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化范畴的提炼
——基于N篇学术论文的计量分析

2018-12-10张天雪王乐婷

关键词:范畴人际社会化

张天雪, 王乐婷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培养人的问题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这为在新时代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指明了方向。但目前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期待”问题仍普遍存在。[2]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杠杆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要将思政工作的“靶向”指向学生的社会化及其教育支持策略,真正明晰什么是大学生社会化,明确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对此施加教育影响。本文旨在解决其中的第一个问题。

一、高校思政工作的“靶心”——大学生社会化

高校思政工作长期以来存在“形式泛化、内容陈旧、方法落后、效果不彰”等老大难问题,思政工作没有走近大学生,更不要说走进大学生了。如何变“皇帝的新衣”为大学生成长隐形的翅膀,其路径是多元的,但目标一定是明确的,就是要通过高效的教育服务,而不是简单说教,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而不是灌输来真正为大学生成长助力。

人的社会化是终其一生的,但攻坚阶段在18~22岁,这是个体经历了启蒙教育、养成教育和人格教育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从依附型人格走向独立型人格的冲刺期。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将步入50%的普及化门槛之际,大学生社会化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民族现代化的成功与否。大学作为人生中承前启后的转折期,大学生在校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承担的社会角色作准备,其社会化程度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其跨入社会后的人生和事业的成败,决定其能否在未来顺利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

大学生社会化既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内涵,也有社会学、伦理学和法学的旨意,对其理解不能单纯地政治化解读,也不能机械地道德化阐释,而是要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地把握。所谓全过程就是要了解大学生社会化的过去、现在及其可能的未来;全方位就是既要有政治层面的考量,也要有心理层面的分析,还要有社会层面的审视,更要有人文层面的关怀;全要素就是不但要从大学生自身主观性上找原因,还要从学校环境和教育内容方式方面找问题,更要理清大学生家庭与自身成长经历等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极其重要的途径之一,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高效而可靠的教育方式。然而,纵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一方面过多地集中于价值和理想层面的灌输教导,即所谓的“假大空”,难以找到准确的发力点,已愈来愈不能适应90后学生个性鲜明的特点和多元化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对“教育对象是谁、来自于哪里、将去哪里、为什么来这里”等根本性问题缺乏个性化的理解与认知,使大学生思政工作泛化且指向不明。长期以来,大学生社会化被片面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这项工作又被简单化为教学与社会实践,导致大学生社会化内涵不清,外延偏窄,使高校学生工作对象不明,主体单一,目标不准,方法不对,进而导致产生了诸多如思政工作失灵的现象。

因此,需对大学生社会化进行研究,探求究竟什么是大学生社会化?这样的社会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明确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了解大学生社会化所包含的内容,如何更全面地概括大学生社会化的整个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化进行范畴提炼,在众多关于大学生社会化研究的文献基础上进行文本分析,将有关大学生社会化的分类依据和方法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归纳,将有助于进一步准确地定义大学生社会化所包含的意义与价值。

二、大学生社会化文本计量工具的开发

明确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的方法很多,比如:理论迁移法,从成熟的普遍的社会学理论出发,对大学生社会化进行主体特殊化处理;问卷测查法,通过量化的方法了解大学生社会化表现、影响因素等,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教育对策;实地访谈法,通过对话和交流获得一手资料;还有田野观察法,等等。本文拟采用文本计量法,即将有价值的文献、政策、数据、学术成果等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一种事实判断,是为进一步开展研究而架构的理论基石。

以中国期刊网中有关大学生社会化的学术论文为对象,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类和样本筛选,在这个过程中,确定大学生社会化的不同分类角度和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和内容进行逐一记录,从中提炼和归纳出大学生社会化包含的范畴,由此对大学生社会化进行全面和系统地概括,明晰大学生社会化的真正内涵。

首先,我们成立了由五人组成的项目小组,并进行分组、分工。然后,根据初定的检索项“大学生”和“社会化”对中国期刊网上的期刊数据库进行精确主题检索,并将时间限定为2005—2015年,从中找出相近相关的文献,文献总量1 082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91篇。每个人根据这些粗略文献,围绕“这些学者都是怎么理解大学生社会化的?”“这些文本是如何研究大学生社会化的?”这两个问题展开思考。

对于91篇CSSCI期刊论文都进行了精读,发现符合研究要求的,即对大学生社会化有进行定义和解析的有20篇。

在其他991篇文献中,通过研读发现,有关大学生社会化的文本可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不是以大学生,但是是与大学生紧密相关的其他对象的社会化,以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后勤的社会化为主,共164篇,占总文献量的17%;

第二,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存在问题、实现途径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的探析,这一类别的文献绝大多数都有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和内容进行定义和解析,共152篇,占总文献量的15%;

第三,分析某一现象与某一方面社会化之间的关系,也是对某一方面社会化的深入研究,以社会转型、大众媒体、互联网时代、校园文化、社团、体育等与大学生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之间的关系为主,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共587篇,占总文献量的59%;

第四,以社会化为背景或视角,进行某一方面事物的探讨,如社会化视角下的高校文化、大学网络建设、高校思政教育的建设和路径等,共88篇,占总文献量的9%。

我们以第二类文本为进一步研究对象,进行了仔细精读,发现当前学术界多数学者都将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分为知识与能力社会化、政治社会化、价值取向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5个方面。除了个别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如李小豹[3]提到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有学习成绩、社会活动、人际关系、生理心理、思想意识、价值观等关键词;刘瑞明[4]认为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包括使个性发展与社会现实相协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角色定位能力,适应社会需要,完善健全的智能结构;周华丽、鲍威[5]从大学生社会化中非学术性目标的角度进行内容限定,论述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与沟通、自我认知以及社会认知三方面的内容等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多数的学者则是从范畴的角度进行的横向分类,在本文中筛选出的100篇学术论文中,就有70篇采用这样的划分方式。横向分类意为几个范畴之间属于并列关系。

多数作者对大学生社会化进行了描述性定义。根据对作者认为的大学生社会化包含的内容的分析,其中分类方法可概括为横向分类、纵向分类以及个别的特殊分类,作为文本一级类目。所谓横向分类是指这些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彼此之间存在并列的关系,纵向分类是指这些大学生社会化内容具有先后顺序,而个别特殊分类则非常少,主要结合了其他要素的分类。从分类角度看,则有教育内容角度、个体自身角度、教育过程角度以及结果目的角度等。在前述基础上,课题组经过反复讨论,将二级类目分别确定为:教育内容角度、个体自身角度、教育内容和个体自身交叉角度、教育过程角度、结果目的角度以及个别特殊角度。据此形成的文本类目表如下表1所示。

表1 文本类目表

根据上述文本分类结果,全体成员再次集中,各自确定与类目表相一致的有效文献,并将五组成员的文献进行汇总,筛选出一致的文本有100篇,据此作为最终进行文本分析的样本;其中,CSSCI期刊的20篇,其它期刊的80篇。文献的分布比较零散,根据统计,出现最多的杂志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3篇(占3%),《思想教育研究》和《教育与职业》各2篇(占2%)。从期刊类别看,高教类杂志41篇(占41%),学报类39篇(占39%),社科类杂志6篇(占6%),其他类14篇(占14%),可见样本分布比较均衡。对这些样本进行排序和整理,对其中涉及大学生社会化内涵和内容的文章正文、作者、文献来源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记录。

三、大学生社会化计量分析的过程与结论

对100篇样本分别从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和大学生社会化内容描述与分类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1.大学生社会化内涵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100篇学术论文的逐篇筛查,有79篇文章对大学生社会化内涵进行了描述或说明,我们对这些概念界定进行提取,从这79篇文章中共获得了5 298个文本总量(以字为单位)。在5 298个文本总量中,共采纳2 259个有效文本字数(以字为单位),并将其归纳为409个文本字段(以词为单位),我们对采纳的所有文本字段进行了范畴提炼,将重复项和相近项进行合并。依据“项目选择非重复叠加”的原则,再剔除作者重复的文本字段,做到一人一观点,共筛选出75人不同的观点。

表2 大学生社会化内涵的提炼

从中归纳出10个社会化范畴,分别为: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各项技能;认识自我和个性发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与人交往,参与社会生活;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等。再对这10个范畴进行概括,将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各项技能视为1个变量,称其为“知识和能力维度”;将认识自我和个性发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视为1个变量,称其为“心理维度”;将内化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视为1个变量,称其为“角色维度”;将与人交往,参与社会生活视为1个变量,称其为“人际维度”;将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视为1个变量,称其为“社会维度”,总共为5个范畴。具体结果如上页表2所示。

2.大学生社会化内容和分类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100篇学术论文的逐篇筛查,有84篇文章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进行了说明和解析,再对这些文章进行文本计量,共获得2 949个文本总量(以字为单位),采纳2 200个有效文本字数(以字为单位),并将其归纳为387个文本字段(以词为单位)。对这些文本字段进行范畴提炼,将重复项和相近项进行合并,同样按照“项目选择非重复叠加”的原则,剔除作者重复的文本字段,做到一人一种观点,共筛选出80人不同的观点。

在整理的过程中,从中剔除了5个仅出现1次且较难归类的词汇(健康体质、自我认同、自我管理、处理矛盾、主动选择社会化)。然后,对剩余的382个文本内容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整理出15个出现频数较高的分类词组,分别为:知识与能力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角色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人格社会化、心理社会化、人际社会化、职业意识社会化、法律社会化、生活社会化、行为规范社会化、理想社会化、目标社会化、性别社会化。具体结果如下表3所示。

表3 大学生社会化内容的提炼

续表3

对关键要素进行归一定量,在15个备选项目中,将选择某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t(%)≥10(%)者作为入选项目,并剔除掉目标社会化和性别社会化两个项目。如果把70≤t≤100的作为第一重要性指标,平均t1=85;把40≤t<70作为第二重要性指标,平均t2=55;把10≤t<40作为第三重要性指标,平均t3=25。将t1、t2、t3进行归一化处理,就可得到各入选指标项目的权重系数,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 大学生社会化内容归一定量表

通过对学术论文文本的分析和整理,以及上述各个文本的具体含义的理解,我们发现这些范畴之间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许多范畴还可以进一步归类与合并。对这些范畴进行分析,大学生社会化事实上就是个体与大学组织各要素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这些要素包括学业、人际、心理、社会四个方面,分别解决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人与自我之间。这是个性心理与大学生活相互调适的内容,是社会心理内化成个体心理的过程。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将社会意识、社会情感、社会意志、社会价值和社会需要输入个体的心理结构。通过个体内化和社会同化的过程,大学生把一定的价值、态度、技能内化为自己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准则和个人能力,使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6]我们将这一维度命名为心理调适,包含了上述13个范畴中的“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人格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法律社会化”“理想社会化”“心理社会化”中的大部分内容。

其次是人与人之间。这是大学生社会化的第二维度,主要是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我们将其称为人际调适。从对自我新的认知,走向对人际新的认知,其交往半径分别会扩大到同寝同学间、同班同学间、同专业同学间、师生间、跨专业同学间、社团人员间和社会人际间等不同层面。管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能力主要包含三个大的方面:概念技能、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其中前两者约占50%,而人际技能则占到人的领导力的50%,可见良好的人际调适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构成内容。[7]在上述13个范畴中,我们认为人际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生活社会化和行为规范社会化的大部分内容可归纳为人际调适范畴,它事实上还可分解为人际适应程度、人际调适的意愿、能力和效果等。

再次是人与环境之间。对于大学生而言,环境分为校内的学业环境和校外的社会环境,在读期间更多的社会化过程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我们将其称为学业调适,包括学业适应、学习过程和学业成就三个要素;而日常社会交往、社会实践、见习与实习,特别是毕业前后准备走上社会,更多接触的是校外环境,我们将其称为社会调适或社会融入。从学业调适上看,上述13个范畴中的知识与能力社会化显然属于此范畴,当然其它的范畴中也有些要素可归到学业调适中;而角色社会化、职业意识社会化、生活社会化、行为规范社会化等诸多范畴中的要素亦可归到社会调适(社会融入)中。

通过上述数据统计及分析,我们将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和内容的文本分析进行了有效整合。这种由繁至简的范畴提炼共包含了100个总文本,经历了4次萃取过程,最终形成了大学生社会化的4个基本范畴:心理调适、人际调适、学业调适和社会调适。将主要范畴与其相对应,大体形成了如下图1所示的大学生社会化图谱。

图1 大学生社会化范畴提炼图谱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社会化内涵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进行文本描述性定义:大学生的社会化是通过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各项技能,认识自我并发展个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认可的社会规范,通过人际交往参与社会生活,履行社会角色,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过程。这种描述性定义是通过对N篇学术文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过程而得出的。而这种描述性定义为我们对大学生社会化进行概念的规定性定义奠定了事实依据,我们据此认为: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个体在新的认知系统、情境系统和行为系统中通过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凭借自身努力而进行的包括学业调适、人际调适、心理调适并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与结果。

既然大学生社会化包括了学业调适、心理调适、人际调适以及社会融入四大范畴,每个范畴下又有相应的子维度,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要走近大学生、走进大学生,就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思政教学而忽视社会实践、只注重理论灌输而忽视情感体验、只注重校内生活而忽视学生社会适应的做法;传统的思政理念要向关注学生成长、关心学生适应、关怀学生生存、关切学生困扰转变,变教育为服务,变指导为引导,变课堂为实践,变动口为动心,强力介入到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去,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学业调适、人际调适、心理调适,使其能尽快地融入社会并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范畴人际社会化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搞好人际『弱』关系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