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定教,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2018-12-10沈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以学定教主体地位深度学习

沈阳

摘 要:“以学定教”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式,它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深度挖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从多角度来推进学生自主地学。

关键词:以学定教;主体地位;深度学习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地位应当得到尊重和重视,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关注我们需要教什么,或者教到什么程度为止,而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找到学生的基础,看看学生需要我们教什么,怎样教,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有针对性,才能突出学生来,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因为学生的参与而提升。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拓展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确定教学重点

學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程度不同,累积的经验不同,这就给教学带来了难度,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学大纲的要求,将需要教给学生的东西一股脑摆在他们面前,而是要以学生为本,弄清楚学生的底细,知道他们已然了解了什么,还欠缺什么,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让教学更有针对性,让学生的学习更显乐趣。

笔者在教学“24时计时法”的时候,为了弄清楚学生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预学单(见下面),在前一天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完成,并收集和统计了学生的预学练习,分析学生的问题。

叔叔要带着小表弟来找明明玩耍,明明可高兴了,看他们一天的行程安排得可好了:

1. 吃完早饭,爸爸带着明明开车去火车站接叔叔一家,叔叔乘坐的火车到站了,他们看了一下时间,现在的时刻是( )。(配上指向八时的钟面)

2. 午饭后,明明和小表弟玩,他们一起踢足球,一起看书,一起玩游戏。从( )一直玩到( )。(配上两幅图片,时针分别指向一时和五时,背景为室外运动)

3. 欢乐总是短暂的,晚饭后表弟一家准备返程了,明明依依不舍,这个时刻是( )。(配上指向八时的钟面,背景为灯火通明的街市)

通过这样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或者产生了什么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学生的练习后,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关注到情境中的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即“早饭后、午饭后和晚饭后”,所以在学生的练习中,他们填写的时刻都是8时、1时之类的。少部分学生的作业表明他们经过了认真思考,发现了问题,因为练习中出现了两个8时,而且一个在上午,一个在下午,所以学生在这两个“8时”前加上了“早上”和“晚上”的字样。发现这个问题之后,笔者决定由此拉开本节课的探索序幕,让学生对此说说自己的想法。交流时学生逐渐明白了为什么要加上限定时间的词语,在深入的分析中学生发现了一天的24小时在钟面上要走两圈,所以每一个时刻都会重复一次,如果不加上限定时间的词语,那么我们无法辨别这是哪一个。由此,笔者抛出了新的话题:如果我们不想在时刻前加上限定时间的词语,你有什么办法?用这个问题将学生的视野引向了“将一天的24小时都展示在钟面上”,让他们自己“创造”出“24时计时法”,并与普通计时法进行了对照,让学生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经历了这样的学习,学生对于这两种计时法有了深入的认知,对“24时计时法”有了充分的理解。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不是直接引入“24时计时法”,让学生比较“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区别,并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两种计时法的用法,而是给学生一个情境,先了解学生知道了什么,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需求出发,自己去创造“24时计时法”,因此学生对于这两种计时法之间的关联就更加清晰了,对于“24时计时法”的原理也非常了解,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避免了机械重复。

二、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确定教学方法

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知识结构的打乱和重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要找到新旧问题的结合点,让学生自己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并改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会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深入,也会有更多的领悟。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引起回忆。让学生在情境中将一个大饼和若干个桃子组成的整体平均分,分别得到一个相同的分数。(2)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异同。让学生发现既可以将一个物体平均分,也可以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来平均分。(3)自创分数。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创造出一个分数来,并说说这个分数是将什么平均分得到的。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将全班人数平均分,有的学生将黑板平均分,还有的学生将一盒粉笔平均分。(4)教师给出新的分数。在学生说分数和找被平均分的物体的基础上,教师给出新的情境:刚才我们自由说的时间是8分钟,这段时间是整节课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说出一个分数。(5)小结。整理刚才几个环节中出现的分数,找一找每个分数中平均分的主体是什么,将“一个物体”“一个整体”“一段时间”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一个物体还是一个整体,甚至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要是可以被平均分,都能产生分数,这样就找到了这些被平均分的物体的共同点,将它们纳入“单位1”的范畴中。经历了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分数就有了更整体化的认识,他们将原有的零散的认知系统化,拓展了对“单位1”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来还原分数的意义,就轻松了许多。

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单位1”的概念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让他们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丰富和归纳整理而成的,因此学生对于“单位1”的认识顺其而然,对于分数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重要的是,类似于时间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单位1”的加入让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超越了数量的限制,让他们可以从“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分数的内涵,从本质上感知“分率”的含义,这也是对原来认识结构的补充和完善。

三、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教学方法

数学学习依托于学生的领悟,需要他们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本质的规律,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即便学生忘记了这些规律,还能找到重现的途径。如果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依赖于学生的接受和模仿,那么学生只能短时记忆,且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经历,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能力,组织学生的积极探索和广泛交流,让他们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方法,推动自身的终身学习。

例如,“面积的变化”这一内容,如果我们告诉学生一个结论,然后通过几个例子来验证这个规律,学生一样可以掌握规律,但是这样的学习给学生留下的仅仅是规律本身。实际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笔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直接抛出了课题,让学生去猜测面积的变化与平面图形边的长度变化有怎样的关系,然后自己制定方案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在学生独立尝试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笔者再组织集体交流,让大家评价上台展示小组的探索过程、思路和结论,进行广泛的质疑和必要的补充。其中有一段交流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小组的学生按比例放大了正方形、长方形,得出几组数据后总结了规律,下面有学生就指出这样的探究过于简单,因为选择的都是方方正正的图形,如果不是这样的图形会不会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呢?在质疑之后,有另外的学生展示了自己小组的例子,其中包括正五边形和圆,通过这些图形验证原先的规律之后,可信度更高了,学生的成功感也更强了。

在这个案例中,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由一般到特殊个案的研究总结出普遍的规律,并尝试寻找有没有不同的个案,在展示交流中学生还从别的学生的研究中受到了启发,这样的经历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增加了必要的学习经验,这些都将成为推动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宝贵财富,会有效推动学生的终身学习。

总之,“以学定教”是能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学会从前台走向幕后,让学生真正成为掌控自己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认知特点的基础上,从而更加深刻,更加自然,更加贴切。

猜你喜欢

以学定教主体地位深度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为有源头活水来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