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机械化秋季秸秆还田作业模式试验研究

2018-12-10王金丽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8年1期
关键词:秸秆还田水稻试验

王金丽

摘要:将秸秆还田与耕层构建有机结合起来,选用不同作业条件(环境)和作业机具进行对比试验,研究水稻收获后直接还田的可行性及其对耕层构建的影响,确定适合辽宁地区的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模式,为秸秆还田技术推广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秸秆还田;作业模式;试验;旋耕;水稻

中图分类号:S511.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8)01-0034-02

将秸秆还田与耕层构建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水稻收获后直接还田的可行性,以及其对耕层构建的影响。选用不同作业条件(环境)和作业机具进行试验,验证机具的作业性能及参数选择,确定适合辽宁地区的水稻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模式,为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 主要技术模式

主要考察3种作业模式,具体的作业步骤如下:

模式一:秋收后秸秆全量覆盖地表→春播前秸秆粉碎→旋耕掩埋秸秆→水泡田→打浆平地。

模式二:秋季机械化收割+秸秆切碎抛洒→春季水泡田→旋耕埋茬→打浆平地。

模式三:秋季机械化收割+秸秆切碎抛洒→春季旋耕埋茬→水泡田→打浆平地。

2 主要技术模式分析

2.1 作业模式一

作业模式一的配套机具及相关参数见表1。

秸秆粉碎作业采用954拖拉机作动力,动力输出轴转速720 r/min,切刀轴转速2 570 r/min,垂直秸秆倒伏方向作业。经现场取样测试,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达90%以上,符合作業标准要求;秸秆抛撒均匀度为68%,未达到标准(≥80%)要求,分析原因为作业期间风力较大。

旋耕整地作业采用954拖拉机作动力,动力输出轴转速540 r/min,选用低速档位降低旋耕轴转速,提高秸秆掩埋效果。测试结果显示:耕深平均18.3 cm,符合预期效果,秸秆在土层中分布均匀;采用观察法测试覆盖率,效果比较满意。

2.2 模式二

作业模式二的配套机具为1GKNM-210型双轴旋耕机,其作业技术参数见表2。

采用1354拖拉机作为动力,动力输出轴转速540 r/min。选用低速档位降低旋耕轴转速,提高秸秆掩埋效果。对作业后的土壤进行植被覆盖率、旋耕深度测试,其中旋耕深度平均为18.3 cm,符合预期效果,秸秆在土层中分布均匀;植被覆盖率81%,覆盖效果比较满意;打浆后的地表平整度为4.812 cm。

此械式的技术特点为:采用旱地旋耕埋茬,免去泡田环节,节水效果明显,适合春季干旱少雨情况作业;双轴深旋技术增加作业深度,土壤透气性提高、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在留茬高度≤35 cm、秸秆切碎且均匀抛洒、土壤含水量≤45%的条件下,可以实现高效作业,秸秆均匀掩埋且分布在全耕层范围内。

2.3 作业模式三

2017年5月20日泡田,5月23日进行埋茬作业,作业时平均水深5~10 cm。秸秆为100%还田,水旋前没有进行稻草清理。机械埋茬作业为单次,作业重复宽度10~20 cm。配套机具为拿地Z6/D235单轴变速旋耕机,其作业技术参数见表3。

配套动力为东方红754拖拉机,输出轴转速540 r/min。工作幅宽2.35 m,刀轴最大回转半径255 mm。旋耕刀型号为PⅡ255,共安装54把,呈螺旋线对称排列。作业方式为低速、高转数。

作业结果表明:旋耕平均深度为15.5 cm,打浆后的地表平整度为4.812 cm,植被覆盖率89.2%。稻茬全部被埋入泥浆中,在深度0~18 cm范围内均有分布,基本没有集中打团现象;稻茬漂浮率为0%,有1%~3%的稻茬外露在田面,稻茬埋深最大达22 cm。稻茬在田面不同深度的分布比例为:50%~60%分布在表层0~8 cm内,30%分布在深度8~12 cm,其余10%~20%分布在深度12 cm以下。

此模式的特点为:泡田时间增加可提高作业质量,实现旋耕埋茬打浆一次完成。埋茬深且均匀,起浆效果好,如果以水田轧耙联合作业,效率会大大提升;整地时适当延长晾田时间,提高沉淀效果。

3 结论

从秸秆覆盖效果来看,翻耕还田好于旋耕还田,原因为翻耕将秸秆埋压于土层20 cm以下,植被覆盖率高。从还田时间来看,秋季优于春节,可以延长秸秆腐烂时间,降低秸秆对春季移栽的影响。且翻耕还田作业不宜连续进行。由于翻耕深度在20 cm以上,容易破坏水田的保水层,所以建议每3 a进行1次秸秆还田,期间结合旋耕还田作业。

参考文献

[1] 李永磊,宋建农,康小军,等.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3,44(6):45-49.

[2] 张岩松,栾峰,康丽梅.水稻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模式应用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7(11):27-31.

[3] 张超.秸秆深施还田机设计及深施装置试验研究[D].沈阳:东北农业大学,2013.

[4] 杨鹏,王瑞丽,张启辉,等.秸秆深还机具特点和作业效率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6,38(5):645-650.

猜你喜欢

秸秆还田水稻试验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CS95
i6
驭胜S330
玉米高产栽培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