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音乐与美育有效融合探析

2018-12-10邓晓桢

教师·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美育核心素养

邓晓桢

摘 要:小学音乐作为对小学生情感教育、音乐知识教育、音乐表现技能教育的美育载体,通过主题歌曲教学、优美音乐作品欣赏与音乐技能教学,让小学生在音乐知识、音乐素养、音乐欣赏能力与音乐兴趣的培养中,不断提高美的欣赏能力、创造能力,为培养学生积极、开朗、活泼与健康的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出学科教学的贡献和创新。文章以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例,研究核心素养下音乐与美育有效融合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以期提高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对小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学;核心素养;美育

一、引言

小学音乐学科与音乐作品本身,以音乐作品及其主题的思想性、精神陶冶性等美育特点,对培养小学生音乐方面及其相关的方面,即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態度与价值观等为基本内容的核心素养,具有直接引领和润物无声的双重作用。

二、上林繁花照眼新——对小学生开展美育启蒙教育

音乐作为人类情绪和情感反应的灵性载体之一,从胎教开始,就被用作基本的教材与内容。对处在身心成长关键时期的小学生而言,运用切合其身心成长阶段的音乐作品,开展各种适当的音乐技能、音乐素养教学,以美育作为切入点,对培养和不断完善其核心素养具有高效、稳定与可持续性的积极作用。

以《打花巴掌》的教学为例,通过歌曲的学唱和身边熟悉的各种玩具性打击乐器的演奏活动,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关于歌唱的节奏,以及关于节奏的类型与控制方法,让其在欣赏和表现中去学习音乐节奏的知识、控制技能,以及不同节奏下所能体现的旋律和歌曲意境等,为其情感的抒发和价值观的启蒙奠定知识基础和灵感基础。

为确保教学实效性,对低年级的小学生以实践性的参与学习为主,如对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小学生,可以组织其在各种简单乐器的演奏活动中去切身感受和感悟各种音乐活动的技能及其音乐表现结果,使其在学习和表演中去训练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把音乐的美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情感美、道德美与个人音乐能力的美,如小学生的歌唱美、乐器演奏美等。

对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则可以根据对其日常音乐表现,在发现其音乐特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启蒙。尤其教师需要深入去了解哪些学生在校外的各种音乐辅导班参加学习活动,如声乐学习、各种乐器学习活动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实际天赋条件,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启蒙。以弦乐合奏《羊肠小道》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直接启蒙小学生对管弦乐器的兴趣,或者去发现一些具有天赋的小学生,引导其开展适当乐器的学习活动,如学习萨克斯、笛子、箫,以及中国传统的民族管弦乐器如芦笙等,并以此启发学生去发现蕴藏在身边的各种音乐美和艺术美。

三、芙蓉泣露香兰笑——培养小学生音乐美的兴趣

音乐在各种现代媒体的支持下,成为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必备精神食粮,在丰富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基础上,有效地激励了小学生的学习,疏导了其生活、学习与人际交往的压力,为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以及与困难作斗争的坚强的小学生做出了直接的音乐艺术美的贡献。

以《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教学为例,小学生在京剧曲调的歌曲学唱中,学习和了解了京剧历史、京剧脸谱、京剧服装、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以及中国京剧的名家等,在感受京剧魅力的基础上,拓展音乐类型的视野,培养其全面发展的音乐兴趣;尤其在真假声的转换中,让其充分体验歌唱的魅力。

鉴于小学生普遍对音乐具有不同喜好的现实,教师要注意对小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行区分。第一,声乐歌唱兴趣。针对那些喜欢歌唱的小学生,要在其先天性音色、音质的判断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去发现其真正的歌唱潜力,如流行、民族、美声等不同风格,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以《中国功夫》的学习为例,通过此类爱国励志歌曲的学习,能够发现哪些学生适合唱此类歌曲,据此可以对这些学生加以针对性的培养。《男儿当自强》《少林少林》等刚强类的歌曲,既能开阔学生的音乐主题视野和类型视野,也能培养学生更加多样性的兴趣。第二,乐器演奏兴趣。对于那些参加各种培训(常见的如吉他、钢琴、电子琴、琵琶、笛子、葫芦丝等),以及没有参加培训却具有天赋的学生,就可以让其进行展示,有效地激活小学生的各种乐器演奏欲望,为其他小学生做好音乐兴趣培养的榜样。

通过小学生这种兴趣性的体验活动,让其在音乐美的体验中,去不断升华自己的情感与对音乐及其内涵的认知,使音乐欣赏、歌曲歌唱、乐器演奏等活动成为其兴趣发展的一种常态,既满足其日常娱乐和文艺发展的需要,也支持其智商、情商的全面开发。

四、天地阔远随飞扬——培养小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把音乐课堂打造为小学生音乐表现甚至艺术创造的舞台,以此来检验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和音乐创造能力,是把教学与创作、表演结合的最佳方式之一,有利于实现核心素养培养和音乐美育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为学生专门预设表现的时间,能强化教学和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以《小小的船》为例,教师根据歌曲中伴奏音乐的竖笛和键盘运用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掌握某种乐器技能的学生,课堂现场给其他歌唱较好的学生进行伴奏活动,使特长学生或兴趣学生以多种方式得到展示。如小学生的笛子独奏、键盘独奏,以及笛子和键盘的伴奏等,使其他小学生在多样性的欣赏活动和表演活动中,交流情感,传递正能量与相互学习音乐艺术表现技能,为服务自己的生活、学习与娱乐做好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准备工作。

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小学生的表现机会:第一,课堂开始阶段的兴趣表演活动。让那些具有特长或擅长某首歌曲的学生,展现优秀的音乐节目,先高歌一曲以激活其他学生表现欲望等,也可以让几个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合唱某一首歌或演奏某首乐曲等。第二,开展班级小组对抗表演活动。即在相同的曲目下,把学生按照班级原有的分组或开展全新的分组,让其开展表演的比赛活动,让全体学生去评定其表演的技巧、艺术、音准等,让学生之间形成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与互相矫正的积极氛围。第三,鼓励学生对相关的教学内容音乐进行改编。在各种音乐风格相对全面且成熟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鼓励那些有天赋、才华的学生进行改编活动,如喜欢说唱的学生进行说唱改编,擅长乐器演奏的学生对乐曲进行特定乐器类型的改编等,全面激活学生的创造潜力。

五、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担负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的历史使命。美育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对塑造小学生积极、健康、稳定与善良的情感具有直接、高效、深入的积极作用。对处在成长关键时期的小学生开展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技能教育,使其具备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与培养快乐、积极的情感,不断发扬传统美德的价值观一样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既定教材内容开展教学,也要积极地引进其他相关主题的音乐作品,为学生创设更加多样性、全面性与针对性的学习氛围,使其在具有选择性的兴趣氛围积极成长。

参考文献:

[1]罗 丽.美育视阈下的视唱练耳与音乐审美心理的互渗研究[J].艺术百家,2011(S2):302-305.

[2]张 静.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J].教师,2016(23):25-26.

[3]查慧兰.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和美育体现[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5):139-140.

[4]史东祥.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和美育的渗透[J].阅读与鉴赏(上旬刊),2011(4):49.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美育核心素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美育教师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