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船舶储存液氧的安全性风险及防护措施
2018-12-09,,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武汉 430064)
1 液氧的储存环境
随着保障要求的提高,水面船舶对氧气的需求日趋增大,造成用于储存氧气的高压储气钢瓶数量不断增加,不仅占用了大量的空间,还因为储气瓶室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给总体设计带来诸多限制。若对大量高纯氧气采用液态形式进行储存,可以有效减少储气钢瓶的数量,节省总体资源,优化总体布置。水面船舶储存液氧面临着火灾、爆炸、人员冻伤和人员氧中毒等的安全性风险,需要在总体设计时予以充分考虑。目前,陆用液氧储存及应用设施通常应满足GB 16912—2008 《深度冷冻法生产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GB 50030 《氧气站设计规范》和JB 6898 《低温液体储运设备使用安全规则的要求》等标准规范要求[1]。潜艇对于储存液氧的安全性设计,在供氧系统中设置氧烟囱,既用作液氧的灌注通道,也作为在紧急情况下将液氧向舷外释放的通道[2]。
水面船舶人员密度大,环境复杂,层高受限,进排气通道相对较多,且存在受到猛烈冲击的可能性,与陆地、潜艇环境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水面船舶储存液氧的安全性设计存在特殊性,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并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安全防护措施。
2 水面船舶储存液氧的安全性风险
2.1 火灾和爆炸风险
火灾和爆炸风险包括三种:燃烧事故、可燃物爆炸和超压物理爆炸。
液氧虽然不可燃,但能助燃,火灾危险性为乙类。液氧贮槽发生爆燃危险的原因有两种:①杂质点燃;②机械冲击对杂质提供了能量[3]。当舱室内发生液氧泄漏事故后,舱室内空气的氧气浓度升高,在出现火情时极易发生富氧燃烧事故。包括气体、液体、固体物质在内的所有可燃物质与液氧混合时,都具有爆炸危险性,在受到机械冲击、火源、静电等外因的影响时都可能发生爆炸。当液氧储罐或者液氧管路的隔热措施发生破坏或引入其他热源时,容器或管道内的液氧受热发生气化,造成容器或管道内的压力急剧升高[4]。液氧等低温系统应按照标准配置可靠的泄压措施,避免因泄压能力不足导致液氧储罐或者液氧管路发生物理性爆炸。
2.2 低温风险
低温液体对水面舰艇带来的危险包括:人员冻伤和设备甚至船体受低温发生破坏。
液氧在一个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83 ℃, 当液氧发生泄漏事故并喷到人体皮肤上时,将由于瞬间低温液体气化吸热对人员造成严重的冻伤事故。由于低温环境下大部分金属材料会变脆、延展性变差,低温系统通常采用奥氏体不锈钢、铝、铜等金属,严禁使用碳钢等低合金[5]。常规船体材料和船用设备外壳材料在与大量液氧接触时,在材料延展性下降和降温收缩的综合作用下,容易发生破坏。
2.3 氧中毒
氧中毒是指人体在吸入高于一定压力的氧一段时间后,某些系统或器官的功能与结构发生病理性变化而表现的病症。对于水面船舶储存液氧的情况,若舱室内发生液氧或氧气泄漏而没有进行有效换气,则人员将较长时间工作在富氧环境中,容易发生氧中毒事故。氧中毒的常见症状包括:胸闷、呼吸困难、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等症状。
3 水面船舶储存液氧的安全防护措施
3.1 防火防爆
水面船舶需采取的防火防爆措施包括:可燃物隔离、环境监测、超压泄放、防爆通风、相关设备抗冲击保护。
水面船舶总体布置应充分考虑液氧储罐与可燃物和引火源、人员活动范围、重要设备的相对位置,规划防火防爆区域。水面船舶上可能出现的引火源包括:明火、高温设备或管路表面、运动件摩擦、设备撞击、静电和雷击等。
液氧储存舱室应配置火灾报警、可燃物监测、氧气浓度监测、温度监测等措施,实时监测储存环境的安全。对舱室环境中的可燃物和氧气浓度均进行监测。定期对液氧中乙炔含量进行化验,乙炔含量应小于1×10-7[6]。高纯液氧储罐液位应控制在10%~95%之间,压力不宜过高。定期检查接地电阻(每年至少1次),阻值不大于10 Ω。
液氧贮槽和液氧管路均应按要求设置压力表、安全阀或爆破片等附件,在发生液氧汽化超压故障时,可通过安全阀或爆破片泄放容器和管道内压力,保障安全。对于水面船舶,液氧和氧气均不可以直接泄放在舱室内,应通过专用泄压通道送至船体外,应全面统筹考虑全船进排气口的位置,避免泄放的大量氧气与其他可燃物接触或重新吸入船体。
为了避免氧气积存, 必须采取有效的通风排气措施。水面船舶对氧气相关舱室应按照防爆舱室处理,配置防爆通风。
水面船舶受冲击可能性较高,对相关设备应采取足够的抗冲击设计,不仅不能造成液氧储罐内的受冲击爆炸,也不能因冲击造成液氧泄漏事故。当设备上的阀门和仪表、管道连接头等处被冻结时,严禁用铁锤敲打或明火加热冻结部位,而应使用干净且无油的热空气、热氮气或温水进行融化解冻。对储存舱室内的运动旋转部件均应设置防护罩,发热部件贴上警示牌,避免人员靠近。
3.2 人员冻伤防护
人员对低温系统进行操作时,应佩戴大小合适的防护手套。作业期间不可将皮肤裸露在外。裤脚应套在鞋外边,并高于鞋顶, 防止液氧意外进入。佩戴防酸型护目镜或面罩, 对头和面部进行防护。
如果出现人员冻伤的情况,应立即使冻伤人员脱离液氧环境并把冻伤的部位浸泡在42 ℃左右的温水中;若冻伤的部位与衣物冻结在一起,则应将衣服一同浸入温水中,避免冻伤部位自融或处于10~25 ℃的“危险温度”范围, 以免耽误了早期复温的时机。
3.3 氧中毒防治
禁止人员在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氧浓度超过40%的环境中工作,对可能发生氧气或液氧泄漏的舱室,要设置氧气浓度监测报警和防爆通风装置。当人员必须进入氧气浓度超标的舱室时,应佩戴空气呼吸器。一旦出现人员氧中毒事故时,应尽快帮其离开氧浓度超标环境,安置到通风良好的安全环境中,并保持呼吸道畅通,请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治疗。
3.4 施工安全措施
为保证液氧操作系统的密闭性,在保证安装检修方便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管路,并确保焊缝质量,提高贮槽的强度和气密性。液氧贮槽焊缝应经过100%射线探伤,且质量评定达到Ⅱ级;外壳、内容器、外壳底板与槽体间角等部位的焊缝要经过100%渗透探伤,质量评定达到Ⅰ级。
液氧贮槽在投入使用前,应对内容器进行清洗、脱脂、强度试验等,保证贮槽强度和气密性。为确保高纯液氧储罐的液位控制在10%~95%之间,应对贮槽的几何容积和有效容积进行实际测量。在强度试验、容积测量试验结束后,应使用干燥氮气对液氧贮槽进行吹扫和置换,要求液氧贮槽内露点不大于-50 ℃,从而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水分冻结、堵塞的情况。液氧贮槽在投入使用后,应检测是否存在泄漏、结霜等情况,然后再进行静态日蒸发率测试,检测贮槽密性。
3.5 低温液体储存容器定期检验
使用的低温液体储存容器结构通常为全封闭的真空夹层容器,储存介质为低温液体,容器内无法直接检验。陆用液氧储存容器,应遵照《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资料审查、外观检验、夹层真空度测试、日蒸发率测量、安全附件检查等作为重要的定期检验内容[7]。对于船用环境,也应按照相关规定定期进行检验,确保液氧系统及设备运行工况良好且稳定,禁止带故障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