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8-12-10印志

教师·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导学月球太阳

印志

摘 要:问题导学模式是高中地理教学探索过程中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弊端。在问题导学模式的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现有的生活经验、思维特点以及所需要的学习需求,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引导中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问题导学模式

传统的地理教学存在大量的教学弊端,如果高中地理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就能突破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教学的效率,本次研究将说明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会认为学生是需要被教育的,教师需要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然而实践证明,学生往往并不积极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学生不想成为被动学习知识的人。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以前,对事物有一定的认知,这些认知可能是正确的,可能是错误的。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回忆起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主体性被尊重,于是愿意积极地学习知识。

以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宇宙天体为例。教师若直接告诉学生星空中有哪一些天体,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时候,给学生看一张宇宙星云图,并问学生:“宇宙中有哪些天体呢?”学生在观看图片的时候,会加快回忆起自己曾经学过的知识。此时,学生会说宇宙中有彗星、流星、恒星……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宇宙中有这么多的星体,那么这些星体的特征是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才发现,他们的知识体系并不全面,比如他们只知道恒星就是一直停止不动的,而行星是围绕着某一颗星转动的,其他的知识他们回答不出来了。为了弥补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就会开始阅读课本中的知识。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以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学习问题。

第一步,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二步,教师可以把学习情境中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推想、思考。此时学生会发现,虽然他们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他们的知识不成体系、不全面,于是会产生学习好奇心;第三步,当学生产生好奇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其他的学习材料来探索知识。

二、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探究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过于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忽视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技能,带来一些教学弊端。教师要意识到,如果学生欠缺学习的技能,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过于依赖教师。比如,学生会发现自己没有独立阅读科普读物的能力,因为他们看不懂科普读物里描述的内容,所以他们要求教师必须详细地教给他们知识。当学生的学习依赖心过强的时候,学生就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效率就会降低。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技能,引导学生探索知识。

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例,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会变化以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时星与星之间的夹角会变化,学生可能根本不理解抽象文字的意义。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文本,一边绘图。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画一个太阳,然后画一个地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和太阳的轴线是平行的吗?”学生阅读了文本之后,回答不是,然后修正了地球旋转的轴线。教师引导学生绘制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大致轨迹,学生在绘制这段轨迹的时候能了解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轨迹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围绕太阳转的时候,太阳对地球产生了什么影响?”此时学生便能理解了,地球在围绕太阳转的时候,自己也在自转。当地球接受不到阳光照射的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黑夜来临了;反之,當地球转到太阳能够照射到的地方时,就是白天来临了。因为地球旋转的轨迹不是圆形的,所以有时地球能够接受大量的热辐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夏季;反之,就是我们所说的冬季。在这一次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当学生不了解一段抽象文字的意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文字绘制成图形,让图形辅助学生理解文字。

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差异性,有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强,他们阅读一段文字以后,立即就能理解文字的意思;有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难以理解抽象的文字。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文字一边绘制图形,运用形象的图形或图表辅助理解文字。

三、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创新知识

当理解了学习的内容、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能以后,部分学生想拓展知识范围。如果教师给学生统一的学习标准,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积极性。实际上,当学生产生了想要学习的欲望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拓展知识,且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需要给予科学的引导。

比如,有一名学生在学习了有关于天体的知识以后,联想起过去曾经阅读过的一本书《地球曾经毁灭》,这一本书中曾提到过月球可能是中空的。它的理由是依月球的体积来说,如果月球是实体的星球,那么体积过轻了。这本书又提出月球的密度非常不平均,在非月海的地区,月球的体积极轻;而在月海的地方,月球的密度极大。这一名学生对这一段描述有浓厚的兴趣,他不知道该不该接受这一段话给出的结论。他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引导,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首先要搜集大量与月球有关的地理资料,这是学生开展学术探究的基础。其次,学生可以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教师告诉学生只听一名科学家说,可能科学家给出的结论是偏颇的,学生可以听取多名科学家的意见,从中筛选出可能正确的意见。再次,学生不能仅仅只是遵循科学家的结论,学生可以结合科学家的意见提出新的猜想,或补充科学家的意见。最后,学生要通过阅读学习资源,努力求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听取了教师的意见后,完成以上的学习,这一名学生认为月球空心可能是合理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找到了这一名作者没有提到的资料,完善了这一名作者的学说。在这一次的学习中,这一名学生理解到了在拓展知识时,应当用科学的思维看待问题,并理解了要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提出观点。

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部分学生只愿意掌握课本中的知识,部分学生愿意积极地拓展知识。不管学生愿意学习哪个层次的知识,教师都应给予细心的指点。教师的指点方法为鼓励学生发现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搜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听取专家的理论见解;搜集学习资料,继续学习;学生提出一个观点或假设,然后系统地阐述这一观点和理论。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提出的理论可能不够深入,阐述漏洞较多,然而只要学习长期应用这种方法学习,就会积累大量的知识,知识体系也会逐渐完善。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将能提出各种观点,创新知识。

高中地理问题—探究—导创教学模式的实践方法,就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发现问题,并结合生活经验诠释问题,使学生了解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环节;在探索的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看地图的方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探索环节教学的重点;在知识拓展的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需要学习的问题,学会查找文献资料,通过分析比较他人的观点来提出自己的见解,应用大胆假设、积极求证的方法创新知识。教师只要应用这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就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徐少春.高中地理:“问”之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24):26-27.

[2]周营营.浅谈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J].才智,2015(33):172.

猜你喜欢

导学月球太阳
到月球上“飙车”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太阳几点睡觉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太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