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训练途径把握计算方法

2018-12-10陈喆

教师·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计算训练小学数学

陈喆

摘 要:新课改对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重新定位计算教学的价值观。计算教学不再是简单地为计算而计算,而是对数的概念教学、口算、笔算、估算等更加重视了。文章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挖掘训练新途径,把计算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构建生动、主动、有创造性的学习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训练;能力

在小学阶段,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正确的计算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可以从口算、笔算和估算入手进行训练。本文就把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分享给大家。

一、重视口算训练,提高计算速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口算训练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1.加大训练力度

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口算能力,练习是关键。每次练习教师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恰当的要求,训练的方法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注意形式的多样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练口算的积极性。比如授新课前,坚持用5分钟时间搞口算基本训练。这种形式的训练,要求学生选择最优的算法和最快的时间算出正确的结果。这种训练要有的放矢,有计划、有安排。比如,讲“乘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可安排乘法和加法的口算练习题等,虽然这样的训练耗时较多,但是通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大幅度提高。

2.提高训练速度

口算训练也要有针对性,要注意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随着年级的变化,学生所接触的数的形式也在改变,低年级的运算主要是整数,高年级的运算主要是分数,分数中最难的应该是异分母加法。所以在教学异分母加法时,要把口算训练融入当中。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有三种情况,不管哪一种情况,都有规律可循,学生只要把这个口算的规律给掌握了,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从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比较,还有记忆训练。这项练习可以安排在两段时间内进行,早读课做20题,家庭作业最后布置20题,坚持布置两三个月,通过这样不断的口算练习,学生的口算速度就会大大提高。

3.变换训练形式

(1)运用口算簿。在指定时间内,学生要把口算薄上的题目计算出来,然后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学生之间相互修改。这种速算比赛的形式效果比较显著。

(2)运用口算卡视算。这是一种比较容易的口算训练,一般都是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当然也可以指名口算或者小组算等。

(3)听算练习。这是一种最难的口算训练,通过老师的读题,学生要进行综合处理才能形成结果。其步骤是:感觉输入—短时记忆—心算—形成结果—写下来。这几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比如在课前两分钟,学生要在听算本上写下老师所读的4~6道题目,并口算答案。反馈时,教师报答案,采用同桌交换互阅,或者一组学生“开火车”回答,其他学生自己评价。学生每人设计一个统计图,记录自己每次的成绩。学生的进步在听算本上一天天记录着,这样学生能及时享受到自己进步的快乐,因此,他们的听算兴趣很浓,情绪很高,听算技能也逐渐提高了。由于口算速度的加快,在进行笔算时,学生的思维敏捷,计算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计算的正确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加强笔算练习,培养计算技能

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计算技能。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笔算本中天天练。每天学生要在这个本子上做3~5道计算题。题目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可以由课代表统一布置,也可由每小组组长出题,或学生间互相出题。还可以成立计算小组,5~6人一组,由成绩好的学生任组长,由组长批改,有算错的要求马上订正。教师要每天抽查,以便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同时进行个别辅导。有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抽测学生的计算情况,要及时进行表扬奖励,以不断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2)应用题中重笔算。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计算的重要性,多方位强化学生的计算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和技能。在做完应用题后,要进行检验运算,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3)分析错因除障碍。在复杂的四则运算中,学生很容易计算错误。如有的学生“忘了进位”,这是因为口算技能方面的差距,就要单独对其进行“进位”方面的口算提高练习;有的学生计算时“运算顺序”错了,这可能是某种思维定势的作用,不恰当地使用了所谓“简便算法”,造成运算错误。如看见625÷25×4先算25×4,就要引导他们就错改错,把错题变成两道计算题让他们重新计算。如上题变成625÷25×4和625÷(25×4),学生在对比计算中,体会到二者的本质区别,从而在今后计算类似的题目时,引起注意。

三、重视估算教学,保证计算准确

1.算前估算训练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已知的条件来估算计算结果的范围,这种算前就进行的估算,对学生判断计算结果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比如班上有女同學21人,男同学25人,女同学平均身高是1.43米,男同学平均身高是1.45米,全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米?做这道题之前,先让学生估计答案大约是多少,学生依据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很快估算出全班平均身高应在1.43~1.45米之间,避免了错成(1.43+1.45)÷(25+21),即全班平均身高是0.06米的笑话。

2.算后估算训练

“先算后估”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例如王村今年种植水稻36公顷,比原计划超过1/4,原计划种植水稻多少公顷?学生容易错成36×(1+1/4 )=45(公顷)。题目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实际种的水稻比原计划要多,而结果很明显,原计划45公顷要比实际多,这样错误就很明显了。

3.估算方法训练

(1)低位估算法。以最低位的计算结果来检验是否正确。如467-198的简便算法,学生对多减要加上还是要再减,往往易错,只要口算17-8=9,从结果的个位可预知原式的正确率。

(2)高位估算法。根据最高位的计算结果来判断整个算式是否正确。比如5478÷94这个算式,我们可以把5478≈5400,94≈90,这样从5400÷

90=60算式中,就能判断出计算结果最高位是否正确。

(3)近似估算法。在一些比较复杂的乘除算式中,我们可以把这些算式的数字四舍五入,看成整十整百的近似数,就可以估算出结果的粗略的值。如估算7832×63,由于7832≈8000,63≈60,8000乘以60的积是480000,所以7832×63大约等于480000。

(4)观察估算法。观察有关已知数,通过估算,可以快捷地判断谁大、谁小或计算的准确度。如比较大小:80+20×80+200(80+20)×(80+20)及4/7和5/11;选择题:32.7×1.5=( ),A.4.905 B.49.05 C.49.07 D.490.5;判断:6/7+4/5比____小,比___大。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要多渠道探索训练途径,找准方法,把学生的计算潜能挖掘出来,让学生在计算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曹培英.计算教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2]罗俊荣,王玲芬.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10):49-51.

猜你喜欢

计算训练小学数学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