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化新闻教育改革

2018-12-08杨祖恩

西部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舆论习近平人才

杨祖恩

摘要:新时代高校新闻教育的主要职责是以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培育符合新闻媒体需求的高素质新闻人才。本文从六个方面阐释了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认为应以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化新闻教育改革,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铸就人才的灵魂,突出复合与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强化能力锻炼,从而培养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型新闻传媒人才。

关键词: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新闻教育;坚守;改革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9-0015-04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是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思想。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1]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闻院系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素质。”[1]人民对美好教育的期望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新闻媒体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革命,这场革命也给新闻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新闻教育担负着新闻传媒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新闻传媒产业发展、传播与创新中国文化的历史重任,要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期望、满足新闻媒体对人才的需求,高质量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在浙江工作时期,就明确提出了好记者的标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工作座谈会等活动以及党的十九大上发表了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得以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一)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高度重视并强化新闻舆论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对其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1]这“五个事关”明确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人是环境的产物,新闻舆论工作影响人民对社会的认知、判断和评价,从而影响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行为的选择。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可以帮助人民了解并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激发人民对党的热爱之情、培育人民对党的忠诚之心,可以调动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努力奋斗。因此,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加强领导,支持发展,建好队伍,用好新闻舆论工作这个工具。

(二)四十八字方针是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结中外、沟通世界。”[1]这四十八字方针明确要求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应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1]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擎旗手、司号员,是社会道德发展的引领者,是中国形象的塑造者。

(三)党性原则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期就对媒体提出了“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的要求,在“2·19”讲话中更是明确提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1]为此,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完全彻底地坚持党性原则,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做到爱党、护党、为党,服务于党的事业发展。要认真坚持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守住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传播正能量,推进改革发展,凝聚人心,维护稳定。要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力量。

(四)正面宣传为主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方针

正面宣传为主是党对新闻舆论工作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明确指出,“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1]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发展的攻坚克难期,需要的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需要媒体鼓气而不是泄气。新闻舆论工作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反对错误,要当战士、不当绅士,要帮助人民学习、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激发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五)创新是发展新闻舆论工作的主要方法

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工作方法,把方法比喻为到达彼岸的船或者桥,方法得当就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会事倍功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他认为,当今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能否敢于并善于创新、使其日新月异,是它能否拥有强大生命活力的关键。在媒体融合发展、新媒体有风起云涌发展之势的时代,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既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又要创新工作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等,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方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做到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地而异。要推动融合发展,占领制高点,充分认识、接纳、运用新媒体,真正实现互联网+,而不是简单的+互联网。要把握好新闻的时、度、效,拿捏好新闻的采、编、评、播的方向、时间、强度等。要增强讲故事的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提高我国新闻工作的影响力。

(六)人才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代表时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3]优秀的新闻人才,一是要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度的责任心,二是要拥有专业的新闻精神和新闻技能。因此,高校在新闻人才的培养中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师生头脑,铸就新闻人才的“定盘星”,培养他们的党性原则,使他们牢记社会责任。要培养学生的新闻意识与新闻作风,树立新闻专业精神。要帮助新闻专业学生掌握十八般武艺,提高业务能力,锻炼他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1]。要让他们懂互联网思维,掌握新媒体知识,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大发展趋势,抢占新媒体阵地,占领新闻舆论工作的制高点。要教育引导新闻专业学生勇于深入调查研究,善于创新,善于把握时、度、效,为从事新闻舆论工作奠定基础。

二、深化新闻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新闻教育的指导思想。高校新闻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顺应时代潮流,做到坚守与创新并存,既遵循新闻工作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又不断探索新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提高新闻传媒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发展的新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铸就人才的灵魂

在媒体变革风暴引起的新闻改革浪潮中,新闻舆论界人士、新闻教育工作者对新闻教育的内容、方法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那就是新闻精神的培养必须坚守。因为只要魂在神就在,灵也会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当今中国新闻人的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去,使新闻学真正成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使学新闻的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1]新时代的新闻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铸就新闻人才的“定盘星”是首要任务。

在培养目标上,要培养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具有扎实的新闻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新闻创造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人才。首先,要引导学生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高校新闻教育要让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明确,党的媒体姓党。要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宗旨,坚信在社会主义中国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激发新闻专业大学生爱党、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其爱党、护党、为党,爱人民、为人民的自觉,服从党的领导、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其次,要培养学生求真的品质。要让学生明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的道理,并坚持新闻工作这一基本原则。要让学生明确进行实地采访是新闻真实的根本保证的道理,并培养他们不管是夏日炎炎还是数九寒冬,不管是头顶烈日还是披星戴月,只要有新闻事件发生就要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源的好习惯。范长江、邹韬奋、魏巍等优秀新闻工作者,无一不是坚持真实这个新闻原则的典型代表,也无一不是冒着纷飞的炮火、酷暑与严寒,克服一切困难深入一线获取新闻源、及时进行新闻报道的优秀新闻人。新媒体时代,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但假新闻、反转新闻不仅混淆了视听,也降低了民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新闻教育要让学生明确不管任何时代,真实均是新闻的生命。信息越是发达、繁杂,越是需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辨别力,走基层,到工农商学兵的工作(战斗)、学习、生活的第一线去获取新闻是新闻工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育与专业课渗透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环境熏陶相结合,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要加强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教育,安排理论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老师担负这门课的教学任务,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新闻专业课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要积极实施思政课程渗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努力发现专业知识中的相应成分,寻找结合点,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特别是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要积极营造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好教室、寝室、实验室等师生学习生活的场所,通过悬挂新闻名人名言录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使环境发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还需要去感悟、去内化,高校新闻教育要在课程实践、专业实践中引导学生体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指导自己的新闻行为。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复合与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领域,善用现代传播手段,会使‘十八般兵器,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新闻舆论工作者。”[1]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新闻教育培养方案中就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服务媒体融合发展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媒体融合对新闻传媒人才素质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必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必须不断满足行业变化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新闻传媒业的发展变化倒逼新闻教育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国高校新闻教育,尤其是新闻本科教育院系近年来对本科新闻教育与人才培养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大胆的探索,发表了不少相关的学术成果,本科新闻教育与人才培养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体现了一定的行业性和时代性。通过讨论与交流,新闻教育界基本达成了本科新闻传媒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复合、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共识。

培养复合、应用型新闻人才,要从培养方案做起。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上,一是既要体现专业特色、具有专业个性,让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神、气质,又要具有交叉融合,具有復合的共性,服务于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媒体融合使得纸质媒体、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新媒体融为一体,要求新闻从业者既能从事传统媒体工作,又能进行新媒体的采编工作,成为“杂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媒体融合发展需要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媒体的竞争力主要源于媒体产品的质量,新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专业技能、在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万金油”式的人才没有竞争力、更无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技能,才能担当起做好新闻工作的重任。二是要突出应用性。在课程、学时的设置上,要加大实践的力度,要强化实践教学与学习的考核力度,让新闻专业的师生重视实践教学与实践能力锻炼。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做到课堂内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课程实践与行业锻炼相结合。要制定鼓励学生“以赛代练”等一系列奖励学生积极动手、大胆创新的制度,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三是要体现时代性。信息技术革命导致信息技术知识与日俱增,信息技术在媒体的运用使得新闻传媒学科知识激增,这就要求新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要根据新闻行业的变化和需求,适时更新课程设置,增加时代性很强的新课程。

在人才的培养方式上,要采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方式。现代新闻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新闻院系和媒体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在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上,高校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教师理论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经验少,学校的实践平台、设施不足。和院校相比,媒体从业人员具有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媒体的实践平台多、设施设备多又好。要做到协同育人,实现高校教师在理论传授上负主要责任,媒体优秀从业人员在技能培养上多做一点,就可以使学生既能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能拥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成为优秀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继续加强宣传部与高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如果能实行高校与媒体合作办学就更好了。

(三)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强化能力锻炼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传媒学科知识激增,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教育要适应这种变化,在课程教学方面应增添时代性强的教学内容。比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过去主要是纸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内容,但是媒体融合要求新闻工作要“一次采写、多种生成、多端传播。”[4]一个新闻源既要编辑成及时发送的网络在线新闻,又要编辑成手机新闻、电视新闻,甚至是報纸新闻,其写作要求差异很大,这就要求老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增添网络新闻、手机新闻和电视新闻的采写要求和思路、方法。高校新闻教育要“实现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向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转变,从注重知识的验证向注重问题的解决转变”。[5]在新闻教育教学中,既要传授新闻传播的原理性知识,又要讲解实践性知识,尤其是在作业的布置上,要把一味地让学生抄书抄报变为作品的生产,实现“专业—作品—产品”一体化,“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6]

(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观念决定命运,方法决定成效。新闻教学要取得良好的实效性,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要去除僵化教条的照本宣科、我讲你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哈佛大学有句名言,大学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并善于思考。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活动既形象生动、又让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要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剖析,既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又向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提供新闻产品生产的示范,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让行业专家走上讲台,用师傅把学生引进新闻行业的大门。所谓“师傅”就是行业专家。他们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创作经历、体会、有自己的作品,通过自身的工作经验与教学去教育学生、指导学生进行新闻实践活动。要实行新闻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双导师制度,发挥高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行业导师实践经验足互为补充的优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新闻作品生产的能力。在课后作业与练习上要增强实践性,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作业的布置上要去除学生只在书上找、只会抄书的现象,让学生采编作品,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原理性知识、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上,要实现教室、实验室、工作室相结合。“创新之根在实践”[5]。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新闻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新闻生产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包括实验室教学、第二课堂活动、见习、生产实习等方面,要建立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科学组织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不同阶段的实践能力锻炼。实验室(工作室)是实践教学、大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一要加强建设,紧跟媒体发展的步伐、增强时代性、实用性;二要加强开放,提高利用率。工作室是有学校老师、行业专家领头组建的新闻作品生产车间,带有很强的专业性、特殊性和实践性。学生在校期间进入工作室见习、实习,是在“师傅”的带领下开始作品创作的初始阶段。高校新闻院系建工作室的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也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还可以校媒共建,充分发挥媒体丰富资源与媒体专业人员工作经验的作用。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生在校进行专业能力锻炼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其相应作用,需要实现第二课堂活动专业化,开展诸如课程汇报、专业汇报、毕业汇演展示等活动,既丰富校园生活又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社团是大学生兴趣培养、个性凝练的重要组织,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新闻人才培养需要新闻院系实现社团专业化,通过学生社团凝聚一批兴趣相投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见习、生产实习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要建立足够的大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完善大学生见习、实习的管理评价制度,使大学生的实习工作具有系统性、科学性。

(五)创新队伍建设途径,培养优秀师资

教师是办好学校的根本。新闻教育改革的关键、难点在教师,推动新闻教育改革,必须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需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改造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师资队伍,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进修等方式使教师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通过到传媒单位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使学校的老师既拥有扎实的传统新闻理论知识,又有现代传播知识,还具有媒体工作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成为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二是引进、聘请媒体优秀从业人员为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师,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指导大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实践活动,逐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成为能够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型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马昌豹.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创新论探析[J].中国记者,2016(3).

[3]陈凌.融合发展,激发媒体生产力[N].人民日报,2017-8-18.

[4]尹维祖.学习践行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之浅见[J].西部学刊,2017(11).

[5]白贵,刘念念.应用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内涵及培养体系建设[J].采写编,2017(1).

[6]潘海涵,汤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再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2(2).

猜你喜欢

舆论习近平人才
人才云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