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纽约时报》涉藏报道新闻框架的演变(1979—2014)

2018-12-08古俊伟

西部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纽约时报

古俊伟

摘要:本文以1979-2014年《纽约时报》涉藏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对消息源进行了全面考查。研究发现《纽约时报》涉藏报道实现了消息源的多样化,在表面上实现了对立消息源的平衡引用,但对消息源倾向性的分析揭示该报更多地引用了支持达赖集团的消息源。该报还利用人物指称等方式,降低中国政府和中国媒体消息源的可信度,提升达赖集团消息源的可信度。因此,可以说《纽约时报》涉藏报道对于平衡报道原则的遵守仅仅是仪式性的。

关键词:《纽约时报》;涉藏报道;新闻框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9-0019-04

一、绪论

《纽约时报》是美国最关注所谓“西藏问题”的主流报纸。该报对“西藏问题”的报道和建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0-1959年,1959-1979年,1979年之后。1950-1959年,《纽约时报》对中国政府和平解放西藏并平定西藏叛乱进行了密集报道。1959年,达赖及其追随者在叛乱失败后流亡印度,西藏对于美国的战略地位喪失,美国媒体对“西藏问题”的关注点转向了印度;从1960年代末开始,中美关系出现好转,美国政府对“西藏问题”采取了低调处理的方式,达赖和“流亡藏人”成为“冷战弃儿”。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中央政府调整西藏政策、达赖首次访美等事件使《纽约时报》再次关注西藏,开始对所谓的“西藏问题”进行新一轮的报道和建构。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197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纽约时报》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大都市新闻中涉藏报道所使用的新闻框架。本文中的涉藏报道是指《纽约时报》涉及所谓“西藏问题”的报道。论文通过LexisNexis Academic数据库和《纽约时报》网站的历史报纸库获取含有“Tibet”的报道,通过筛选,获得834篇涉藏报道作为研究对象。

二、《纽约时报》涉藏报道新闻框架的确定

根据对涉藏报道的研读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假设《纽约时报》使用了六个新闻框架:发展框架、人权框架、殖民框架、冲突框架、独立框架、归因框架。每种框架由五至六个指标组成。本文通过因子分析,确定每种框架构成指标的聚合度;通过可靠性分析,确定每种框架的可靠性。

(一)发展框架

发展框架由六个指标构成,代表了中国政府治理西藏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反思西藏政策、放松对宗教的限制、主动和达赖集团展开谈判、发展西藏经济提高藏人的生活水平、对藏族传统和文化进行保护、调整西藏自治区干部的构成。因子分析表明,发展框架的六个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提取的两个公因子对总方差的解释达到62.264%。可靠性分析表明发展框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728。

(二)人权框架

人权框架由六个指标构成:西藏的人权记录、中国政府影响西藏的人权、国际社会关注西藏人权、西方非政府组织关注西藏的人权、境内藏族人谈论人权、境外藏人关注西藏的人权状况。因子分析表明,指标5“境内藏族人谈论人权”和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弱;删除指标5之后,剩余五个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提取两个公因子后,两个公因子对总方差的解释达到60.98%。可靠性分析表明,五个指标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32。

(三)殖民框架

殖民框架由五个指标构成:中国军事“占领”西藏、对西藏社会的控制、对西藏政治的控制、对西藏经济的控制、对西藏传统文化的控制。因子分析表明,殖民框架的五个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提取两个公因子后,两个公因子对总方差的解释达到59.1%。可靠性分析表明,殖民框架组成指标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533。

(四)冲突框架

冲突框架由五个指标构成:藏人和汉人之间的仇视、达赖集团和中国政府之间的矛盾、境外藏人和中国政府之间的冲突、境内藏人和中国政府的冲突、西方国家和中国的冲突。因子分析表明,冲突框架的五个指标之间相关性不强;提取两个公因子后,这两个公因子对总方差的解释仅46.88%。可靠性分析表明,冲突框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仅为0.159。因此,本文决定去除这一框架。

(五)独立框架

独立框架由六个指标构成:西藏曾经是“独立”的国家、中国反对西藏“独立”、达赖对于西藏“独立”的态度、境外势力支持西藏“独立”、国内藏人的“独立”要求、境外藏人的“独立”要求。因子分析表明,独立框架的六个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提取的三个公因子对总方差的解释达到68.109%。可靠性分析表明,独立框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549。

(六)归因框架

归因框架由五个指标构成:中国应对“西藏问题”的产生负责、中国政府应该负责解决“西藏问题”、达赖对于解决“西藏问题”不可或缺、国际社会应促进“西藏问题”的解决、西方殖民国家应对“西藏问题”产生负责。因子分析表明,指标5“西方殖民国家应对‘西藏问题产生负责”和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弱;删除该指标后,剩余四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提取的两个公因子对总方差的解释达到77.544%。可靠性分析表明,归因框架四个指标的内部一致性系数0.726。

综上所述,经过因子分析和可靠性分析,本文保留了发展框架、人权框架、殖民框架、独立框架、归因框架,删除了冲突框架。

三、《纽约时报》新闻框架清晰度的比较

框架清晰度是指新闻框架在新闻报道当中被使用的程度;在实际操作中,本文将每个框架的各指标使用次数相加,然后除以该框架的指标个数,得到每个框架的清晰度。框架清晰度的值在0和1之间波动,当一篇新闻报道涉及一种框架的所有指标,该框架的清晰度就为1。《纽约时报》涉藏报道使用的五种新闻框架的清晰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归因框架0.30,殖民框架0.15,人权框架0.09,独立框架0.07,发展框架0.02。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各框架在清晰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四、《纽约时报》新闻框架的历时性变迁

确立了五个新闻框架之后,本文进而讨论这五个新闻框架的历时性演变。一元方差分析表明,五种框架在1979-2014年均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

(一)发展框架的历时性变迁

发展框架的使用集中在1979-1984年。1985年后,《纽约时报》基本放弃了发展框架,该框架仅偶尔出现在《纽约时报》记者的赴藏专题报道之中。

1979年中国开始对外开放,中央反思并着手调整西藏政策。1980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和副总理万里赴西藏考察,制定了建设西藏的计划。在中国政府开放西藏的背景下,1979年《纽约时报》记者进入西藏进行采访,其中包括《纽约时报》主编西默·托平(Seymour Topping)、其夫人奥黛丽·托平(Audrey Topping)和《纽约时报》记者包德甫(Fox Butter?ld)。这三人在西藏的采访比较积极和客观,较为真实地呈现了西藏发生的积极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1983年,《纽约时报》记者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 S.Wren)在西藏采访,连续刊登了关于西藏旅游和社會变化的新闻,这些报道较为客观,甚至可以说相当正面。

然而,中央的努力并没有换来达赖方面的积极回应,达赖对藏区的情况和国际局势做出了误判。1979年首次访美之后,达赖开始频繁地到西方国家进行窜访,为其“西藏事业”进行宣传。中央和达赖集团的矛盾处于不断的积累之中。1982年,达赖的谈判代表提出“大西藏”的版图,并要求在西藏实施政治和经济“自治”,以此作为达赖回归的先决条件;1983年,达赖提出在西藏举行“全民公决”来决定西藏的政治归属。1984年,达赖声称放弃了永久返回西藏的可能性。1987年9月达赖窜访美国,呼吁美国国会关注“西藏问题”,提出了所谓“五点和平建议”。达赖的“五点和平建议”成为拉萨骚乱的导火索,也是中央和达赖集团关系的转折点。1988年6月,达赖在斯特拉斯堡提出解决所谓“西藏问题”的“七点新建议”,至此,达赖的“中间道路”已经基本形成。1989年3月,拉萨再次发生暴乱,中国政府在拉萨实行戒严,《纽约时报》至此基本上停止使用发展框架。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纽约时报》用殖民框架代替发展框架,来解读中国政府对西藏的管理和建设。

(二)人权框架的历时性变迁

从整体上看,人权框架已经走完了一个从兴起到发展、再到衰落的过程。1979-2014年,《纽约时报》的人权框架总共出现了六次高峰。1983-1985年,中央与达赖的谈判陷入僵局后,达赖等境外藏人开始对西藏的人权发难。1987-1989年,拉萨骚乱引发了美国国会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对西藏人权的关注。1992-1994年,美国政府关注西藏的人权,克林顿政府试图将中国的人权状况和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挂钩。1996-1999年,美国艺术界关注西藏的人权,拍摄了《小活佛》 《西藏七年》等影视作品,组织了“自由西藏”音乐会等活动。2002-2004年,中美加强了在反恐领域的合作,以领导人互访为中心,中美在西藏人权上的交流增加。2005年后,随着中国的继续崛起和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纽约时报》的人权框架进入了衰退期;即便是发生“3·14”事件的2008年,其人权框架也未出现大幅波动。可以预期,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纽约时报》涉藏报道中的人权框架将越来越难以为继。

(三)殖民框架的历时性变迁

《纽约时报》认为中国“占领”并控制了西藏,因而用殖民框架来解读中国政府在西藏的各种活动。从整体上看,殖民框架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入了稳定期,《纽约时报》在涉藏报道中对殖民框架的使用并不受特定事件的影响。

1979-1987年是殖民框架和发展框架的共存时期,殖民框架的波动较大。1987年拉萨爆发骚乱,《纽约时报》不仅报道了骚乱本身,还回顾了西藏近几十年的历史,这一年是殖民框架清晰度最高的年份。1988-2014年,《纽约时报》涉藏报道中的殖民框架保持了稳定,没有受到特定事件的影响;一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这一时期殖民框架并没有出现显著性变化。殖民框架反映了《纽约时报》对“西藏问题”的基本解读。

(四)独立框架的历时性变迁

该框架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变化:1979-1986年,1987-2000年,2001-2003年,2007-2014年。独立框架的实质是达赖以“中间道路”来实现其“独立”的目的,而中国始终反对西藏“独立”。

1979-1986年,中国中央政府主动与达赖集团接触,但达赖一方面派出考察团赴藏区了解情况,一方面频繁在境外进行窜访,并没有放弃所谓的“西藏独立”的想法。1987-2000年是国际“西藏问题”话语形成的关键期,达赖提出了“中间道路”,美国对达赖的“中间道路”给予了支持,中国明确地反对达赖的“西藏独立”企图。2001-2003年,美国和达赖方面再次调整了西藏政策。2001年,“9·11”事件促使美国调整外交战略,中美在反恐方面开展合作对于流亡藏人的所谓“事业”打击很大。同年,流亡藏人选举了所谓的“总理”桑东仁波切,达赖宣称只保留宗教领袖的地位。2007-2014年,围绕“3·14”事件,独立框架出现了一个小高潮。2007年,小布什总统接见了达赖喇嘛,美国国会授予达赖金奖。2008年,拉萨发生的“3·14”事件引发了相关各方对于“西藏问题”的关注。2009年,《纽约时报》关注了藏族人对“3·14”事件一周年的反应以及中国政府维护西藏稳定的努力。

(五)归因框架的历时性变迁

归因框架贯穿了《纽约时报》1979-2014年的涉藏报道。《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一般不会直接对事件进行归因,而是通过对事实的陈述、对消息源的使用、对相关人物及行为的褒贬、对事件背景的介绍等来进行归因。《纽约时报》认为“西藏问题”是由中国政府造成的,该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中国政府和达赖,而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负有道义上的责任。《纽约时报》的涉藏报道对归因框架的使用并不受特定事件的影响,只要有适当的情境出现,该报就会使用归因框架。

1979-2014年,归因框架虽然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但在五个框架中是最为稳定的。本文把1979-2014年分为两个阶段:1979-2008年,归因框架无显著性的变化,均值0.33;2009-2014年,该框架无显著性变化,均值0.25,清晰度出现了下降。

五、讨论

《纽约时报》在涉藏报道中使用了五个新闻框架。发展框架集中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反映了当时《纽约时报》对于中国开放西藏的乐观心态。归因框架贯穿该报历时36年的涉藏报道,集中反映了《纽约时报》在所谓“西藏问题”上的根本立场。人权框架已经走完了一个从兴起到发展,再到衰落的过程。独立框架的实质是,《纽约时报》支持达赖的“中间道路”,但不公开支持西藏的“独立”,这与美国政府的立场保持一致。殖民框架从20世纪80年代末之后替代了发展框架,构成了《纽约时报》涉藏报道的一个重要框架。

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孟慧丽所说的西方涉藏报道中“问题化”框架的存在[1],但同时发现《纽约时报》曾使用过发展框架。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了Shou Xiangyi在比较2008-2011年《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涉藏报道时所确定的人权框架、殖民框架、独立框架、归因框架[2],但排除了人情味框架和冲突框架。

1979-2014年期间,《纽约时報》根据其基本立场确定了涉藏报道的新闻框架,而没有顾及中国藏区的进步与发展,从发展框架到殖民框架的转变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政府调整西藏政策时,西藏经济落后,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很低,藏族文化也远未从“文革”造成的破坏中恢复,但《纽约时报》采用了发展框架,从积极的视角看待藏区正在发生的变化。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西藏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获得巨大发展,《纽约时报》却放弃了发展框架,采用了殖民框架解读中国西藏发生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孟慧丽.话语权博弈:中国事件的外媒报道与中国媒体应对[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Shou Xiangyi.Framing Tibet: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Newspapers,2008-2011[D].A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Iowa State University,2012.

猜你喜欢

纽约时报
美国《纽约时报》:中资在埃及不退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