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溯宁:打破框架,不停的和保守战斗
2018-12-08康雪莹
康雪莹
“把互联网带回家”,25年前他身为先驱将互联网引入中国,一手创办的亚信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中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从中国“宽带先生”、中国Internet主建筑师,到变为“云先生”,最近20多年的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史,田溯宁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从离开亚信到2013年重掌亚信,策动全世界第二大电信支撑业务软件公司转型,田溯宁要用澎湃的激情缔造一个新亚信。
来路荡气回肠,前途有待开拓。追踪下一波浪潮将起于何方,不停的和保守战斗,他还在路上,不停冲锋,一条更慢、更难的路也是一次更值得期待的旅程!
记者:您可以给我们讲讲您在创业初期和中关村的故事吗?
田溯宁:我跟中关村的故事在创业之前就已经发生,我1985年在科学院读研究生,1986年就到了中关村。那时候中关村刚刚开始拥抱个人计算机产业,中关村就给我播下了一颗种子或可以叫不安分的心。1988年到国外读书,中关村创业热情实际上一直在我心中没有泯灭。我们在美国看到互联网技术想把它帶回中国,回国之后我们没有选择其他地方,就在中关村找到了我们的创业地点,在2000年成为中关村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
从1995年到2000年我觉得那时候的中关村真是一个互联网火红的年代,我很早就认识了段永基,后来见到了我们尊敬的柳总(柳传志)。张树新的瀛海威、王志东的新浪网就在我们附近。会和丁磊、马云一起在中关村聚会。当时不知道互联网到底能给中国带来什么,也不知道留学生归国的路到底能不能走出来,但是真正在一步步发展、探索,我觉得中关村就像我年轻的时候一个梦想的起源地,也是我过去30年每一步不可缺少的里程碑。
记者:中关村的发展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体制创新,亚信第一个拿到风险投资,第一个在美国上市,当时在体制上是如何突破的?
田溯宁:早期的创业有一个很大的原则,没有规则,不断地敢想敢干。当时中关村管委会也好,海淀区也好,当时很多领导和我们企业像朋友关系,像创业伙伴一样,我们一起吃饭聊天。“互联网这东西不错,你们赶快去试一试,风险投资不错,你们赶快去试一试。” 这种创业伙伴的方法,实际上是走出了早期从1988年到2000年中关村发展之路,这条道路实际上也是中国高科技的道路,我们抓住了互联网技术革命这个机会,我们积极跟资本市场相结合。
记者:中关村30年的发展给亚信带来了哪些机会?
田溯宁:创新需要氛围和密度,这两个是很独特的。气氛给你压力,也会给你无穷的动力。在中关村这么小的地方,有这么多企业,我们白天在一起,晚上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在一起,开会的时候在一起,大家今天要么谈互联网要么谈局域网,要么到大学去讲未来去招聘,要么回到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合作,这个氛围塑造很重要,跟政府也有很大关系。
记者:那您对30年前的中关村和现在中关村的印象有什么不一样?
田溯宁: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当时觉得中关村就是我们读书的一个地方,今天中关村已经成为了世界创新中心,我从没想过公司能在这里上市,没有想过这样一个地方能够技术创新,在每个阶段不断赶上时代的步伐,永不停步。这里有独特的氛围,独特的文化,甚至是有独特的灵魂,它自己成为生命体,30年,就像从小孩成长为一个青年人,已经到了他更加朝气蓬勃的时候了。
记者:作为园区企业,您是怎么看待整个科技园的呢?
田溯宁:园区变化总体来讲跟的上我们企业的需求,每一步发展节奏把握的都非常好,就像云数据的发展,这都是和领导的敏感性和政策分不开的。不仅是地理空间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赶得上技术变革前沿。我一直认为一个中关村,任何一个创新,它不光是企业家,还包括政策的制定者、中关村管委会、科研单位以及客户,我觉得这五种力量在这里,得到了非常好的聚集,所以我们在每一个时代都能赶上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技术创新的亮点。
记者:站在投资人的角度看,为什么中关村能够吸引这么多的资本,这些资本对创新起到什么作用?
田溯宁: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做投资人,我的人生经历了三个阶段,创立亚信,然后是网通,然后是宽带资本。早期风险投资是什么,还要写文章介绍,今天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风险投资最活跃的地方,中关村我相信将来越来越像硅谷一样,有企业、有大学,它的生态系统很有意思,斯坦福大学是大学,大学里培养很多很牛的学生,学生创业,创完业之后上市。创业的过程中需要风险投资来投资,投资完之后,企业家成功之后款捐给斯坦福大学校友基金会,校友基金会把这钱交给谁管?交给风险投资管。我觉得这是一个生态循环,虽然还没有像硅谷那么容易形成,但是我觉得处在正在形成的过程中。我觉得这种循环生态,自循环的过程是资本聚集,企业聚集,科研聚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记者:经过30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变成世界的中关村,您是如何看待中关村未来的发展,以及创业者将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田溯宁:三年之前,我把亚信又从美国下市了,主要是为了进行转型。亚信到今年创业25年,我特别担心亚信变老了,我们会想中关村会不会也变老了?如何保持年轻,我认为有几点非常重要。
技术变革的浪潮没有停止,我们当初在中关村创业,点燃这个火种,无论是PC还是局域网还是互联网,它所孕育的更深刻的技术变革我认为刚刚开始。未来30年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几种技术的聚合,我认为是技术创新最辉煌的时代。而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有更大的理想。我们要想未来30年我们如何把握浪潮,把中国的企业变成世界性的企业。
我觉得未来30年中国应该诞生出影响世界的科技型企业,我觉得这是未来30年中关村要承担的使命。不管是宽带资本还是亚信都要深耕在中关村,完成转型,抓住互联网前所未有的机会。
我们的初心真是这个样子,我们当时创业不是为了财富,也不是为了荣耀,就是要证明我们除了搞科研之外,能创造出市场经济的一个主力军,就是科技企业。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这一步,但是我们没有完成使命,我们要证明在世界的技术创新的领域里,中国人能不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在过去来看,无论是互联网、半导体还是个人计算机基本是以美国为主的。
未来30年,这个时代呼唤中关村能够创造出一些根本性的创新,那个时候我们再回头一看,也许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中关村作为中国人在民族复兴过程中的探索会一直持续下去,我觉得那个时代才是真正的属于中国人,属于真正技术创新辉煌的时代。
中关村30岁,要有三十而立的志向,但一定不要失去我们当初创新的初心,那种单纯,那种对未来的向往,不怕挫折,打破各种各样的框架,相信技术,相信中国,相信这个产业。
(本文刊发于“中关村海淀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