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依赖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2018-12-08周昊天黄奇袁勤俭

现代情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述评综述信息系统

周昊天 黄奇 袁勤俭

〔摘 要〕为了帮助学界把握资源依赖理论(RDT)在信息系统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以便今后的研究更好地利用RDT解决信息系统领域中尚未涉及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基于RDT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和梳理,并总结了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研究分析发现,目前RDT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 RDT在信息技术对组织影响的应用研究、基于RDT的信息系统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RDT的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3个方面;研究中主要存在“研究主要局限于制造业”、“时间维度的纵向数据研究较少”等问题;文化、亚文化和组织文化差异对组织信息系统采纳的不同影响以及信息技术对政府、教育机构等服务组织的绩效影响等研究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资源依赖理论;组织间关系;信息系统;综述;述评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8.10.025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8)10-0167-06

〔Abstract〕In order to help scholars to gain an insight into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apers based on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nd make better use of the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ystem that have not been solved.This paper conducted a detailed literature review of researches based on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summarized the resul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pointed out and future directions.Through the summary,it found that the researches mainly focused on three research aspects:the application of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influence on organizations,researche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doption that were based on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nd researche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formation sharing based on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in existing researches,such as“researches is mainly confined to manufacturing industry”,“few literatures analyzed data on time dimension”and so on.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diverse culture,sub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n the different adoption of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other service organizations etc.were the fields of concern for the future study.

〔Key words〕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information system;review;summary

1978年杰弗里和杰勒爾德在《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一书中正式提出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简称“RDT”)[1]。RDT阐述了组织与环境的重要关系,其核心思想是:如果组织要维持生存,就需要设法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其发展所必需的资源。

自提出以来,RDT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各个领域。为了帮助学界把握RDT研究与应用现状,Hillman等对RDT的概念发展、实证研究和应用3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2];马迎贤则从理论萌芽、形成和发展、多种组织理论的联合、理论贡献和争议问题等方面回顾了RDT的研究进展[3]。此外,还有部分文献回顾了RDT在特定领域的应用,严勇等评述了应用RDT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4],赵颖等则评述了应用RDT研究海外连锁董事的文献[5];而潘玉巧等综述了应用RDT研究组织依赖关系的文献[6]。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通讯技术,为组织之间共享资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更多的合作机会,弱化了组织对既有合作伙伴或资源的依赖。因此,RDT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涌现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然而,在文献调研中,未见研究RDT在信息系统领域应用的评述文献。为了帮助学界把握RDT在信息系统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本文拟在简要介绍RDT的源起以及研究问题的演化之后,重点分析RDT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领域。

1 RDT的源起及演化

1.1 RDT的源起

RDT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塞尔兹尼克对田纳西流域及其居民生活进行研究,发现田纳西流域当局即使在南方农村引进先进的技术,其能否消化和吸收这些技术从而促进发展还取决于当地的精英人群。虽然这一研究没有明确提出RDT,但是其隐含了RDT的启蒙思想[7]。1967年,在爱默森权力关系理论中关于一方的权力来源于另一方的依赖[8]和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中关于社会成员应该通过相互的社会交换获得双赢或多赢[9]的观点基础上,汤普森等提出了综合性的组织权力依赖模式[10]。1978年,杰弗里等在塞尔兹尼克等的观点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资源依赖理论,并在霍利的人类生态学观点中生态系统的变迁增长和进化的模型[11]基础上提出了组织之间存在竞争性依赖和共生性依赖两种依赖关系。此外,杰弗里等还在在霍利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组织最重要的是生存”、“组织通常不具备这些需要的以维持生存的资源”、“组织为获得资源必须与它所依赖获得资源的环境中的其它组织进行交流互动”、“组织的生存建立在一个控制它与其它组织关系的能力基础之上”4个RDT的基本假设,还指出资源的重要程度、资源的使用程度、资源的可替代性这3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组织对其它组织的依赖程度;也指出企业合并、合资企业、董事会、政治行动、经营管理权的继承是5个可以处理组织间相互依赖性的策略[12]。

1.2 RDT的演化

任何一個组织都具有社会性,其持续生存需要从外部环境不断获得资源,并且它也应不断地做出调整,以适应其所依赖的环境变化。由于RDT是有关组织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所以它为组织和环境之间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正是RDT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自其正式提出之后,不断有学者试图完善RDT的相关理论,伯特进一步提出了“结构自主性”模式[12]。

从萌芽时期发展至今近70年的历史,RDT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小到买卖双方的组织关系,大到多个组织之间的网络关系。总体来说,按照时间顺序来看,RDT的应用领域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RDT主要应用于商务活动的研究。该阶段主要应用RDT研究了资源配置[13]、出口国的资源依赖问题[14]、准时生产[15]、企业联盟[16]、组织信息系统外包、董事会与公司关系以及企业应对环境不确定性[17]等问题。Hillman等将RDT和代理理论结合运用于研究董事会和公司的关系,指出公司对董事会监督和其所提供资源的依赖会影响公司的绩效[18];Cheonc等则将RDT与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分析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外包决策[19]。

第二阶段:RDT开始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1996年,Armstrongdoherty将RDT应用于34个加拿大大学体育部门的体育测试研究,分析它们是否会被提供资金来源的机构所控制[20];Ntshoe还利用RDT对私有化和准市场化下的南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发现创业文化对南非高等教育十分重要[21]。

第三阶段:RDT开始应用于医疗领域的研究。自Zinn等最早将RDT应用于分析养老院参与管理式医疗的问题[22]以来,除了将RDT应用于研究全面质量革命对卫生保健组织的影响[23]之外,还被用于研究与医院提供预防和健康促进服务相关因素[24]等问题。

2 RDT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进展

2.1 RDT在信息技术对组织影响的应用研究

如果组织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毫无疑问可以提升组织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组织利用信息技术能力就是其主要核心竞争力之一,这不仅事关其自身发展的成败,也会直接影响到组织与其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因此,一些学者采用RDT研究了信息技术对组织的影响。

2.1.1 RDT在信息技术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应用研究

Straub等收集了美国等7个国家金融业、零售业和制造业的27个跨国公司中54个业务单位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组织如何通过控制信息技术资源来提高组织绩效,研究发现:为了保持竞争力、规避信息技术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并提升绩效,组织在外包信息技术资源时必须保留核心信息技术资源[25]。

Yayla等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了上市公司高管的信息技术知识、经验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发现董事会组成成员所拥有的IT知识和IT经验都是公司发展的重要资源,可以降低董事会与高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增强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同时帮助公司更灵活地应对公司所在行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以使公司在动态的环境中获得卓越的绩效[26]。

与前述研究不同,Carr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收集了231个跨行业组织(169个制造组织和62个服务组织)的相关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ERP系统可以为组织间合作提供更多最新的、最准确的信息,从而提升供应链绩效[27]。

由上述可知,RDT在信息技术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应用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1)绩效测度的主客观数据都各有优势,但是前述研究绩效的测度都要么仅仅采用了客观数据或基于问卷调查的主观数据,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将主客观数据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实现相互验证,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2)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不应该只是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而是组织所有员工的IT知识和IT经验都应该会影响组织的绩效。然而,前文只是研究了董事会组成成员,未来的研究可以应用RDT探究普通员工的IT知识和IT经验会对组织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3)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中,未来可以拓展至研究信息技术对政府、教育机构等服务组织的绩效的影响。4)目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截面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收集动态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会随时间发生怎样的变化。

2.1.2 RDT在信息技术对组织间关系影响的应用研究

Rai等利用多元回归分析了美国4个行业(汽车设备、化学品、电子设备和工业设备行业)318名采购人员的调查数据,发现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信息技术资源重新配置能力等信息技术资源都会影响组织间合作关系的模式[28]。

组织间合作关系的模式会影响合作关系的长短,然而不同的学者对信息技术资源究竟是否有助于组织间维持长期合作关系持有不同的观点。

有一部分学者研究发现信息技术资源不利于组织间发展长期的合作关系。Reekers等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德國和英国的汽车工业个案,发现虽然电子数据交换是汽车行业组织间得以协调的重要资源,但是它会打破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既有的权力平衡,从而引发冲突,导致二者之间原有长期合作关系产生破裂[29]。于永军等认为,组织的信息技术资源会减弱组织间的相互依赖性,可以使组织更加灵活地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但是信息技术资源的不平等会导致组织间的权力失衡,从而使处于弱势地位的组织退出原有的组织合作,破坏组织的长期合作[30]。

有学者研究则发现信息技术资源有利于组织间发展长期的合作关系。Willette通过电子邮件对美国制造业的18 639名员工进行了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采购商拥有议价能力的情况下,小的供应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可以获得成本领先,从而有助于它们提高产品差异化和增强竞争力,并使其与采购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31]。

此外,一些学者还研究了组织的信息技术人员配置策略、组织的信息技术治理以及信息技术外包商和客户之间关系等问题。Shipps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了组织中信息技术人员配置策略,发现信息技术人力资源是一个组织必不可少的资源;组织内部的核心知识、技术技能、信息技术人员的创造力、经济效率等因素会使组织制定不同的信息技术人员配置策略,从而影响到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32]。Xiao等采访了38名经营、采购和IT部门的经理,通过案例研究法分析了组织间的一种特殊的信息技术治理——单边治理,发现组织间的信息技术资源治理不仅会受到组织间其它方面治理的影响,还会受到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规范(团结、灵活性等)以及组织间的信任的影响[33]。Fang等则通过电子邮件和面对面访谈对Alpha和Beta两个供应商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长达5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外包供应商提供的信息技术资源十分容易受到客户需求的冲击,信息技术外包供应商应采用桥接或缓冲两种策略来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34]。

由上述可知,RDT在信息技术对组织间关系影响的应用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信息技术资源是否能够促进组织间的长期合作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尚待未来获取新的数据做进一步的研究,或者对已有的成果进行元分析以发现信息技术资源对组织间的长期合作关系究竟会产生怎样影响。

2.2 基于RDT的信息系统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

由于信息系统可以提升组织的管理、服务水平,所以越来越多的组织都逐渐将信息系统引入到其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各种管理活动之中。

有的学者采用RDT研究了企业外包信息系统决策的影响因素。Jayatilaka等过对11家公司35名来自电脑服务公司、石油天然气等行业的受访者的调查,建立了综合模型,并选取了对Xcetra银行经理的访谈检验了综合模型中的因素,发现外包应用程序服务提供商的企业特征、安全性及所提供的应用程序的功能质量等会影响组织对外包应用程序服务提供商的选择[35]。Schwarz等则通过电子邮件对84家公司的首席信息官或高级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成本、风险和供应商能力会影响企业选择外包应用服务程序提供商[36]。此外,Teng等通过向1 000名高层管理人员发放问卷,并挑选了30家非受访者的公司销售额与回收的193名受访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信息质量和信息系统支持质量的预期资源绩效和实际资源绩效之间的差距也会影响组织外包信息系统的决策[37]。

Najaftorkaman等分析了89篇有关医疗组织采纳电子病历的研究文献,发现了影响医疗组织采纳电子病历系统的78个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医疗组织自身的资金状况和人力资源会影响到其是否采纳电子病历系统,贫穷地区的小型医疗组织由于其所处的环境以及组织本身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因此采纳电子病历系统的可能性较小[38]。

Gupta等则通过构建理论框架从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方面讨论了企业云采纳的影响因素,指出环境中权力的分布、关键资源的可用性和稀缺性以及组织之间的联系都会影响企业对云计算的采纳[39]。

由前述可知,基于RDT的信息系统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绝大多数研究还停留于资源的稀缺性对信息系统采纳的影响,未来可以研究文化、亚文化和组织文化等对组织采纳信息系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因为激进或保守的文化、亚文化和组织文化理应会影响组织是否采纳信息系统。

2.3 基于RDT的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

由于组织间共享信息有助于组织快速、灵活地根据对方的信息调整自身的战略以及运营管理,同时可以提高组织合作的效益。由于组织的信息技术能力、组织间的互相信任等因素都会影响组织间的信息共享,因此有关影响组织信息共享的因素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Kim等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了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面对面会议的方式获得的汽车制造、造船和电子制造3个行业中132对制造商和供应商的相关数据,发现供应商的独特性、制造商的议价能力都会影响组织间的联合依赖,从而增强交易信息共享[40]。Klein等进一步抽样调查了366名采购商和供应商的客户经理,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发现采购商对供应商的资源依赖性、采购商信息技术定制以及双方的互相信任都会促进买方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41]。Xiao等则指出供应商的信息技术能力也会影响买卖双方的信息共享[33]。

一些学者关注了文化资源的信息共享问题。张绍丽等指出教育大数据信息平台可以促进个人及组织对教育大数据的信息共享[42]。王淼等提出社会力量和政府的指导体系都会影响公共文化机构之间的共享共建、资源互补[43]。

Fu等分析了410个非政府组织网站,发现在数字媒体环境中社交媒体组织资源的数量、知名度以及粉丝数都会影响网站的超链接效果[44]。由前述可知,基于RDT的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虽然Willette提出目前存在交换联盟和集成联盟两种形式的信息共享[31],然而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集成联盟,对交换联盟的研究较少。未来可以探究组织间权力的失衡会如何影响交换联盟,以及如何迅速匹配组织间可交换的资源以形成交换联盟。

此外,还有学者以RDT为基础研究了组织的信息技术治理等问题。Madhu等通过对19个国家不同行业的54个设有子公司的母公司进行调查,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了跨国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信息系统的管理,发现子公司对母公司的资源依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使母公司制定统一的信息系统标准[45]。Chatterjee等对收入超过5 000万美元且是组织间信息系统活跃用户的美国制造公司进行了在线调查,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发现组织资源不足所造成的外部依赖,会导致组织间业务的集成;与资源相关的技术不确定性以及资源的可替代性,会对组织间信息系统治理产生负面影响,而资源的临界性则会对组织间信息系统的治理产生积极影响[46]。Hung-Tai等也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台湾393家金融公司和280家信息服务公司的相关数据,发现企业间通过资源共享获得的共同发展能力对促进电子服务创新实践中的知识、技术集成机制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47]。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关于资源依赖理论在MIS领域中的应用涌现出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RDT在信息技术对组织影响的应用研究、基于RDT的信息系统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RDT的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3个方面。

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以下缺陷:①研究的样本大都局限于制造业,对服务业的研究较少,而目前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②关于信息技术是否有利于组织间的长期合作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组织的信息技术资源有助于维持组织间的长期合作关系,而一些学者却认为信息技术资源阻碍了组织间的长期合作关系的发展。③目前大多数研究只是进行横向截面研究,尚未发现有学者探究随着时间的变化,信息技术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④缺少比较不同的文化对组织采纳信息系统产生的影响有何不同的研究。

值得指出的是,该领域现阶段存在的不足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方向,今后RDT在MIS领域应用的相关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服务业将在国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且其需要依赖信息技术以提高效率,未来可以探究信息技术对政府、教育机构等服务组织的影响,

2)对现有研究中关于信息技术是否有利于组织间的长期合作这一尚未达成一致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探究分歧存在的原因,并将其归纳为更具普遍性的结论。

3)在分析信息技术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时,可以跟进组织的衍化过程,以探究信息技术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是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4)在进行基于RDT的信息系统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时,可以探究亚文化和组织文化等文化的差异会对组织采纳信息系统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

5)现有研究将RDT与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等多种理论相结合对信息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与其他理论的结合使得RDT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并被应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未来可进一步将RDT与其他理论结合,从而不断拓展其应用范围,如与资源整合理论的结合可以被应用于组织间合作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Pfeffer J,Salancik G.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8:123-133.

[2]Hillman A J,Withers M C,Collins B J.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A Re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35(6):1404-1427.

[3]马迎贤.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和贡献评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5,(1):116-119.

[4]严勇,庄建.国外核心竞争力理论综述[J].社会科学,2000,(4):77-78.

[5]赵颖,刘鑫然.海外连锁董事研究评述与展望[C].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2014:612-618.

[6]潘玉巧,朱东恺.现代企业组织内部关系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1):35-38.

[7]Selznick P.The TVA and the Grass Roots[J].Journal of Deaf Studies & Deaf Education,1949,19(2):282-282.

[8]Emerson R M.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2,27(1):31-41.

[9]Blau P M.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M].J.Wiley,1964:151-160.

[10]Thompson J D,Zald M N,Scott W R.Organizations in Action:Social Science Bases of Administrative Theory[M].Transaction Publishers,1967:505-509.

[11]Hawley A H.Human Ecology:A Theory of Community Structure[J].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1950:386.

[12]Allen M P.Corporate Profits and Cooptation:Networks of Market Constraints and Directorate Ties in the American Economy[J].Social Forces,1983,64(2):526.

[13]Austin C D.Case Management:Let us Count the Ways[J].Administration,1981:24.

[14]Harris S.Dimensions of Resource Dependence in Exporting Countries[M].Risk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source Development.Palgrave Macmillan UK,1984:113-114.

[15]Handfield R B.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of Just-in-Time Purchasing[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993,11(3):289-311.

[16]Ahern R.The Role of Strategic Allian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J].Environment & Planning A,1993,25(9):1229-1246.

[17]Boyd B.Corporate Linkages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A Test of the Resource Dependence Model[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6):419-430.

[18]Hillman A J,Dalziel T.Boards of Directors and Firm Performance:Integrating Agency and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8(3):383-396.

[19]Cheon M J,Grover V,Teng J T C.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Outsourcing of Information System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1995,10(4):209-219.

[20]Armstrongdoherty A J.Resource Dependence-based Perceived Control:An Examination of Canadian Interuniversity Athletics[J].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1996,10(1):49-64.

[21]Ntshoe I M.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y and Practice in South Africa:Impacts of Global Privatisation,Quasi-marketisation and New Managerial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04,24(2):137-154.

[22]Zinn J S,Mor V,Castle N,et al.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ursing Home Participation in Managed Care[J].Health Services Research,1999,33(6):1753.

[23]Paola Adinolfi.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Public Health Care:A Study of Italian and Irish Hospitals[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2003,14(2):141-150.

[24]Proenca E J,Rosko M D,Zinn J S.Correlates of Hospital Provision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Services[J].Medical Care Research & Review Mcrr,2003,60(1):58-78.

[25]Straub D,Weill P,Schwaig K S.Strategic Dependence on the IT Resource and Outsourcing:A Test of the Strategic Control Model[J].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2008,10(2):195-210.

[26]Yayla A A,Hu Q.The Effect of Board of Directors IT Awareness on CIO Compens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Decision Sciences,2014,45(3):401-436.

[27]Carr A S.Relationships Am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2016,28:171-190.

[28]Rai A,Tang X.Leveraging IT Capabilities and Competitive Process Capabiliti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Portfolio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0,21(3):516-542.

[29]Reekers N,Smithson S.The Role of EDI in 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in the European Automotive Industry[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1996,5(2):120-130.

[30]于永軍,柯士涛.信息技术对组织间协调机制的影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4):71-75.

[31]Willette W W.Capturing the Longitudinal Dynamics of Customer-supplier Relationships: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oles of IT,Transaction Economics and Social Exchange[J].Dissertations & Theses-Gradworks,2006:1-139.

[32]Shipps B P.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ffing Strategies:On the Road to“Agility”[J].Dissertations & Theses-Gradworks,2007:1-238.

[33]Xiao J,Xie K,Hu Q.Inter-firm IT Governance in Power-imbalanced Buyer-supplier Dyads:Exploring How it Works and Why it Last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3,22(5):512-528.

[34]Su F,Mao J Y,Jarvenpaa S L.How Do IT Outsourcing Vendors Respond to Shocks in Client Demand?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4,29(3):253-267.

[35]Jayatilaka B,Schwarz A,Hirschheim R.Determinants of ASP Choice: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C].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IEEE,2003:2790-2800.

[36]Schwarz A,Jayatilaka B,Hirschheim R,et al.A Conjoint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IT Application Services Outsourcing[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9,10(10):748-781.

[37]Teng J T C,Cheon M J,Grover V.Decisions to Out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s Functions:Testing a Strategy-theoretic Discrepancy Model[J].Decision Sciences,2010,26(1):75-103.

[38]Najaftorkaman M,Ghapanchi A H,Talaei-Khoei A,et al.A Taxonomy of Antecedents to User Adoption of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s:A Synthesis of Thirty Years of Research[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5,66(3):576-598.

[39]Gupta S,Saini A K.Cloud Adoption:Linking Business Needs with System Measures[J].Global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2017,9(2):42-49.

[40]Kim K K,Ryoo S Y,Lee H.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haring:Accommodating Manufacturer and Supplier Perspectives[J].Information Development,2015,25(4):507-513.

[41]Klein R,Rai A.Interfirm Strategic Information Flows in Logistics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J].MIS Quarterly,2009,33(4):735-762.

[42]张绍丽,郑晓齐,张辉.基于资源共享的教育大数据信息平台构建及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17,37(12):90-95.

[43]王淼,孙红蕾,郑建明.公共数字文化:概念解析与研究进展[J].现代情报,2017,37(7):172-177.

[44]Fu J S,Shumate M.News Media,Social Media,and Hyperlink Networks:An Examination of Integrated Media Effects[J].2017(2):1-17.

[45]Rao M T,Brown C V,Perkins W C.Host Country Resource Availability and Information System Control Mechanisms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An Empirical Test of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7,23(4):11-28.

[46]Chatterjee D,Ravichandran T.Governanc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3,24(2):261-278.

[47]Tsou H T,Chen J S.The Influence of Interfirm Codevelopment Competency on E-service Innovation[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2,49(3-4):177-189.

(責任编辑:郭沫含)

猜你喜欢

述评综述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