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教师应有的心理素质结构研究

2018-12-10刘勋葵

教师·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品质

刘勋葵

摘 要: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其职业适应能力与社会化水平的提升。现代教师要想保持良好的职业适应与健康的心态,在心理素质方面需要具备自知、自信、自强、爱心、负责、耐心、敬业、乐业、创新、乐观、开朗、坚强等心理品质,同时,还必须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交往协调能力、主动协作能力、积极应变能力、承受挫折能力、调适情绪能力以及强大的职业动力。

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品质;心理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整体素质的核心,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学教师保持良好职业适应的前提,是拥有健康心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也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制约作用。中学教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需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明确教师应有的心理素质结构对教师的准入、培养、评估及自我修养关系重大。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在遗传基础上,在教育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所形成的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的总和,包括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两大部分”[1]。张承芬运用隐含研究方法揭示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及其结构,认为创造性、责任感、教育效能感等21项特性是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2]。丁新胜认为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由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社会适应因素三个基本维度构成[3]。

本研究赞同肖汉仕教授的观点,认为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职业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统一。教师的心理素质既要适应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也要兼顾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这一特殊的职业要求。中学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还要育心,需要扮演经师、人师以及心理辅导师的角色,这些职业特点对现代教师的心理素质也自然会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因此,对教师的心理素质的界定既要考虑其作为社会人的一般要求,也要考虑教师的职业特点。

根据肖汉仕教授提出的心理素质的结构,结合中学教师这一特殊角色,从承担好教书、育人及育心的客观需要出发,要想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中学教师的心理素质也应该包括以下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

一、中学教师应有的心理品质

这里所说的心理品质主要指性格特征,包括中学教师对自己、对学生、对工作、对生活的相对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习惯方式。作为中学教师,在性格品质方面需要努力具备以下几方面:

1.对待自我:自知、自信、自强

自知是指需要教师拥有正确的自我观,形成客观的自我意识,拥有自知之明,既能认识自己的优势,又能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局限,这是自我发展的基础。自信是相信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有一定的自信心,具有职业效能感。自强是保持进取精神,不断向上发展、成就事业的基础。

2.对学生:爱心、负责、耐心

教师要有对教育对象无私、公平的爱心,与人为善;对全体学生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责任心;在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活动中具有诲人不倦、不厌其烦的耐心,避免冷漠、急躁、推卸责任等不良情绪与行为。

3.对工作:敬业、乐业、创新

教师对待教育事业要具有认真、负责、勤奋、务实的敬业精神;对教育等职业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爱好,能真正在教育、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体验乐趣,获取成就感、幸福感,能自我预防职业厌倦感;另外在教育活动中不满足现状,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能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新时代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而不至于行为被动、方式方法过时、思想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落伍,能够保持良好的职业适应性。

4.对生活:乐观、开朗、坚强

教师要乐观、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生活,拥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广阔的胸怀、豁达的态度、理性的观念,以便保持积极的主导心境;擁有坚强的意志,迎难而上,不轻言放弃,遇挫不折、受气不馁、事多不烦、处变不惊,得荣不拘骄,遇冷不灰心,与此同时,也能保持必要的灵活性。这既是生活中的健康心态,也是成就事业的重要因素。

二、中学教师应有的心理能力

1.较强的认知能力

(1)精确的感知能力。教师要能客观反映自我、他人及社会现实,而不主观臆断、夸大其辞、以偏概全、将可能视为肯定,将想象当作现实,自觉避免戴“有色眼镜”感知现实,想当然地仓促下结论而歪曲现实,以免产生误解、歪曲。

(2)良好的记忆能力教师不仅要对所任教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对其他有价值的信息能敏锐获取、有选取地储存、迅速提取、准确再现。

(3)理性的思维方式。教师从思维品质上需要力求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从思维习惯上避免单向思维、机械僵化、多疑多虑、绝对化要求、走极端、消极预测、自我中心、笼统判断、苛求完美等非理性的思维方式。

(4)创造的想象能力。教师既要立足现实,又要不拘泥于现实,从而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实践。

2.必要的适应能力

所谓适应能力,主要指保持对社会以及职业的积极适应状态所必需的心理方面的能力,这是教师保持角色适应以及社会适应的基本要求。

根据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以及新时期的教育特点和现代教师的角色要求,教师的心理适应能力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能力、交往协调能力、积极协作能力、心理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承受挫折能力、调适情绪能力等。这些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能力是适应现代教育的“入场券”和“通行证”,是顺利实现个体职业社会化的前提条件。

(1)自我认知能力。这体现在中学教师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评价、悦纳自己,包括对自己的优势及劣势、潜在能力、职业价值的自我认可,角色认同以及角色扮演能力;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差异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从而拥有自知之明,使自我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悦纳客观的自我与现实的职业,这是为自我优化与自我实现的前提。

(2)交往协调能力。中学教师天天与学生、家长打交道,因此需要具备必要的人际交往与矛盾协调能力。教师要能够理智地协调人际矛盾冲突与各种人际关系,能够建构和谐、正常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师生之间需要由过去单向的尊师爱生向师生互尊互爱转变,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获取学生的敬与爱,体味教学与学习之乐,产生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3)主动协作能力。中学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与同事的竞争、协作关系,在教育实践中还需要与学生、家长、领导协作,才能形成合力,避免内耗。因此要求教师既能勇于、善于竞争,又能乐于、善于协作,不仅表现在竞争或协作的艺术上,而且表现在竞争及协作过程中对道德的遵守,以及在竞争协作过程中的良好心态上。

(4)积极应变能力。现代教师的工作岗位、单位、地位、身份、自我角色等也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在客观变化产生时教师要能避免心理应激,保持镇静、沉着应对、心态坦然,不惊慌失措,不固执己见、不死板僵化、不怨天尤人,而能审时度势、灵活调整、从容应变。正所谓“山不向我走来,我就向山走去”,以减少心理不适,避免因心理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5)承受挫折能力。中学教师面对的是心理上不成熟、行为上不够理性的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难免遭遇一些不如意的情形,面对过重的负担,经常会产生心理压力。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教师要能够正确认识,合理归因,坚强地承受,理性地应付,以保持心理与行为的正常,避免心理的失衡以及行为失控,积极主动地去改变现状,战胜挫折。

(6)情绪调适能力。该能力是指缓解不当情绪,恢复心理平衡的能力。中学教师情绪的好坏影响的不仅是自己的心理健康与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关系着大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劣性刺激下,有时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虑、烦恼、愤怒、悲伤、恐惧等消极情绪,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学会自我控制、自我澄清、自我调适、自我抉择,以自我缓解,使不良情绪转化为适当情绪,使主导心境处于适当状态,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灰心,以保持适当情绪与理性的行为,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3.内在的职业动力

教师教育教学的成败,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做好本职工作的内在需要、兴趣与动机,这些个性倾向制约着教师职业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是扮演好教师角色的内在动力,也是保持工作热情,克服职业倦怠的关键因素。

人的主动行为的力量源泉在于主体自身的内在动力,而这一内在驱动力来源于主体的需要、兴趣、爱好、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驱力的大小及效能决定干好本职工作以实现自我价值这一内在需要的迫切性,对教育事业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强度,搞好教育工作的动机的强弱,职业理想的定位,科学信念的有无,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性。这一切力量能促使主体主动适应客观社会的挑战,成为个体不断进取、主动发展的内在力量。教师要想保持对教育事业的持久兴趣与热情,除了充分利用外部力量,更多地需要依靠自我激励而产生的内在动力,才能使积极的行为得以持续发展,避免职业倦怠。

由此可见,中学教师的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共同构成教师的心理素质,其中心理品质是心理素质核心和基础,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质的体现。認知能力与心理适应能力制约着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内在动力决定职业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持久性,缺一不可。否则就可能出现“木桶效应”。

中学校在教师的引进、培训、考核以及教师的自我修养过程中,需要自觉地将现代教师应有的心理素质纳入进去,摆到应有的位置,以保证素质的全面性,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客观需求,这也是教师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素质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维护并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前提。

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的心理已经成为新时代全体教师的必需品,这些已经不再是奢侈品,也不应该仅仅作为装饰品。因此,中学教师自身及中学教育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心理素质的培育与心理保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重视健身的同时,还要注重“健心”,树立健心意识,掌握健心方法,积极参与健心活动,以提高中学教师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作为学校需要实施健心工程[4],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湖南省洞口县高沙镇中学已经发动教师参加肖汉仕教授创办的“健心学堂”的培训,切实帮助全体教师学会健心,通过自我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心理健康及整体素质的提升,通过这一实践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肖汉仕.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27-30.

[2]张承芬,张景焕.教师心理素质的隐含研究[J].心理科学,2001(5):528-533.

[3]丁新胜.试论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与特征[J].贵州社会科学,2006(1):85,95-96.

[4]肖汉仕.我国全民健心工程的实践机制研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6(3):235-239.

猜你喜欢

中学教师心理品质
教师作品
从“封闭”走向“开放”——北京市远郊区中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瓶颈与突破
从“封闭”走向“开放”——北京市远郊区中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瓶颈与突破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0年“读中国、看世界”阅读主题征文启事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西藏中学教师职业压力指数及其缓解对策
中学教师工作投入问卷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