由竞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认真研究消费者需求,不断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提高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优胜劣汰,增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薇,刘云.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分析[J].科研管理,2017(4):581-591.

[2]肖阳,薛寒欣等.领先顾客的消费者创新性对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的影响[J].技术经济,2016(6):50-58.

[3]沈悦,郭品.基于网络外部性理论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偏好实证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40-46.

[4]王颖,李英.基于感知风险和涉入程度的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3(9):863-872.

[5]白雪洁, 孟辉. 新兴产业、政策支持与激励约束缺失——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J].经济学家,2018(1):50-60.

[6]曹国华,杨俊杰.政府补贴激励下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购买行为的演化博弈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 (10):1-9.

[7]王月辉,王青.北京居民新能源汽車购买意向影响因素——基于TAM和TPB整合模型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11):691-698.

[8]许研,陶晓波.新能源汽车市场导入期的网络效应及策略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15(3):3-11.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energy crisi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tensifi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has risen to Chinas national strategy. At present, the market of Chinas new energy vehicles develops rapidly, but the key technology is weak, little research on consumer behaviour, management policy is not perfect; the demand of Chinas new energy vehicle market is huge, cost lower, easy to achieve corner over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rich natural resources, government strongly support.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new energy automobile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automobile market in China.

Key words: New Energy Vehicles; Market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收稿日期:2018-03-03 责任编辑:沈 芳)

猜你喜欢

市场分析对策探讨新能源汽车
校园APP产品开发浅议
高校扩招下的教育培训市场分析
自走式无人驾驶植保机械的市场分析
浅谈新能源汽车的概况和发展
共同物流视角下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对策探讨
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探讨
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有痔无恐湿巾的试验研究及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