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8-12-08李宜阳
李宜阳
摘要:马克思提出的幸福理论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人的实质,他表明应根据劳动获取幸福,不仅有利于劳动者的个人幸福,而且有利于社會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劳动 幸福论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7-0233-02
一、马克思劳动幸福论的主要内容
(一)劳动获得幸福
人类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获得幸福,这是不可否认的。首先,幸福是客观的,它不是凭空捏造、无中生有的,也不是无法理解、虚无缥缈的事物,而是人类在实际生活里凭借劳动获取的真实的事物,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事物,是人生一种圆满状态的体现;其次,源自幸福的主体性,幸福是人的内心体验,而要达到这种幸福的感觉就必须通过劳动,因此,幸福是通过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产生的。在劳动里,人类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不仅缔造了庞大的物质财富,还产生了辉煌绚丽的精神文明。
(二)异化劳动引发不幸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引起了人类的幸福缺失,其中这种幸福缺失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他指出,劳动者在这种异化世界中生存,不仅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就连自身的幸福也要听从于他人,异化就是劳动者幸福缺失的关键因素。马克思在阐明这些问题的同时,更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的剥削实质。他表明在表面上劳动是由劳动者作出的,但先决条件应该是劳动者自由地占有生产资料与生产工具,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事实却是资本家掌握支配着生产资料与生产工具,无产阶级劳动者只有追随听命于资本家,作为其生产工具的一部分。劳动者得到的收入也仅够其勉强维持生存罢了,如果劳动者出现任何状况,没有可供剥削的剩余价值的时候,资本家就会把劳动者看成生产废料,毫无感情地丢掉他们。
(三)寻求人们的现实幸福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论是引导人们谋求现实幸福的理论,提倡的是眼前的、今生的幸福生活,而不是探寻来生的幸福。他指出,每个人的幸福都必须放眼脚下,立足实际,才会有真实的、真正的幸福。
(1)个体幸福。现实幸福最初就显现在每个个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努力。每个个体都不仅努力寻求着物质幸福,对精神幸福也有着强烈的渴望,而这两种幸福都必须通过每个个体踏踏实实、实事求是的劳动来换取。也就是说劳动才是个体寻求幸福的正确道路,个体在劳动中保证了物质精神条件,进而实现自我价值。马克思高度赞扬了个人幸福,他指出每个个体都具有寻求幸福的权利,是发展的正常表现,是人类的至善追求,只有个体有了幸福,社会才是进步向前发展的。马克思强调了个体幸福的重要地位,个体获得了幸福,就会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有利于自身良好品格的形成,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2)个体幸福与阶级幸福。马克思在充分肯定个体幸福的同时,也强烈反对把个体幸福看成人生的至上追求,这种情形的实质就是利己主义,而马克思提倡追求的是全体无产阶级者的幸福。全体无产阶级的幸福是每个人实现自身幸福的牢固基础和坚实后盾,如果无产阶级的幸福无法实现,个体的幸福也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持与保护。因为人生存在社会之中,人的活动随时随地处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因此,个体幸福是有先决条件的,必须以社会生活中个体与他人的联系作为保障。
个体要通过阶级获取自身的幸福,阶级是每个个体的实现条件。马克思认为,劳动只是无产阶级劳动者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之一,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阶级基础。他强调全体无产阶级必须团结一致,摆脱资产阶级的束缚,只有这样才会远离被压榨的生活,实现真正的幸福。因此,换言之,阶级幸福不仅是个体获取幸福的条件和保证,也是无产阶级通向解放路途的体现。
(3)阶级幸福与人类幸福。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论并不是只看到无产阶级的幸福,而是在无产阶级的基础上继续向前,迈向全人类幸福的高度上。他指出无产阶级必须让全人类都获得幸福,才可以实现和获得无产阶级的幸福。从这一点看,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论突破了阶级观念,探寻的是整个世界所有人的幸福。无产阶级既要全心全意为自身的幸福而奋斗,更要全心全意地为实现全世界人们的幸福而奋斗,这也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这也和马克思的另一处观点相对应,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首先是全世界所有人的解放,只有达到全世界人们的解放,无产阶级才能真正解放,所以个体获取幸福的前提就一定要实现社会幸福。
马克思一生都在通向真理的道路上前行,不断探索解放全世界人民的真理,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必须让全人类都获得解放,才可以实现和获得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这是马、恩立足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实践的理论成果,体现了蓬勃的生命力。
二、马克思劳动幸福论的当代价值
无论我们有没有发现,还是我们是否认同,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都在不断追寻着幸福。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幸福观不只是和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联系,还和我们的劳动观紧密相连。可以这么说,科学的幸福观需要以科学的劳动观为根本,科学幸福观的首要条件即人们应该持有科学、正确、良好的劳动观,因此要求国家与社会大力倡导群众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和幸福观。这种环境下,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论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内容和当代价值。
(一)弘扬劳动幸福,引领人们的价值追求
大力弘扬劳动幸福论,可以帮助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劳动观与幸福观。人民群众在这种可以表明人的本质的工作实践中,为达到自身的梦想、为“中国梦”的形成筑造了牢固的物质根基和可靠的力量源泉。“中国梦”绝不是口号,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它是我们国家和政府为人民群众打造的美好生活的宏伟规划,通过大力形成有利条件,给老百姓搭建各种能够达成梦想的平台,是立足于社会的实际情况考量,是绝对能够成真的梦想。但是这些所有梦想的达成都必须靠劳动来实现,只有具备良好的劳动前提,构建健康的劳动氛围,筑造达成梦想的劳动平台,才会促使广大劳动者广泛施展劳动才能,在推动中国梦的道路上展现自己的价值。
(二)展现劳动价值,维护人们的劳动尊严
国家、社会、人民应推崇劳动是伟大的、是骄傲的、是美好的、是高尚的科学劳动理念,如果社会能够打造出健康的劳动环境与劳动氛围,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唤起劳动者的劳动能量,唤起劳动者的创造能力,因此,就能够有效地凸显劳动的社会价值,有利于中国梦的尽快实现。
全社会必须大力筑造推崇劳动,能表明劳动价值,保障劳动尊严的整体环境。现如今社会上还存在许多劳动异化的情况,以及唯金钱是从、行享乐之道、挥霍浪费的现象。这些年里,国家一再提出劳动人民有尊严的劳动的观点与措施,最真实地体现了社会群众的想法。社会要想进步,走向长远,群众必须有科学的劳动观、幸福观,社会更应该解放劳动,形成尊崇劳动的良好氛围。劳动幸福论在社会上的实践,为个人通向幸福奠定了基础,为全体社会的向前推进作出了保障。
(三)提高劳动待遇,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实践劳动幸福论,应该有效提升劳动人民的报酬,培养劳动人民的劳动幸福感与自豪感,让崇尚劳动、有尊严的劳动的社会氛围有效形成,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于筑造美好的社会未来有着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生活在社会中的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是筑造“中国梦”的主力军,是最重要的力量,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中国梦”最本质的追求。
(四)完善劳动制度,打造人们的幸福中国
劳动人民是劳动的主体力量,给劳动人民形成一个健康和谐的劳动氛围,保障劳动人民的合理诉求,是首要且必须满足的前提标准。只有形成合理的劳动制度,给劳动人民应得的尊敬与待遇,劳动人民才会充分发挥其本领才能,才会真正地实现国家富强。因此,政府需要积极完善相关劳动制度,监督有关部门落实情况,为保障劳动人民的合理诉求与合法权益作出成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