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12-08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的最根本的问题,关系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教育部[2006]1 6号文指出高职教育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向企业一线输送具备用外语进行有关日常和涉外业务工作的交际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1 高职外语类人才培养目标
探讨高职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明确高职外语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16号文从根本上指明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 高职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南北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东西发展程度不等,多元发展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元素。各高职院校应在遵循高职外语类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所在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征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以北京地区为例对外语类专业特色进行探讨。
2.1 北京地区高职外语类专业人才环境特色分析
北京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学生有其自身特点。北京学生见识比较广,知识面比较宽,交流能力比较强,现代办公设备使用能力也比较过硬。但进入高职的学生大多比较懒惰与任性,只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另一方面,高职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环境不同。本科外语类专业比较多,选择余地大;高职外语类专业毕业生都愿意留在北京找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就业。然而,只要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明确错开层次,就会发现,北京人才市场对外语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
2.2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炼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类专业经过多年的调研改革实践,提炼出“一二三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目标,两个理念,三个要素,四个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2.2.1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目标”和“两个理念”
受其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许多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体现了职业教育理念,却忽略了语言教学的特点。有些外语类专业将“相关知识课程与英语专业课程置于同等地位,弱化了英语专业的学科属性”。[1]众所周知,一些服务性技能可在几个月内学会,而英语的交际能力几年也未必能完全掌握。外语类专业应该用两个理念来指导人才培养,既要重视高职教育的理念,也不能淡忘语言教学的规律性研究。
2.2.2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三要素
2.2.2.1突出听说能力的培养。高职英语知识不必高深,以够用为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际应用,与所学专业领域相结合,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语言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职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2.2.2.2突出外语能力培养的职业性。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顺利就业的前提。职业技能可分为技工类技能和服务类技能。外语类专业的职业技能属于服务类技能,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实践中练就技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大学生顺利择业、就业,进而实现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
2.2.2.3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让自己成为公司中的一分子,不管做什么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敬业不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每一项工作。
2.2.3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知教育。入学教育时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增加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规划人生、制定学习计划。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第二阶段:校内第一年强化外语语言培训。包括听、说、读、写基础语言能力教学;为第三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奠定良好的外语语言基础。
第三阶段:第二年进行以涉外服务岗位职业技能为载体的语言强化性学习和训练。就是以涉外服务岗位为背景的语言教学。既强化外语的语言交际能力,又培养职业技能。主要呈现形式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
第四阶段:实习实训,强化职业素养的养成培训。校内实训培训学生的实操能力,如办公设备的使用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运用;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让学生将前三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锻炼实际工作能力,重点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就业做好准备。
第一阶段培养专业意识,第二阶段主要培养语言能力,第三阶段重点培养职业能力,第四阶段强调职业素养养成。在实际操作中,语言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 高职外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发展
胡文仲教授指出,从2010 年到今后若干年,是以培养多元化﹑多层次外语人才为目标的新时期,我们需要准确定位英语专业的教学,做到培养层次多元化,培养方式多元化,培养目标多样化。[2]南方小型进出口贸易活跃,对既懂得国际贸易知识又能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人才需求量很大;而北京,外国领事馆、国际会展和文化交流等活动聚集地,需要大量的能用外语进行沟通、从事事务性工作、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外语人才。服务的领域不同,地区发展特色不同,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就应该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多元发展。
4 结束语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模式,各个学校只有根据外语类专业的特点,结合本地区发展的特色,才能制定出具有专业和地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只有坚持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并且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才能保证外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