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8-12-08张沈生窦超群
张沈生 窦超群
摘 要:总结分析了沈阳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对现阶段沈阳市推进医养结合进程中在内生问题和外部困境两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1.010
“医养结合”是在我国人口加剧老龄化的新时期,对整个养老系统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在传统养老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其基本内涵为以政府为主导,以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为主要合作对象,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进行互补,为老年人尤其是重病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作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沈阳市在大力推进医养结合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对沈阳市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将有利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1 沈阳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截至到2017年中旬,全沈阳市182家养老机构中有111家实现了医养结合对接,约占总体的61%。沈阳市提出,到2020年,二级及以上医院实现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全覆盖,180余家养老机构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程度的就医服务。目前,沈阳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三种形式:
(1)在医疗机构内加入“养老元素”,使一定级别的医院加强康复、保健、老年病等功能的完善。如盛京医院,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等。
(2)在养老院内建立医院、门诊等,或者医院分支和医疗机构进驻养老机构,这也是沈阳目前最主要的医养结合养老方式。例如,2015年4月13日,沈阳红十字会医院先期派出13名医护人员“永久性”进驻沈阳市大东区北大营地区的松蒲博爱护养中心,同时,在这里成立了沈阳老年医院大东区护理院。
(3)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绿色通道,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医生上门探访,到养老院为老人进行医疗救治;二是医院实施“宜老”政策,比如优先挂号、免预约等服务。如沈阳红十字会医院将派出医生每月到沈阳养老服务中心和天柱山养老公寓进行查房和义诊。
2 沈阳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2.1 内生问题
2.1.1 运营成本较高
除医疗护理人员的工资外,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运作需要一定的医疗器械和设备。这些基础的医疗设施需要巨大的运营成本,这对一些机构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由于运营成本高,资金周转不佳,沈阳的许多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没有额外的资金来改善机构环境,导致一些设备处于老旧状态,无法及时更新。
2.1.2 服务功能欠缺
除了满足自身医疗康复的需要之外,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也非常渴望精神和文化需求,但大多数养老机构普遍缺乏精神文化功能。 据研究统计,沈阳大部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仅限于聊天,看电视等活动。 缺乏在精神慰藉层面的活动。
2.1.3 专业照护人员存在缺口
(1)照护人员流动性大。
由于入住老年人照护需求量大,导致照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同时由于传统观念的存在,认为护理工作有“伺候人”的性质,社会地位低,最终导致相关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增大。在调研中发现,沈阳的大部分养老机构甚至医养结合类养老机构中,护理人员主要以农村中年以上妇女为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2)照护人员专业技能欠缺。
目前在沈阳多数机构仍对老年人的护理工作存在偏差,认为工作的重点就是照顾老人的吃穿住行,缺乏对照护人员有关护理知识和技巧的专业性及规范化的培训,导致护理人员仅从事一些日常性的工作,使得“医”与“养”分离。
2.2 外部困境
2.2.1 管理机构不明确
沈阳市的养老机构在行政规划上属于民政部门管理,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管理涉及到民政、卫计等多个部门,存在交叉管理、多头管理的问题。导致一些事项多人多部门管理,造成管理过程混乱、资源浪费和低效率;同时一些问题又无人管理,很多具体事项得不到有效解决,多个部门的工作难以协调统一。
2.2.2 监管评估体系不健全
目前,国内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政策规范和监管评估措施尚未完善,行业标准如设施标准、价格标准、服务标准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缺乏评价和认证体系,导致各地區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立门槛低、行业发展良莠不齐、收费混乱、服务不规范等情况频频发生。
2.2.3 资金来源较少
养老事业是公益性的事业,所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为政府扶持和入住老人缴纳的费用。目前,沈阳市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为人均2336元/月,仅凭借老人自己的力量支付养老机构的费用是远远不够的。很大程度上机构的运营还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作为一种新兴的模式,由于其运行成本较高,仅依靠筹资主体的个人资金来源是远不充足的,如果政府的资金扶持不到位,机构则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导致其服务质量降低,同时接收身体情况较好、经济条件相对富裕的老人,这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涵矛盾。
2.2.4 社会力量参与性低
在医疗资源参与方面,养老机构为了提供更好的医疗护理服务,需与大型的、级别较高的医院进行合作,而此类医院往往是综合性较强的医院,服务的群体面更广,加之养老行业利润较低等原因,医疗机构往往会选择盈利大的其他项目,造成医疗机构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不高,“医”与“养”结合不通顺。养老事业不仅是政府、医院和机构三方参与就能完全解决的,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更需要社会民众的参与,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调研中发现,沈阳多数养老机构中并无周期性的志愿者活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度较低。
3 沈阳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增加服务功能
因为入住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老人多为患病、年龄较大、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他们心理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消极等负面情绪。所以机构应在关注老人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该对其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关注,增加此类服务功能。如聘请专业心理理疗师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排遣;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在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培训,随时检查记录老人的心理状态,并及时进行反馈,在护理工作中,与老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視老人为亲人,增强与老人之间的亲密感。
3.2 完善人才发展路径
(1)提升专业能力。首先对于照护人员应该严格人才准入制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规定从业人员的年龄、学历和执业资质;在平常工作中应当安排周期性的专业知识培训,穿插模拟训练,从根本上提升照护人员的医疗护理能力,完善医养结合体系。
(2)完善现有养老照护人员的薪酬体系。照护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根本上是由于薪酬问题,应在护理人员上岗前根据其相关工作年限、技能水平和从业资质等进行考评并分级,对不同级别的人员实行差别工资制,以此激励护理人员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有一定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薪酬,保证不低于全市人均收入,在此基础上增加五险一金等基础性福利,从根本上解决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
(3)提高养老照护人员社会地位。为了提高照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可以通过公共媒体等平台播放公益广告、海报,通过举办社区巡展、发放宣传手册,使社会大众进一步了解养老事业和养老护理人员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使社会民众改变以往对该职业存在的偏见,从根本上提升照护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3.3 加强统一领导与跨部门协作
首先各部门应对自己管理范围内的事情进行界定,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划清合作边界,避免出现交叉管理的现象。 其次,要成立以卫生部门和民政部门为基础的专门管理机构,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对医养结合型养老事业进行全过程的协调和管控。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还可以提升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
3.4 强化监督管理机制
积极探索并建立健全医养结合监督评估体系,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硬件检查方面,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内的医疗设施、康复器械和药品进行检查;二是制度检查,对机构内的相关制度体系进行检查,特别是应急处理系统,跌落报警系统,安全管理系统,价格管理系统,消毒清洗系统等,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完善;三是对人员技能和从业资质的检查,重点检查老年病较集中的科室,确保从业医生和相关护理照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为老人提供更可靠、专业的诊疗服务。建立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不同机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打分,以此在机构间形成激励,同时让机构的运行更加透明化。
3.5 加强财政支持力度
由于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投入大、运营成本高、周期长等特点,仅靠机构本身的投资回报率,是难以支撑其运行的,政府层面应该适当提高公益性养老补贴标准和扶持力度,将现有补偿政策做进一步的细化,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和覆盖面,保障惠民政策有力落地减轻机构的资金压力。同时,引进并整合社会资本,通过建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专项发展基金或建立基金会,引入社会资本;激励银行业和金融企业增加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等业务的支持力度,营造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养老事业建设的氛围。
3.6 推动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
首先要加强各种媒体平台上的公益性养老业务的宣传,积极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养老机构内,走到老人身边,以多种形式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其次要特别鼓励有条件的低龄老人加入志愿者服务团队,鼓励老人之间实行互助养老,因为他们彼此更了解对方的心理和需求,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机构的运行成本,更能从深处解决老人的心理诉求,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孟颖颖.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难点及解决策略[J].经济纵横,2016,(07):98-102.
[2]陈俊峰,王硕.城市“医养结合”型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以合肥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6,(06):92-97.
[3]成秋娴,冯泽永.美国PACE及其对我国社区医养结合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A),2015,36(09):78-80+88.
[4]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06):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