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构建:高中化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2018-12-10王澍孟彦
王澍 孟彦
摘要: 借鉴江苏省高中化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在赛制、内容和奖次上的调整变化,针对市级高中化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存在的青年教师数量和经验的“倒三角”、备赛和培训的“急就章”、成绩和结果的“功利化”、赛时和平时的“两张皮”等突出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回归比赛初衷、教师学习取向引导、比赛品质提升和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等方面的认识思考和实践尝试。
关键词: 高中化学; 青年化学教师; 教学基本功比赛; 问题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90027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高中化学)大赛是全省高中化学青年教师展示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舞台。多年来,省、市各级高中化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广泛开展,对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普遍提升、基础教育核心理念的贯彻落实、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等起到积极作用[1, 2]。随着全省各地高中化学教师队伍状况和省赛的获奖比例和项目设置等方面的不断变化,省、市各级比赛组织开展中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和问题。积极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实践,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高中化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
1 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项目与调整
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基本功(高中化学)大赛自2011年在省内全面铺开,至今已举办三届。比赛内容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两部分,含粉笔字、即兴演讲、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化学教学专业知识测试、实验设计及操作技能6个项目。纵观三届大赛,赛制上稳中有变,内容上迭代进展,获奖等次结构逐步调整。具体表现在大赛项目结构基本稳定,通用技能中课堂教学由前两届的模拟课堂教学调整为第三届的现场教学;粉笔字、课堂教学、实验设计及操作技能等项目,逐步凸显学科性和学段性;第三届大赛中的即兴演讲、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课堂教学项目计分权重,以及化学教学专业知识测试内容上有所调整和变化。首届设一、二、三、优秀4个等次,比例分别为20%、30%、30%、20%。第二届设一、二、三3个奖次,比例分别为30%、30%、40%。第三届设一等奖和二等奖,比例为40%和60%。自第二届大赛以来参赛选手年龄条件从35周岁以下调整至40周岁以下。
2 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问题与分析
2.1 数量和经验的“倒三角”
笔者所在地区的中学化学教学情况调查显示,高中化学教师年龄结构上呈现“倒三角”: 30周岁以下教师比例不足5%,高中教师年龄段分布呈现出结构性缺陷;41~50周岁年龄段的教师比例最高,为43.7%;31~40周岁的教师比例为32.5%。调查显示,有71.8%的高中化学教师在现行高考方案实施以来未曾有过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实践经验。高中化学青年教师数量上和业务经验上的“倒三角”,直接造成通过比赛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质性作用大大降低。同时,校、县(区)和市级的高中化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参与人数大幅减少、参赛积极性下降和比赛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有些县区甚至出现青年教师人数严重不足,难以组织开展选拔工作,直接以年龄条件作为唯一标准推荐至市级赛,降低比赛活动对提升选手教师业务能力的效果。
2.2 备赛和培训的“急就章”
每届省赛前,选手需经学校、县(区)、大市三轮选拔,各级选拔均按省赛项目和赛制执行。部分学校和县(区)安排青年教师集中培训和辅导,这些培训及比赛对选手教师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增进大有裨益。
为选出优秀选手进军省赛,选手所在的学校、地区在赛前对选手都会进行一定“打磨”工作。诚然,这样的“打磨”确可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提升选手的成绩,甚至可成就“应景之作”。然而,作为集体智慧奉献的“打磨”过程,是否符合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规律还需商榷。我们认为,赛前必要的备赛研讨不仅为取得好名次,更是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的探寻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追求。针对比赛设定的项目逐个“精雕细琢”,有作“急就章”之味道,“短平快”的应试气氛浓重。尤其是选手“课堂教学”、“化学教学专业知识测试”、“实验设计及操作”项目水平的提升,应该是比赛项目要义和教师专业经验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不应该是“急就章”、“速成班”。
2.3 成绩和结果的“功利化”
有人曾将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誉为全省基础教育领域教师业务比赛中的“格兰美奖”,从一个角度反映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和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关注度。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继出台政策,从教师的评优评先、业绩考核和资金奖励等方面对获奖选手和所在学校给予奖励。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和诱因手段吸引青年教师参加业务竞赛本无可厚非,但也要认识到教学实践积累、赛前准备历练、比赛成绩结果以及赛后反思实践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仅关注大赛成绩和结果,而忽视通过教学积累、备赛历练和赛后反思来协同促进青年教师的学习和专业进取,这种激励手段就容易形成“功利化”的价值导向。另外,参加省赛的少数选手有“只要参赛个个有奖,而且起码是二等奖”这种认识,不利于大赛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价值体现。
2.4 赛时和平时的“两张皮”
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项目分为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两部分,具体包括学科理论笔试、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展示、粉笔字书写和即兴演讲等6项。比赛项目的设置直接指向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理论联系实践。赛前的積累历练是比赛成绩的决定因素,是取得大赛突出成绩的前提和基础;赛后的反思实践是比赛历练的成果升华,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路径和方式。在实际的教研观察中发现,参赛选手在赛时和平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即: 比赛中展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被传统陈旧的教育理念和非科学的教学行为取代,出现比赛现场“演一套”实际教学“做一套”的情况。长此以往,所谓的优秀选手很可能在这种不健康的专业发展形态中患上“营养不良症”,其行为本身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逆导向。
3 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尝试与思考
3.1 回归基本功比赛的初衷
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以提高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最终实现学科教学的育人质量为初衷。高中化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价值应通过教师的业务能力增进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进行判断和衡量。比赛的实践范畴应将制度上的“自上而下”和成效上的“自下而上”相结合,市、县(区)、校层层铺开,教师人人参加。通过各个层次、多种方式的教学基本功培训和评比,促进同学科教师共同提高。开展通过常态化的教学基本功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的研究,真正发现和培育高素养的教学业务骨干,提升所在地区的学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3.2 加强教师学习取向的引导
从教师学习行为和方式来看,青年教师在参与教学基本功比赛过程中教师学习是普遍发生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再认识、对学科教学技能的再认识、同专业共同体成员的合作交往、对学习者学科学习的再认识、对自身专业成长的再认识等。具体的学习方式有: 阅读(专业期刊和著作)、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模拟课堂教学、板书、观念交流、实验设计与操作、互相观课、反思自身实践等。从备赛和比赛过程中的学习方式来看,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存在着表现取向(performanceoriented)和意义取向(meaningdirected learning)[3]两种取向的学习路径(见表1)。
研究表明,常用表现取向学习路径的教师更倾向于学习现成的参赛经验和知识,并将所学直接运用于比赛,期望短时期内提升成绩,缺乏主体性的探究行为;意义取向的教师学习行为则表现为以备赛中发现的自身在教学技能和理念上的不足为起点展开学习,积极思考经验、理论使用的具体情境,为所采用的实践方法寻找理论依据,进行主体性的研究活动。实践证明,意义取向的学习路径更有利于青年教师在教学基本功比赛过程中的专业成长。此外,在学习方式上强调意义取向的青年教师更关注学习型个人的建设,重视在实战中凝练教育教学主张,升华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更容易形成教师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
3.3 切实提高比赛的品质
选手教师赛出水平、比赛显出品质需要每个青年教师较高水平的发挥。在教学基本功比赛的特定氛围内青年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既需要调整自身的心态情绪,也有体能脑力的较大投入。比赛品质的提高还有赖于参与比赛的评委和工作人员规范言行和遵守规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对于市级比赛的组织方面,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科学细致地设计实施比赛的各项工作,提高比赛安排的科学性和精细化的程度;第二,善于总结教师在比赛过程中呈现的学科教学先进经验,并及时宣传引导;第三,及时发现问题,研讨解决办法,为青年教师提供借鉴,带动本地区青年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
此外,比赛始终要以高中化学青年教师的成长为出发点,不仅要看选手在比赛时的水平发挥,更要看选手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情况;既要关注选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长期积累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也要看选手将要面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技术能力和发展潜力,做好综合评价和整体考量。
3.4 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
青年教师在教学基本功比赛中的一切教育生活——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都应被关注和被动态地把握。参赛教师身上凝结着同学科专家、同事和教研员的智慧。前两届省、市比赛的获奖选手中很多已成为所在地区、学校的化学学科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但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目的却未全部达到: 如何形成本地区学科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共同愿景和目标?如何使教育行政主导下的各级教学基本功研培赛更好地开展?如何在化学教师间建立专业互助的平台?如何使优秀青年教师有更多的群体参与和责任担当?我们尝试构建青年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致力于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学习特征与学习共同体有机融合,其模型如图1。
一方面,青年教师在备赛和比赛中的学习,并非是获奖选手阅历、同事专业经验、专家指导意见和青年教师学习的简单加和,而是置身其间的全体教师亲身感受着,这种生命在场实现着真实的教师专业成长;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在历经大赛后,通过“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方式途径来实现优秀青年学科骨干教师的责任担当,体现在各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在国家课程改革和所在地区的课改进程中共享教育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学明.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初探——参加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高中化学基本功大赛有感[J]. 化学教与学, 2012,(9): 61~62.
[2]陆军. “创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对策——基于2014年江苏省高中化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賽[J]. 化学教学, 2015,(2): 30~33.
[3]Jan D. Vermunt, MaaikeD.Endedijk.Patterns in teacher learning in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professional career [J].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1,21(3): 29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