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地区居住格局研究
2018-12-08麦迪娜吐逊江
文/麦迪娜吐逊江
南疆地区居住格局研究
文/麦迪娜吐逊江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当前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能否合理的处理好国内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成为直接影响各个国家内部稳定和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届政府也始终把民族团结及共同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总人口2321.72万,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达到907.84万,约占全疆少数民族人口的52.27%,加强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发展和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必要之举,而居住格局,作为分析和研究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指标,是研究民族间在交往中所形成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切入点。
居住格局;混合居住;聚居;民族关系
1 绪论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风俗,生活习惯的不同,民族间在居住选择上容易出现相对分离的聚居情况,单一民族的聚居在方便各族居民生活的同时也对不同民族间的交融产生了一定的障碍,不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治理。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多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形成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伴随着各民族间和谐共生的,相互接触交流往来是形成不同民族间关系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所以,在探讨民族关系时,不同民族间的交融是就成为了研究民族关系的基础。居住地作为与民众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场所,为各民族的接触交往提供了空间基础,通过分析居住格局来分析民族关系,是通过微观的层面对民族之间交往的范围和深度进行开展,以研究多民族居住格局为重要切入点,进而为研究多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
居住格局,指的是特定区域内不同民族在空间上的排列与组合情况。即居住情况。它可以反映一个民族所有成员(不分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等个人特征)在居住地点与另一个民族相互接触的机会。从整体来看,南疆地区的居住格局为多民族聚居,其特征为维吾尔族或者其他几个少数民族居民占有相当的比重,民族聚居多出现在自治州或自治县以及乡村。其中各民族间的交融程度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对该地区的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2 南疆地区民族聚居分布概况
根据新疆的平均水平左永君教授将13个区域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划分为3类:低比例地区(小于45%)、中比例地区(45-80%之间)和高比例地区(高于80%)新疆的民族分布构成情况特征明显,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区域(低比例地区)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主轴,连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呈现T字型结构,平均占33.89%,低于新疆平均水平的44.15%。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和田共同构成了高比例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93.94%,其中和田地区最高,达96.54%,克州最小,但也高达了92.63%。
在2000年-2010年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中,学者发现新疆人口空间分布趋向集中,10年来新疆的大多数地州的人口分布越来越集中,人口空间分布越来越不均衡,人口空间分布趋向于向地州集中的态势。民族分布也不均衡,南疆地区维吾尔族的聚居程度达到了96%。
新疆西南部县域大多位于山前冲击平原的中部,适合农业耕种,是新疆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口集中程度高。其中,维吾尔族的人口极高度的集中在南疆地区。维吾尔族人口的集中程度要高于汉民族和回族的集中程度。一方面是因为维吾尔族拥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回族绝大多数都会汉语,于本民族人员交流时也用汉语,而大多数维吾尔族居民汉语程度不高,仅通晓一些基本的汉语,与汉族居民无法进行深入交流,语言文字的障碍造成了维吾尔族人在空间分布上与其他民族隔离。
3 影响居住格局的主要因素
3.1历史因素
南疆四地州多民族聚居格局的形成与各民族在该区域的历史分布格局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对南疆地区主要民族的历史来源和分布的回顾可以看出,南疆地区的以维吾尔人为主导的多民族聚居的历史居住格局一直存在,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基本上定下了已有居住格局的基础。从以上无论是人口数据还是从早期少数民族聚居地分离式聚居格局对今天南疆地区民族居住的分布格局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联系,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早期民族聚居的特色。
3.2文化因素
同一个民族具有同一地域,同一生活条件,同一语言和同一文化的特点,由于社会政策,经济政策,人口迁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之间交往交流的机会变多,也会出现融合或者同化,族群概念更多强调人群或集团在文化上的区分与认同,因此文化就成为了维护族际共同心里的认同纽带,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他们都有各自的文字和语言,一种民族语言, 不仅仅是这个民族的交际工具, 同时也是民族认同性的符号, 是民族成员资格和一致性的标记。
3.3人口流动与迁徙
民族迁徙或流动是形成多民族聚即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居住格局的重要因素。从历史上看,我国的民族迁徙十分常见,表现为了两种形式,一是少数民族迁徙到一个区域,与主体民族生活在一起;二是汉民族人口嵌入到少数民族居住区域。
3.4政策因素
国家政策对人口结构的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国之后南疆地区早期的居住格局中,知青下乡政策对当时单一民族聚居的居住模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比如在喀什地区的疏勒县,至1965年,留置在该县的内地汉民族人口485人,主要以分散安置为主。 1968年起,自治区动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生到农村安家落户,至1977年底,全区有25.8万名城镇高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其中到农村分散插队的13万余人。分配到人民公社的知青,以插队为主,与当地农民开始混合居住。
这些知青得到来为改变单一民族聚居的居住格局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加深了民族间的往来和交融,为民汉民族关系的改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4 结语
通过对南疆地区早期居住格局与现状的对比,历史分布格局、文化、流动人口等因素从不同方面对其居住格局有着的影响。在目前居住格局下各族居民及族内居民社会交往的情况,可以得出在混合居住模式下各族居民间是友好和睦的关系。但从局部来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隔离。由于所选调研区域的历史资料较为缺乏,个人能力也有限,文中对研究区域早期居住格同的分析略显薄弱。希望未来学者对微观层次居住格局的研究能吸取相关经验,合理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更为深入与全面的分析与阐述。
[1]李晓霞《聚居还是混居,新疆南部汉民族农民的居住格局与维汉关系》新疆大学学报2011年5月,第39卷第3期
[2]张伟《七百弄乡双语现象初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2月
[3]祁进玉《族群认同与族群性研究—兼论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意义》,载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1月
[4]马宗保《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
[5]马戎《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 民族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麦迪娜吐逊江,女,民族:维吾尔,籍贯:新疆乌鲁木齐,职务: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15级行政管理班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