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心素养在本真课堂中悄然“生长”
2018-12-10赵春玲
赵春玲
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认为应该将“回归本真”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开展原汁原味的数学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但在教学中,存在着表面化、浅显化等倾向,制约着本真的回归。作为教师,要从情境创设、多元探究、实践应用等方面开展教学,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回归本真中悄然“生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本真课堂;核心素养
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在探究数学新知的过程中和数学思维的拓展中,通过逐步分析、概括、归纳、总结、提升形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融合,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洞察世界,用数学语言描述世界,用数学思维判断、分析、概括世界。真正让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其经历、探索过程中裂变形成、提升。
一、追本溯源,巧借情境,孕育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情境的趣味创设,不仅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能引导学生依托情境进行数学分析,运用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有效地孕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例如,笔者在教学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后,借助情境的创设“图片中究竟有什么”更好地推动这一目标的达成。
课始,通过课件出示一张图片,图很小,学生看不清图片中的内容。师出示图片,学生睁大了眼睛但仍然看不清图片上的内容。
师:要想清楚地看出这张图片中究竟有什么,你觉得可以怎样做?
生:把图片放大。
师:好,现在老师把这张图片放大,请你仔细观察然后告诉老师这张图片上究竟是什么?
(学生纷纷睁大眼睛,我只把鼠标拖至图片的宽处,将这张图片拉长,而宽保持不变)
一名学生大胆地站起来说:老师,这样放大是看不清的,要换一种方法放大。
此时笔者把鼠标拖至图片的长处,将这张图片拉宽,而长保持不变。
生:老师这样还是不行,第一次您把图片拉得扁扁的,第二次您又把图片拉得瘦瘦的,图中是什么仍然看不清。
师:那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操作:只见这名学生把鼠标选中图片角上的箭头再慢慢拉动图片,才拉到一半,这时学生抢着回答图片上有什么。
师追问:为什么前两次拉动图片放大后仍然看不清图片上的内容,而刚刚这位同学拉动后你们一眼就能看清图片上的内容了?
……
师:确实如此,要想改变原图的大小但又不改变原图的形状,就要将原图的长和宽同时放大或缩小。这样的操作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带领大家一起学习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这样的教学情境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图片的变化既熟悉又陌生,思维随着学习的进程逐渐深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了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发展了思维,形成方法。
二、智慧引领,多元探究,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高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这时在课堂上引领学生选择动手实践的方式展开教学,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下面以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
1. 猜想发现
(1)算一算。
师:我们来思考一下,最早人们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是不是也和大家一样先度量三角形的内角?量完之后呢?
生将量好的度数加起来,边汇报边记录在黑板上:180°,189°,185°。
(2)引发猜想。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量一量,加一加,得到了很多数据。想一想,当时人们的研究是不是也得到了这些数据,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2. 操作验证
(1)独立思考。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呢?有了这个猜想后接下来你们想做什么?
师:有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合理地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小组合作。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是否需要老师提供一些学习材料帮助你们进一步验证呢?每个小组老师都给你们准备了学习材料,一会请组长拿出来发给大家,依据你们的想法大胆地开始动手实践吧!
(3)动手实践。
学生依据材料动手操作,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4)集体汇报。
①借助长方形折。
學生边汇报边操作边说:我将长方形等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每个对应内角度数相等,内角和的度数也是相等的。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长方形内角和的一半。360°÷2=180°。
②动手剪、拼。
③动手折、拼。
师:刚才大家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发现了所有的三角形都能将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但剪过以后,原来的三角形变得不完整了,怎么办呢?大家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在不破坏三角形完整的情况下,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呢?学生演示。
上面这些大量的、真实的数学样本,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了人人想动手、人人乐思考的积极的探究氛围。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归纳、推理等能力,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彰显。
什么是好的数学教学?关键是看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是否得到主动发展。上面的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认知,随着动手操作的逐渐深入而呈拔节之势,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学生经历了获取信息的多样化路径,有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习数学信心空前高涨。这就是本真的数学课堂,同时数学课堂也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真阵地、实阵地。
三、拨云见日,实践运用,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很好的载体。下面以笔者在六年级指导学生开展如何猜出教师收集的几种树叶为例。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测量、计算、比较的方法发现了树叶中的奥秘。知道了树叶长与宽的比值大小,反映了树叶的形状。那你能利用刚才发现的奥秘来猜猜老师收集的几种树叶吗?
出示:老师收集了下列四种树叶分别是(按长和宽测量当地树叶)——
1号树叶:长与宽的比是2∶1;
2号树叶:长与宽的比是7∶1;
3号树叶:长与宽的比是10∶9;
4号树叶:长与宽的比是7∶3。
引导学生猜测、交流各是什么树叶,并说说自己的猜法和想法。
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目的不是为实践而实践,为活动而活动,更不是为了场面的热闹,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应用活动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其实,除了在数学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板块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在其他的知识板块中实践应用的案例也随处可见,比如《24时计时法》。
师:看到大家学习数学这么开心,喜羊羊也来凑热闹了,看大屏幕。(课件演示故事情境并配音)羊村要召开羊羊运动会,这一天,懒羊羊通知喜羊羊:“明天5时到羊村体育馆参加比赛。”第二天,喜羊羊天没亮就出发了,早上4时赶到体育馆却发现一个小伙伴也没有,一直等到下午4时才开始比赛,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一下子沸腾了起来,纷纷举手发言:因为一天中有2个4时,早上4时和下午4时。说明是下午4时。
师:大家真了不起!因为懒羊羊的粗心,所以害得喜羊羊空等了一天。为了简易、不出错,广播、电视等部门都用24时计时法。
通过设计喜羊羊参加羊羊运动会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转化方法。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在体验中学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发现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了知识点,同时积累了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数学技能,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仅是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充满理性,更是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有内涵的數学,让他们成为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
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净见本真。我们应把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让核心素养在本真课堂的回归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