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写现实需要什么?

2018-12-10于涛

上海艺术评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题材戏剧现实

于涛

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意义上来说,现实题材都是我国戏剧创作最重要的部分,但不可否认,现实题材还缺乏优秀的、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展望今后的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创作者的心态、视野和格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立意、容量和韵味,而这些正是观众期望看到的現实题材作品应该具备的。

现实题材戏剧直面现实、直面社会、直面人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它对于戏剧的存在价值、存在意义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繁荣就不会有戏剧的繁荣,没有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突破就不会有戏剧的突破。长期以来,现实题材创作一直被鼓励、被提倡、被重视,但结果却一直不令人满意,尤其是观众不满意。探究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克服和解决也决非一日之功,但对于创作者来说,首先要检视自身,以期找到正确的路径方向。

心净,无所扰

前段时间,应本省有关部门之邀,审读了两部戏曲剧本,这两部剧本反映的时代、题材各不相同,一部追溯古代“丝绸之路”开辟中的一段战事,一部反映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一段情事,时代不同、故事不同、意图不同,创作者的功力也良莠不齐,因此剧本是否适宜搬上舞台以及修改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当然,两个剧本的优劣并非本文注目的焦点,但从中体现出的心态问题却很值得注意。

聚焦时代,反映社会是文艺的重要功能。现实题材戏剧创作是我国戏剧创作的主流,在坚持现实题材的道路上,中国戏剧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这套体系和方法指导着一部戏剧作品题材选择、故事结构、关系设置、人物性格、情节走向等诸多方面,为剧目的创作提供了遵循。在此基础上,中国戏剧呈现出独特的样貌和风格,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但我们知道,规律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作用的界限,同时规律组成的要素之间也有着内部的动态平衡,这种范围、界限、平衡点受时代、环境的影响甚至支配。具体到中国现实题材戏剧创作上,长久以来被奉为金科玉律的这套理论及方法一方面禁锢了创作者的思维,出现了僵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规律中的某些组成要素被人为地极端突出和强调,突破了应有的“度”和“限制”。思维僵化问题的形成和解决事实上也是规律运行本身之“规律”,通过新思潮、新理论、新实践会得到更新、置换与发展;但某些元素被人为地超出限度地过于强调和突出是一种非自然的行为,其背后有着不正当的动机,会引起背离规律的异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正因这种对规律的破坏是人为造成的,它很难自然得到恢复和匡正,久而久之,会长期、持续影响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形成错误认识,进而影响到艺术创作。正如在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选题方面,为了追求“零时差”以博得“视角独到”或“嗅觉敏锐”的评价进而攫取各种利益,将“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现实”异化为“紧贴时事,图解政治”。这种现象出现得很早,影响也很深,开头提到的两个剧本,虽然一个是历史剧,一个是现代戏,但一个贴合“一带一路”,一个以“精准扶贫”为背景,结合近年来各地都存在的戏剧创作乃至文艺创作中 “扎堆蹭热点”现象,让人对当下剧目创作中的实用主义和功利心态产生深深的担忧。

类似“一带一路”“精准扶贫”“英雄模范”等与现实贴合较近的题材,在我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主旋律”,主旋律题材戏剧作品是我国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主流。需要明确的是“主旋律”是一个褒义词,“主旋律”所倡导的正是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可和需要的精神、价值和追求,够资格称为主旋律作品的应该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一个较高标准并且是结合的较好的作品。因此“主旋律”作品当然要搞,当然应该搞,而且当然应该搞好。什么是搞好?即它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戏剧作品,就是说符合戏剧创作规律,在剧本层面,起码要有好的故事,有生动的人物,有精妙的结构,有耐品的细节,至于题材则负责构置故事发生背景,指定所处的环境,背景和环境中的人如何行动是由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来推进的。这样基础的理论相信每一个创作者都很熟悉,但如果他们的思想被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所侵扰,心态就会发生变化,思路就会有所偏移,于是在创作时似乎就忘记了所应遵循的规律和站定的立场,让情节和人物被某种理念,被所要宣传、弘扬的某种精神所推动。前文所说的历史剧虽然讲述的是霍去病抗击匈奴,打通河西走廊接受浑邪王投降的历史故事,但因其要贴合现时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可以看作是有着“古为今用”动机的“古装现实题材”。而事实上这场战争的性质就是汉初抗击匈奴侵扰,维护国家安宁的一场国家间的战事,但由于创作者要贴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构想,想当然地在剧作中加入匈奴部族渴望与汉朝互通贸易、和平发展而主动要放下刀枪的内容,生硬地为这场性质明确的战争植入“以武力捍卫和平、以文明促进融合”的逻辑,甚至不惜让匈奴浑邪王口中说出“匈汉人本同宗血脉相通”这样的话。如此随意地涂抹、戏说历史仅仅因为主观目的是要体现“主旋律”,紧跟现时政策,如此就具备了正当性吗?进一步发问,在文艺创作中,不顾历史真实的“政治正确”真的正确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绝不能因为要表现当下的现实而削足适履甚至牵强附会,创作者能力可以有欠缺,但一定要持有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否则会创作出令人轻视的作品。文艺作品可以平庸,但不应令人轻视。

与“一带一路”题材剧本编剧的主动选择不同,另一部反映“精准扶贫”的作品的编剧并非主动选择这个题材,甚至“精准扶贫”在他的剧本中只是为给故事提供一个由头,整个故事反映的是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选择和反思,事实上这个发生在黄土高坡里,座座窑洞中的带有强烈民俗色彩、鲜明地域风格的作品里包含着强烈的人文思考和现代意识,但由于作者并不熟悉“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方法,与此有关的情节失真,影响了剧本的整体质量。这个剧本抽去“精准扶贫”这个背景完全可以成立,甚至可以呈现得更好,但为了申请资助,为了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非常不圆融地嵌入了这部分内容,当然这些棱角可以通过不断修改被打磨掉,但不能否认的是,一个可以被抽离的背景充其量就是一块不甚重要的活动背景板。它的存在不会提升作品的艺术成色,消失不会影响作品的水准质量,那么它真正的价值几何?而我们的现实题材创作中,有多少作品中都因为种种原因置入了这样无足轻重的背景板?这是不是现实题材戏剧创作中,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一种比较隐蔽的表现?

因此,现实题材戏剧创作成不成功,好不好看,首先在于创作者是否能够克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回归艺术创作所应持有的本真心态。

界宽,包万象

现实题材戏剧要反映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多元,但遗憾的是,较之影视作品,戏剧舞台上的现实题材作品是如此的单调、乏味、雷同,翻看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名单等资料,就会发现虽然现实题材作品所占比重并不低,但如果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英雄模范题材及反映时事政策的题材刨除出去,剩下的反映普通百姓平凡生活的作品屈指可数,反映多元文化丰富调性的作品寥寥无几,反映特定人群生活状态的作品更是基本缺失。当中国电影反映时代、反映社会的深度、广度、角度愈发深邃、全面、犀利;当中国电视剧已开始细分目标观众,年代、家庭、职业、权谋、悬疑剧等类型日益丰富,中国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却表现出了对最广阔社会、对最现实生活的疏离,题材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当我们屡屡听说“现象级影片”“现象级电视剧”时,却难有在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方面可以匹敌的“现象级戏剧”。

戏剧是时代精神的共振器,是社会现象的放大镜,是理性声音的扬声器,但如果戏剧对社会、生活、人群的关注只是表面的、泛泛的、有选择性的,那么它必然只能陷入小圈子的自娛自乐和自说自话。很多从业者都对剧场中经常出现的“圈内人演,圈内人看”的现象安之若素,而这样的情况普遍地出现在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各样式的戏剧演出中,事实上这绝不是观众审美趣味低下和审美习惯变化便能武断解释的,大多数观众是在用脚投票,用冷漠来回应当前戏剧创作对大众的疏离—“既然看不到我所处的环境,我面对的困境,我过的生活,我熟悉的面孔,为什么要来看与我无关的东西?而且它还总是带着一副说教面孔和乏味表情?”

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到底要走一条怎样的路径?这个问题看似是个理论问题,实际上是实践问题,看似创作问题,其实是个接受问题。归根结底,现实题材戏剧作品表现的是现实,如果这个现实不是大多数观众所观察、体认的现实,或者干脆忽略、无视了一大部分人和他们所处的现实,这样的路只能越走越窄,直到被自己堵死。而如果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丰富,社会生活的复杂和多样,现实题材戏剧能够扩大视野,更真实、更本质、更深刻的贴近与表现,路就会越走越宽,行人也会越来越多。

品高,自不凡

现实题材戏剧真正进入到创作阶段,考验创作者的指标就是其艺术构思能否客观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符合当下审美。这种把握至少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具备整体认识的能力,更具当下性和思考度地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理出头绪,还原本质。

艺术创作者首先要具备拨开迷雾发现本质的能力。无需讳言,当下的社会生活,各种矛盾交织,各色人等混杂,各种价值观杂陈,如何解读社会现象,如何呈现生活真实,如何还原生活本质,对创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能否对这些现象、真实和本质进行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则进一步决定了作品的思想锐度。比如反腐题材,可以警示剧的形式揭示腐败的危害,也可以故事剧的形式来展现双方攻守的过程,但更有深度和锐度的作品则会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腐败滋生于人性的贪欲、权力的滥用、制度的疏漏,腐败会激化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公平正义,损害国家形象,引发道德滑坡。显然,拥有整体认识的眼光会提升作品的思想容量,对于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需要创作者通过生活实践和深入思考习得和养成。

二是具备人文精神,从具体的事、物中传达对人的深刻关切。

现实题材创作的客观要求就是表现人、关切人。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优秀剧作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大家越来越认同、越来越自觉地用戏剧来呈现人的境遇、人的情感、人的选择,并试图探讨人与自身、与他人、与世界的相处之法。因此,当下的现实题材创作要求创作者具有人文精神,能且愿意沉潜到生活深处,不居高临下,不猎奇窥视,用真诚的情感接近人物,用细腻的心思体会人物的生活和情绪,用深厚的功力塑造有体温有生气的人物形象。如此的诚心和用心才能创作出打动人、感染人、振奋人的作品。而创作者有没有人文精神,对于舞台上的人和事有没有建立起情感联系,观众很轻易就能从作品中看出来并给予回应,有的作品台上痛哭台下无感,有的作品台上不动声色台下泪流满面,原因无他,就在于此。

三是体现隽永、蕴藉的美学品味与追求。

一个需要重视的客观现实是,现在观众的欣赏品味越来越高了,煽情式、洒狗血式、用力过猛式的作品越来越不被待见,现在观众是抱着冷静甚至挑剔的态度进入剧场,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起伏的节奏和抓人的剧情,还要求在讲好一个完整故事之外有更丰富的内涵,有更多可供品味的细节,有更多解读的角度,有更多深入思考的空间,这种“言有尽意无穷”的审美追求与 “兴味蕴藉”的中国传统美学理论高度契合。事实上,欣赏水平的提高是观众文化程度提高、观赏量积累的必然结果,如果创作者美学观念和创作手法的提升和更新跟不上观众成长的速度,作品自然会被批评甚至嘲笑。举例来说,同样是反映援藏医生事迹的题材,前几年有一部戏曲故事情节采用的是“炼狱式”写法,即给主人公设置应接不暇的困难,从躯体到情感到精神,主人公从不被当地人信任到逐渐得到尊重最后扎根于此。这样的写法当然可以,也是当时大多数英模题材的常用模式,但即使在当时,也让人感觉雷同,故事原型很令人感动,基于真实事迹的文艺作品却不感染人,这样的作品虽不至于失败但艺术价值有限;而近期的一部作品就呈现出了新的、丰富的、可喜的面貌,它以现代性的眼光聚焦于人物心理的刻画,用集中的事件展现人在陌生环境中经受的情感冲击和思想冲突,对存在的探讨具有哲学的深度,是一部值得品味的戏曲作品,体现出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

创作者的水准会从其艺术构思能否客观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符合当下审美得到直观展现,这同时也是创作者艺术格调的直观展现,格调的高下决定了作品能否从平常、平淡和平庸中突围。

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意义上来说,现实题材都是我国戏剧创作最重要的部分,但不可否认,现实题材还缺乏优秀的、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展望今后的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创作者的心态、视野和格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立意、容量和韵味,而这些正是观众期望看到的现实题材作品应该具备的。戏剧人应该努力,为时代、为人民创作出留得下、传得开的现实题材戏剧作品。

猜你喜欢

题材戏剧现实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传统戏剧——木偶戏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