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2017年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概述

2018-12-10朱丽红

关键词:普通话测试水平

朱丽红

(教育部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010)*

一、引 言

1994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国语〔1994〕43号,也称“三部委《决定》”),以此为标志,普通话水平测试(Putonghua Shuiping Ceshi,简称PSC)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始实施。在工作领域,普通话水平测试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成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中的一项基本措施和重要抓手;在学术领域,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应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之需而生,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应用语言学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为实践工作提供科学、规范、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支撑。为全面了解和把握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总体面貌,本文首先梳理已有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综述。

王晖《1994年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概述》是目前所见最早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综述研究的论文。文章以1994年10月至2001年7月全国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情况为研究对象,从研究成果、研究者队伍、研究领域、具体研究课题几个方面进行了回顾。文中提出,“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研究,并非肇始于1988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课题立项之时,更不是开始于1994年三部委《决定》发布之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提出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事情”。[1]这一观点在后来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其后,郑献芹发表《2002—2004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综述》,对这3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概况、研究领域进行了论述。[2]贺静坤《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综述》一文则从9个方面对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15年来①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和评述。[3]

2011年,姚喜双等《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五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研究概况》把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起点追溯到1980年,以中国知网(www.cnki.net)1980—2010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文献为论述基础,从总结性研究、研究领域、研究脉络、研究基础、研究展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充分讨论。[4]同年,第五章的执笔者聂丹发表《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走向的思考》,文章总结了1980—2010年普通话水平测试30年研究成果的数量及分布,梳理和分析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研究状况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轨迹,该文还着力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未来研究走向提出设想和建议。[5]

2012年,聂丹的专著《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概说》由语文出版社出版。这本专题研究对中国知网1982—2011年的全部数据库进行了检索,获得1 335篇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论文,作者从研究内容、发展脉络、发展方向等几个角度进行了全面和细致的论述。[6]38

2016年,褚程程发表《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现状的几点思考》,对2012—2015年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研究概况进行描述,研究对象是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中这4年间有关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211 篇论文。[7]

以上研究成果连接成比较连贯的时间链条,其中以聂丹的文献资料搜集最为全面,分析最为深入细致,论述颇为独到。虽然上述研究的时间节点已延伸到2015年,但本文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发现2012—2015年间还有一些值得补充的研究成果。②因此,本文将接续聂丹的时间节点,以2012年为起点,将截止时间往后推到2017年,对近6年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概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二、2012—2017年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概况

(一)总体特征

1.延续和保持了较高的学术活力

本文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主题搜索了中国知网2012—2017年的相关文献,去掉自动搜索结果中不适合纳入研究范围的记录(比如重复发表、新闻报道、篇幅过短等),按照“期刊论文”“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报纸”“会议论文集”等五个来源进行分类统计。期刊论文是研究成果的主要体现形式,为尽量全面反映这6年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面貌,本文又从其他学术资源中搜索补充了部分图书信息。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2012—2017年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成果数量年度分类统计

根据中国知网的发文量总体年度趋势分析,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成果在2002年出现大幅度增加,然后进入相对平稳的高峰期,2012—2017年共搜集到成果647篇(部),平均每年成果数量都在100篇以上,保持着2002年以来的学术活力。

2.研究内容丰富,热点突出

聂丹把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内容分为13大类别、8个研究领域,[6]38这些内容在近6年的研究成果中都得到了体现。从期刊论文来看,计算机辅助测试和信息化、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界域研究、普通话培训和应试等三个方面是研究的热点,三者各自成果数量大致均衡,总量约占期刊论文数量的94%,三大研究内容的年度分布数据见表2。

表2 2012—2017年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期刊论文)的三大热点

3.研究队伍和发表成果的阵地多样化

就研究者组成而言,直接参与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研究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相关管理人员占大多数,也有教育、新闻和传媒、计算机软件及应用等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加入,超过50%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各级各类学报上,近40%发表在各类专业期刊上,《语言文字应用》在语言文字类学术期刊中是最主要的发表阵地。主要数据参见表3。

表3 2012—2017年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成果(期刊论文)的主要发表阵地

(二)热点问题及代表性成果

1.关于机辅测试和信息化的研究

从2007年开始,国家语委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机辅测试试点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全部实现计算机辅助测试,测试信息全部实现计算机系统管理”(教语用司函〔2010〕72号)的目标,现在每年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考生中,90%以上是参加机辅测试的。从全人工测试到部分测试项由机器评分再到开展全面机器评分试点,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成果的运用带来了普通话水平测试手段的重大变革。姚喜双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活动是一个复杂系统,包含测试员、应试人、测试依据和测试手段等要素,这些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测试活动。”[4]74作为测试四要素中的一环,测试手段的变化引发了整个系统的变化。因此,关于机辅测试的研究涉及机辅测试的自动评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评分标准、测试员评测能力、测前培训等与机辅测试相关联的各个方面。

杨康《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评测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在对2006—2012年评测数据进行比对后认为,辅测系统与人工评测整体质量保持一致,辅测系统的评测质量与计算机硬件无关,关键在于测试员的评测质量,复审方案也会对评测质量有一定的影响。[8]李德龙《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评分标准的比较与探索》从测试依据的角度对比分析了湖北、安徽、江苏、吉林、陕西、内蒙、广东、广西等八省采用的评分办法与国家测试中心下发的《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试行办法》,认为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人工测试阶段遗留问题,另一类则是机辅测评产生的新问题。各省的评分办法在细化和调整过程中在一定程度偏离了国家标准,应及早修订遗留问题,以保证评分标准的一致性。[9]周梅《信息化背景下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制度研究》认为,考试安全性受到威胁、测试环境一致性差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化阶段产生的新问题,测试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厘清问题、寻找对策,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质量与公平。[10]

探讨改进和完善机辅测试系统,是这一时期机辅测试相关研究的重要主题。蒋欣欣《论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系统的改进》针对当时所用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系统在网上报名、费用支付、证书防伪等几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11]张华等《基于Hilbert-Huang算法的缺时检测问题的研究》探索了如何快速准确地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命题说话进行缺时检测的新算法。[12]沈彩凤和俞一彪《一种新的汉语连续语音声调评测算法》提出一种新的连续语音的声调评测算法,该算法可应用于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声调评测。[13]张珑等《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儿化音的自动检测与评价》在现有计算机辅助发音评测系统的框架下,深入分析儿化音的发音规律和声学特性,将儿化音的检测与评价转化成典型的分类问题进行处理,提出一种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儿化音的自动检测与评价方法。[14]方永斌、魏刚《语言信息处理与普通话水平测试语法研究》立足语言信息处理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影响,重点阐述语法问题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计算机处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对目前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存在的语法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15]王兴忠《普通话水平测试计算机辅助系统设置要点探讨》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以Win7专业版操作系统为例,结合测试站具体情况,详细介绍了在普通话测试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的具体安装与设置方法。[16]这类成果反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跨学科性特征,研究质量和发表成果的期刊层次都比较高,为提高机辅测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打开了思路。

在机辅测试质量监督方面,2017年度有4篇文章不约而同地探讨了机辅测试的评分和复审问题,形成了一个系列。

童效杰的《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问题的研究——以二级甲等“机测”成绩为中心的调查分析》通过对机辅测试过程和结果的调查分析以及与人工复审结果的对比实验提出,机辅测试的评测系统对应试人的部分发音错误和发音到位情况有“测不准”和“不评测”的问题。作者建议,一方面应尽可能加大对各种特殊发音错误和发音缺陷样本的采集数量,使机辅测试的语音样本库能最大限度涵盖各种语音表现情况,以增强计算机自动评测的分辨识别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机器对连读及语流的分析判断能力研究。在技术力量还不足时,可采用加大人工复评面的方式来纠正部分“机测”成绩失真的问题。[17]

杨会永、张宁的《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项评分误差控制》介绍了一套机辅测试“命题说话”项人工评分误差控制系统。这套系统针对测试员在对机辅测试的第四项“命题说话”进行人工评测时容易出现较大误差的情况而设计,能够实现对测试员试评误差、测试员与测试员集体之间一致性对比误差、测试员本人一致性误差、不同测试员两评、三评误差、不同评测点之间误差、管理员抽查监控误差等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将因测试员主观性而导致的评测误差控制在评测过程之中。[18]

殷晓云的《关于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偏差复审问题》认为,偏差复审是机辅测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初评分相差3分以上为复审范围,可以解决两名测试员初评后的差异较大的问题;对一级临界线下1.5分以内、二级临界线上下1.5分进行复审,可以解决初评为临界分数的等级不稳定的问题。作者建议建立偏差复审机制、加强对测试站的指导监督、加强对测试员的培训考核、建立测试员评测监督机制。[19]

齐军华的《从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差异谈评分的几个维度》提出“非现场”评分带来的评分差异问题,作者认为与评分规则相关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测试员对评分规则的理解与把握不一致;二是评分规则有些条目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强;三是与技术因素相关的原因。作者认为需要建立一个规则与技术支撑的多维度体系,包括评分体系和规则的完善、测试员的认知和更强大的技术支撑。[20]

这4篇文章覆盖了机辅测试评分的两大环节、两种方式,即:前三项的计算机自动评分和第四项的人工评分;所讨论的问题并不仅仅限于评分,而是涉及到普通话水平测试活动的全要素:《大纲》《纲要》《机辅测试评分试行办法》等测试依据要素,测试员、自动评测系统等测试主体要素,对应试人的影响等测试客体要素,机辅测试和人工测试等测试手段要素。在机辅测试已全面实施的形势下,评分和复审直接关系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质量,这些文章指出的问题值得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管理部门予以关注。

2.关于界域的研究

与高校学生相关的研究是界域研究中数量最多的,面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也进入了研究视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受到关注和重视。

邓敏《窗口服务行业普通话继续教育培训的探索》以广西贵港市为例,分析窗口服务行业使用普通话的情况,提出方言区窗口服务行业继续教育中普通话培训与测试的问题,探讨提高服务行业普通话水平的理念与措施。[21]屠国平《农村地区学校推广普通话工作现状与对策——基于对浙江省的调查》认为,农村学校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偏低,普通话使用场合和范围较小,使用频率较低,国家对农村学校教师的普通话培训关注度不够,建议尽早实施农村地区推普规划,实现城乡推普一体化,建立农村地区学校推普工作长效机制。[22]马丽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普通话机测“说话”项应试问题及教学策略:以文山学院为例》、仁措吉《藏族学生普通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等论文组成了各民族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丰富画面。[23-24]齐影的《香港推广普通话研究现状及思考》梳理分析了香港1980—2011年间在语言规划、普通话教学、普通话课程设置及实施、普通话教材、普通话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推广手段等诸多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25]吴月芹《视障者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介绍了在国家普通话测试大纲的原则基础上,结合视障者实际情况,编制盲文试卷和适合低视力者的大字试卷的情况,提出面向视障人群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评分细则的建议。[26]乔丽华等《在校大学生、中职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推进工作成效、问题与思考》通过对在校大学生、中职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推进状况的分析,为高校、中职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意见与建议。[27]朱丽红《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提出开展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以等级标准和测试大纲研制为研究重点;充分借鉴和利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果;注重与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进一步细化应试群体;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28]

以上论文反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在多个领域、不同人群中的发展状态,丰富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界域研究,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界域研究的重要补充。

3.关于普通话教学、培训、应试的研究

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以测促训,以训保测”,面向考生的普通话教学和应试培训类研究从测试开展伊始就处于持续高温状态。教学、培训及应试研究的成果可以分为三大类:首先是教材,其次是关于培训课程的研究,第三是各类具体的教学方法探讨和应试技巧培训,覆盖了教材、教师、教学法等“三教”问题。

普通话培训教材是图书类研究成果的大户,约占其中90%的分量。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教材类成果一般都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国家指导用书《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为蓝本,结合所在地区或行业的特征来编写。作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具体实施机构,有关省市的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积极承担起了培训职责,组织编写出了一批既符合国家统一要求,又适用于本地实际的培训用书。由于国家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形式、内容、等级标准及评分、测试组织等方面有统一要求和规范,教材的创新空间有限,因此,教材的重复性比较高。相对于更早一些的教材,这一时期教材方面主要的变化是因机辅测试的实施补充了相应的内容。

以教材为研究对象的代表性成果有:王彩豫等《普通话测试教材研究》以1994年开展测试以后17年间的44本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教材的形式、内容,结构特点、学术质量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并对这类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看法,建议在教材的教学性、教材的个性化以及教学理论方法的革新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等几个方面加强研究。[29]韩佳蔚《对普通话课程教材现状的反思》批评多数教材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和《纲要》为指南,向应试培训倾斜,导致课程定位出现偏差,教材知识结构片面地以语音教学取代语言教学的丰富内涵,教材对实践教学设计不足。[30]李超《广西推普教材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三种教材的得与失,提出了编写符合广西这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的语言实际的普通话教材的建议。[31]

关于培训课程的研究,湖南的多位研究者得到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科研规划的资助,在普通话课程化培训模式创建、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多元模式创建、普通话培训信息网络化平台建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管理主体、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施训主体、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体系等多个论题上进行了研究,发表论文10多篇,表现出明显的集团优势。杨颖的博士论文《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研究》在历史梳理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常规改良、层级分类、合作互助、条块分割、内涵拓展等共五种教学模式,是这一时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最为全面系统的研究。[32]

关于教学方法和应试技巧的研究,由于论题来自教学和培训一线的实际需求,有对象上的特定性和针对性,一般都比较具体,以教师面向教学对象在具体的测试项目(主要是“朗读短文”和“命题说话”)、应试心理减压技巧等方面给出建议为主。 2017年度,聂依丽的《哈萨克族人普通话词汇等级特征和教学策略研究》[33]和李晨溪的《哈萨克族人普通话语法等级特征和教学策略研究》[34]堪称姊妹篇,是普通话词汇语法理论研究与普通话教学测试的实践相结合的成果,表现出较高的研究水平。

在这类热点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研究尝试跳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圈子,强调全面的语文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孙和平《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为抓手,提升师生语言文化素养》、[35]徐珠君《提高大学生母语素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普通话培训与测试视角》、[36]陈晓云《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37]刘传清等《基于普通话测试的大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流畅度研究》、[38]张宁《基于普通话水平测试谈大学语言能力教育》[39]等。虽然这类研究数量不多,但值得肯定和鼓励,提高国民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长远目标之一。

(三)主要突破性进展

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虽内容丰富,但各个研究主题的进展并不均衡,而理论研究和建设一直相对较弱。王晖在2003年的综述研究中指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框架体系尚未建立”,[1]聂丹在2011年的研究中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框架已初步建立”,但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尚待拓展”。[5]可见,普通话水平测试理论研究长期以来难有大的进展。2011年姚喜双教授等撰写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论》出版,这本专著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全面总结了已有的测试理论和实践,反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性和学术性,突出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知识性和实践性,体现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时代性和前瞻性。[4]这本著作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学科理论建设的奠基性成果,由此开启理论建设成果面世的大门。上承此书,从2012年接连出版的几本专著使得普通话水平测试学科理论建设纲举目张,雏形初现,代表了近6年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聂丹《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概说》2012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版,是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研究。作者在2011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论》和《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走向的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明确了以1982年作为研究的起点,并及时追踪、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学科定位、基本领域、发展脉络、理论来源、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是2012年以前最为全面细致的研究概述。[6]

王晖《普通话水平测试阐要》201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按内容分为“史论”“理论”“实践”三个层面。[40]姚喜双教授评价“这种以史论为基础,以理论为先导,以解决实践问题为旨归的设计,显示出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这在现有的同类著作中还不多见”。③刘玥妍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以《为普通话水平测试提供有效方法——〈普通话水平测试阐要〉评介》为题,对该书进行专门推介,认为“该书集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于一体,为普通话水平测试提供了方法论”,“是一部很有特点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专著”。[41]该书叫好也叫座,在商务印书馆涵芬楼2015年第10期销售排行榜上排名第一,是该书出版以后第三次上榜。

韩玉华《普通话水平测试发展历程》2014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版,是第一部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历时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主要内容包括语言规划与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酝酿研制阶段、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组织实施阶段、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发展创新阶段、境外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发展趋势,是目前最为全面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发展史研究。该书说明了以1982年为普通话水平研究起点的依据,即“1982年,北京市语言学会组织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研究小组提出了《普通话等级标准条例草案》,这是迄今为止能够找到的最早的研究成果”。[42]

姚喜双等《普通话水平测试常用术语》2014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版,是普通话培训测试的专科性工具书,主要内容包括普通话推广类、普通话语音类、普通话水平测试类、语言类和测量类等方面的名词术语共408条,在编排上前三类归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常用术语”315条,后两类归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参考术语”93条。[43]该书第一次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中的术语进行了列举、归纳和解说,进一步廓清了学术界域,建立了学术话语体系。

这些著作是姚喜双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理论体系建设的部分成果,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除了在理论建设上具有开创性和体系性,研究的组织形式也很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和几点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研究内容分布不平衡

尽管研究主题涉及广泛,但是过于集中,热的过热,冷的过冷。关于普通话的本体研究、普通话口语能力研究、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评价工作的测量学研究、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其他大规模语言测试的对比研究等仍然少有涉及,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以来,已积累了超过7 000万人次④的海量语音数据,这些语料是活生生的普通话共时语音记录,如何使这些宝贵的语言资源的价值在大数据时代得到最大化的释放,也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2.研究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

大量的研究成果仍然主要以经验总结、教学设计等形式来表达,基于量化统计和分析的研究不多,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缺乏对语料库、统计分析工具的运用仍然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中的不足。

3.研究视野相对封闭

目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主要局限在自给自足的内部进行,对其他语言测试的关注、对比和借鉴不够重视,对语言能力、母语能力等更高层面的讨论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比较欠缺。

(二)发展趋势

1.现有研究热点会持续

随着机辅测试试点工作全面铺开,机辅测试成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常态化工作形式,先期开展试点的地区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经验、发现了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刚开始试点的地区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保证测试质量、提高测试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途径;部分地区已开始试点所有测试项都由机器自动评测。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机辅测试不断会有新的研究素材加入,总是有研究论题,可以预测这个研究课题是一个不断向前滚动的“大雪球”。界域研究方面,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推进,面向视障人群的机辅测试、面向中小学的普通话水平测试、面向海外人群的普通话水平测试都将成为研究课题。⑤

2.宏观研究课题会有所增加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部分,相关语言文字政策法规或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修订颁布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会有所反映,比如《通用规范汉字表》发布、新时期普通话审音工作、《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修订,会生发新的研究课题,涌现新的研究成果。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学术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方面做得比较好的,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部语用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用系)。2007 年语用所(语用系)在自主设置的硕士点二级学科“语言文字测试学”下设“普通话教学与水平测试研究”方向,并开始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招收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10 年开始与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从而具备了从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的人才培养梯次,以姚喜双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一个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已经逐渐形成。但是,具备这样的培养条件和人才优势的科研团队还相对缺乏,需要在更多的高校、研究机构或各级测试实施机构中继续培养、培育。

2.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科研组织机制

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一项国家级母语测试,得益于行政力量的推动,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工作网络。利用这种优势,在以往的研究工作中,国家测试中心充分发挥组织、统筹、协调作用,探索出一套依靠战线和高校、整合资源、合力攻关、成果集成共享的科研组织机制,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项大规模语言测试,单兵作战式的研究很难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团队合力非常重要。在新形势下,这种机制仍然应该是有效的,能够继续发挥作用。

3.注重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开阔学术视野,丰富研究方法和手段

语言测试学科具有非常明显的学科交叉性,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也需要吸纳各个相关学科的学术营养,包括理论的、技术的,甚至是管理的,为我所用。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不能局限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自身内部,也需要跳出来看一看,在更大的背景下反观自身,同时通过关注其他不同的语言测试在比较研究中确认自己的独特性和优势,找到改进的方向,还能发现更多需要研究的大课题,从而丰富和提升自身研究。

4.拓展学术交流平台和学术成果发表阵地

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自2002年开始举办,但到第六届暂时停滞了。2009年,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分会成立,但学会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比较少。这两个专门性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学术交流平台是由国家测试中心搭建起来的,往往能够调动全国各级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和实施机构的力量,希望能够继续办下去。现有的研究成果发表的期刊种类非常多,但大多数级别不高,因此开辟、拓展发表阵地和提高研究质量两方面需要一起努力,而后者更重要。

四、结 语

作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话水平测试从1994正式启动到如今,尚属弱冠,方兴未艾;作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研究已届而立之年。苏培成《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评价新时期(1986—2000)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时说:“普通话水平测试进展迅速,但基础建设、管理和科研工作尚有待提高”,[44]李宇明主编的《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1949—2015》评价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成果非常可观”。[45]两种评价反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也反映出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不断进步。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国家通用语口语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将会以其不断积淀的学术成果在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

注释:

①该文章收稿日期为2008年6月20日,发表于2008年11月。

②褚程程的数据为2012年55篇,2013年71篇,2014年41篇,2015年44篇,合计211篇。

③见姚喜双教授为该书所作的《序》。

④数据来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8)》。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

⑤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视障版)2016年11月8日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苏州)基地启用。国家语委2016年在荷兰设立第一家海外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2017年在纽约建立美洲首家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申报的“中小学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及实施纲要研究”2017年7月由国家语委立项开始研究。

猜你喜欢

普通话测试水平
张水平作品
幽默大测试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