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度“节中节” 讴歌“真善美”
2018-12-10谢欣悦
谢欣悦
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魅力之一,也在于它拥有繁荣且高质量的音乐生活。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节中节”为艺术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充分体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的宗旨,展示高校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节中节”也是面向市民的公益平台,营造出音乐与城市交相辉映、人才与城市共同繁荣的浓郁文化氛围。
音乐生活的繁荣程度是考量一座城市精神文明高度的重要参考。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魅力之一,也在于它拥有繁荣且高质量的音乐生活。在当今以“和谐”为主题的社会生活中,音乐以其通常具有的协和美妙的本质,似乎是最切时代主题的文明要素之一。在这样的际遇之下,各种务求成为“长效机制”的音乐演出季,纷纷以主题音乐节的名义亮相上海,甚至出现了“节中节”的盛况—隶属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展示周”即是一例。近距离观察这种新颖的音乐会组织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艺术、学术、教育、社会乃至政治等诸多维度间所可能产生的互惠共荣的积极效应。
“展示”与“公益”同行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是中国最早的音乐节。半个多世纪以来,一届届优秀的新生代艺术家从“上海之春”的舞台上脱颖而出,一批批音乐舞蹈经典从“上海之春”传遍全国并走向世界。乘借“上海之春”的东风,上海师范大学自去年起开始举办“节中节”—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之春”艺术展示周系列活动。本着普及高雅音乐、开放校园文化、展示教学成果、回馈社会关爱的宗旨,首届艺术展示周活动在校内外引起了广泛积极的影响,继而确立为了稳固伴随并隶属于“上海之春”的年度特别节目。适逢第35届“上海之春”隆重举行之际,上海师范大学的第二届艺术展示周活动也于5月6日至12日圆满举办。
本届艺术展示周共为市民朋友奉献了七场“梦”系列专场音乐会和五场公益讲座。七场音乐会分别为:6日晚间的“民族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之春”艺术展示周开幕音乐会暨上海师范大学青年民族管弦乐团专场音乐会;7日晚间的“古典梦”—上海师范大学Camerata教师室内乐组专场音乐会(纪念舒伯特逝世190周年);8日晚间的“时代梦”—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场音乐会;9日晚间的“家园梦”—上海师范大学玉兰筝团5周年庆典音乐会;10日晚间的“华彩梦”—中国经典、原创歌剧选段专场音乐会;11日晚间的“青春梦”—上海师范大学管乐团专场音乐会;12日晚间的“畅想梦”—上海师范大学行知合唱团专场音乐会。五场公益讲座分别为:《理解艺术课程:以上海市中学艺术课程为例》(教师教育部李嘉栋)、《民族声乐中的戏曲文化》(声乐系邬眉)、《歌声与信仰:浅谈几首原创歌曲及音乐电视创作制作体悟》(公共艺术教研室李伟)、《音乐新媒体艺术的观念与创作思维》(音乐科技系徐志博)、《当代新媒体舞蹈之旅:探究舞蹈中多媒体的应用》(艺术实践部苗小龙)。这些公益活动均以微信预约领票的方式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一时間,上海师范大学的音乐学院和音乐厅成为了全校教职工和广大市民朋友们“欢度佳节”的聚点。绚丽的舞台、美妙的音乐、热情的掌声、兴奋的欢呼,共同洋溢出和谐喜庆的节日气氛。
筹划本届“艺术展示周”的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46年的发展历程中建成了具有完整的教学、科研和艺术表演实践综合功能的现代高等音乐教育专业体系,本着“培养具有多元化能力结构、个性化专业素养、国际化艺术视野的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了“重实践、国际化、德艺兼优、教演并举”的办学特色。学院现有四个专业、六个系、一个中俄合作项目和九支艺术团队,不仅为本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艺术实践平台,也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市场和精神文明工作做出了贡献。
“节中节”交织多重意义
一届“艺术展示周”不仅是一系列活动,也是一次盛会、一个窗口、一根纽带和一种精神。对于本届“艺术展示周”的多方面意义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是关切时代主题,传播了主流价值观。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音乐学院的师生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庆祝这一盛事。开幕音乐会上的几首红歌已然振奋人心,“歌声与信仰”的专场音乐会则是将纪念活动推上了高潮,它以一批具有怀旧风格的老歌和洋溢时代精神的红歌,体现了对伟大祖国的赞美、对党性光辉的颂扬、对故土情怀的抒发,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讴歌。中国经典和原创歌剧选段音乐会则令现场观众接受了一次缅怀先烈并讴歌正义、无私和奉献精神的思想洗礼。这些传播正能量的音乐会,呈现了高妙的视听艺术、鲜明的思想主题、默契的团队协调、欢乐的现场氛围,可以说是对和谐、文明、敬业、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诠释。
其二是彰显国乐风采,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心。本届艺术展示周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充分展示了国乐的风采,其中不仅包括有民族管弦乐专场、古筝专场、民族歌剧专场的音乐会,更有题为《民族声乐中的戏曲文化》的专题讲座。这些民族风韵突出的活动再次向观众展示了国乐的魅力。现场观众的狂热欢呼和惊喜赞叹,无言地表明了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所怀的深沉热爱和强烈自信。
其三是推广原创作品,促进了现当代中国音乐的经典化建构。原创经典的诞生,既是民族音乐文化获得高度发展的标志,也是这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原创经典的形成,除了依赖于创作者自身的积极探索以外,也同样依赖于音乐表演者的鼎力推广和广大观众的审美与接受。著名音乐学家杨燕迪近年来一直强调中国钢琴音乐的“经典化建构”,即呼吁音乐学家们更多地介入对现当代音乐作品艺术价值的深度评判和分析解说,与此同时,表演家们也要更有选择性、更怀使命感地参与到对现当代中国音乐作品的诠释和推广中来。这些积极主动的“建构”行为,有助于中国音乐的“经典”早日脱颖而出。本届艺术展示周在曲目选择方面也体现了这种使命感,它一方面挑选了不少在业界久有定评、但在大众群体中尚未被家喻户晓的保留曲目,另一方面也挑选了一些尚未进入保留曲目、但具有经典潜质的新创曲目,主办方寄望于通过艺术展示周的宣传,能让这些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其四是强化了“舞台”实践,使之与学校的“讲台”和“写字台”协调互益。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积极倡导并奉行“讲台”“舞台”“写字台”三台并重的发展方略,亦即谋求教学、表演实践、科研三者的协调互益和并行发展。就舞台实践而言,它既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合理延伸,使学生们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念和技能付诸实践并加以检验,继而为课堂教学提供反馈和鉴戒;也可以作为科研创作的灵感源泉和科研成果的推广途径,从而实现“舞台”和“写字台”之间的衔接与互动。在学院的重视与激励下,“三台并重”的发展方略近年来收到了可喜的实效。在本届艺术展示周系列活动中,携原创作品《礼仪东方》亮相于的女高音歌唱家李伟,正是凭借对此曲的美好演绎,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的立项,由此她成功地将音乐表演成果转化为了科研项目。此外,在参与过该首单曲的音乐电视的拍摄、制作与推广活动之后,李伟又将此间收获的感悟与经验—经过备课构思、制作课件等“案头”工作—融入了她的专题讲座,于是便很好地将科研-创作实践的成果转化为了教学内容,实现了从“舞台”到“写字台”再到“讲台”的良性转换。此外,本届艺术展示周推出原创民族歌剧选段专场音乐会,也并非出自偶然,它反映出学院对中国民族歌剧表演实践的重视。近十年来,上师大音乐学院曾多次自主排演校园版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历经多轮巡演,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可喜的是,音乐学院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民族歌剧排演经验,在今年转化为了高规格的科研项目—以上师大为实施主体而申报的《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项目,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的立项。由此可见,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所提倡的“三台并重”的发展方略,并非只具有理论层面上的合理性,而且具有实践层面上的可行性。
其五是凝聚了师生能量,历练了团队协作精神。本届艺术展示周推出的系列活动均是音乐学院师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甚至节假日休息时间,耗时数月、加班加点排练出来的。此间所牵涉的后勤保障工作、人事协调工作、业务指导工作都极为繁重和琐碎,诸多环节密切关联,事无巨细皆须到位,一纲举而众目张,牵一发则动全身。此等艰巨任务,非“全院一盘棋”而不能应对。这不仅是对上师大音乐学院专业教学成果的深度试探,更是对其行政管理水平的严峻挑战。第二届艺术展示周的顺利举办,离不开校领导的支持,以及学院领导班子的合理部署与高校协调,也更加离不开全院师生员工的精诚敬业与通力配合。在艰难挑战之余,举办艺术展示周也是促进学院多方面发展的重要契机:它可以凝聚全体师生员工的心劲儿和能量,以增强集体主义荣誉感;可以扩大学校和学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以获取更多的潜在资源;可以通过“集体攻坚”的作业方式来洞察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凡此都可以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便利和助力。
其六是开放校园文化,回馈了社会关注。“上海之春”的众多宗旨之一是推广“群众性音乐舞蹈活动”。作为上海之春“节中节”的上师大艺术展示周也以普及高雅音乐和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为己任。其间举办的各项活动,均免费向广大市民开放。几乎每一场活动都有众多社会人士前来观摩。在专题和曲目遴选方面,主办方既推广原创中国的音乐作品,也注重以脍炙人口的通俗性曲目来满足普通爱乐者的趣味,这些通俗曲目更能拉近学院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人才与城市共同繁荣
《大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上海以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为目的,与高校教育的弘扬高风正德、关切社会民生、教化民众思想的责任息息相关。“上海之春”艺术展示周,作为一场由高校学院策划的、关切时代主题且又融入社会生活的系列活动,正可谓对“大学之道”的真切践行。
音乐是传播“真善美”的艺术:它既能揭示存在于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真理,又能以道德教化功能导人向善并改良社会风气,更能以自足高妙的形式和丰富深刻的意涵成为带给人愉悦的审美对象,因而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精神文明成就之一。所谓“真”,在于它昭示着“异质杂糅能相合”“小异无碍成大同”的和谐道理,故而众多乐手能整齐划一地协同运作,诸多复杂事项能在同一目标的引领下丝丝入扣,演员与观众双方都能在同一种欢乐氛围中融洽适意,至于音乐会上的表演曲目,谁说不是中西交融、古今并在、雅俗共赏、悲喜同台呢?所谓“善”,在于它见证并颂扬了具有普适性的主流价值观—对祖国、民族、家园、传统的无限热爱,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对集体的荣誉感和归属心,以及在面对挑战时竭力去克服困难的无畏勇气和坚毅信心。所谓“美”,在于它以丰富的视听盛宴,为观赏者提供了令人身心愉悦的美妙艺术,使人如啜甘露、陶醉其中、忘却功利、流连忘返。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节中节”为艺术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充分体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的宗旨,展示高校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节中节”也是面向市民的公益平台,营造出音乐与城市交相辉映、人才与城市共同繁荣的浓郁文化氛围。可以说,高校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参与社会公益建设,展现艺术实践、审美教育、学术研究、社会风气乃至时事政治之间有可能产生的协调感应、共荣互惠的积极效应,具有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