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8-12-08陈俊有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困难家庭经济

陈俊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给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而对于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之下,想要突破就业形势,获取更好的工作岗位更是难上加难。国家、高校和社会各界人士应当给予这个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促使他们能够克服困难,顺利就业。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现状和困境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包括了找到工作的能力及其能够持续胜任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并规划好自身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具体来说,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这些方面会有所欠缺,特别是当前我国在就业方面出现尴尬现象面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急需人才却招不到适合的人才。据统计,高校中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占总数的70%左右,而在这个群体中约有20%的学生家庭经济相当困难,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面对这种尴尬的现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因为承受更多的经济压力、心理脆弱等原因而更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加上他们能够利用到的资源相对匮乏,使得他们在就业择业道路上更加吃力、更加艰难。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困境分析

第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观念趋于陈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上来自于地区偏远而贫困的村庄或者城镇,可能是下岗职工的家庭,也可能是单亲家庭等,在家庭生活方面比较困难。但这些学生的监护人以及长辈头脑中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即十分重视孩子上学和读书,就算是一家人勒紧裤腰带生活,也要尽力供孩子读完大学。因此,这类学生的身上寄托了全家人深厚的期望,他们也非常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期望能够通过知识和成就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善自身的家庭条件。甚至有些长辈急功近利,期望孩子一毕业就能直接就业,尽快实现经济独立,获得丰厚的资金来回报整个家庭。这种观念不但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就业观,而且在就业方面给予孩子错误指导。孩子肩负过多,对自己的期望值也在膨胀,一旦直面社会压力,在心理方面会承受不了。而且他们过于心高气傲,一心往大城市挤,不愿意回到边远地区或者基层从事比较艰苦的行业,这是他们失去良好就业机会、造成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第二,就业心理素质较差。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十分敏感,他们不愿意直面自己家庭贫困的现实,害怕在同学、朋友身边提起自己的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性格比较内向而倔强。在应聘职位时,缺乏主动与招聘人员交流沟通的勇气,与同龄人相比,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显得相对被动,从而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甚至养成了盲目攀比、追求物质享受、急功近利的坏习惯,在校期间不认真对待学习,入职之后不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等,当面临就业危机或者工作压力之后,他们较差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就暴露出来了,这无疑会影响他们的就业前途。

第三,实践创新能力欠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通过高考的洗礼进入大学阶段之后,学习和生活的环境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有的任课教师都不再像高中阶段一样围绕着学生,而是更多地要求学生自觉地接受知识和技能,并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重心和精力稍稍转移一点到实践创新活动中,主动参与身边的实践活动和事件。然而,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比较看中学习和考试的能力,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对实践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就使得他们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影响了他们日后的就业。以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来说,他们会因为从小较少接触计算机而缺乏主动了解的意识,加上一些高校在学生计算机和信息能力培养方面也不够重视,因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计算机技术的操控和掌握能力方面不如一般的大学生,处于劣势地位。

二、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发展能力策略分析

(一)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良好的就业观念,是适应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的保证。因此,高校须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帮助他们确立合理的就业观念,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使自己能够通过努力达到期望值,而不是盲目确定期望值,好高骛远或者过于自卑都不可取。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而不是抓住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单位不放手,错失其他单位的用人机会。此外,引导学生从基层干起,踏实努力工作,并不断积累经验,增加人生阅历,而这些对锻炼学生今后的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些指导工作从学生踏入大学阶段就应该实行,如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处于低年级阶段时,须通过系统的学业生涯规划理论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规划意识,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探索学习的目标和具体方法等。对于高年级的困难生,则应当注重培养其职业岗位的实践能力,训练他们职业素质拓展、实习和技能等各面的能力,以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信心。

(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基于用人单位十分注重毕业生拥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学校应当加强困难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力度,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而不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学校可以与企业加强合作,开展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活动,如深入企事业内部了解工作环境的活动、进入偏远农村了解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等,以及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实践培训活动等,不断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专业实习和实践活动,有助于困难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增加实践经验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让困难生更深地了解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结构和运行状况。困难生多多关注市场中的人才需求状况,及时获得与人才聘用相关的信息,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并相应增强自己某方面的能力,强化对市场的适应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一个专门的资料库,将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受经济资助情况、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等信息进行整合,作为困难生劳动力市场选人的重要指标;还可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进行网络化处理,作为衡量学生就业发展的指标,与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相挂钩。

(三)强化创业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目前,由于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呈增长趋势,用人市场趋于饱和状态,就业岗位正在减少,因此,大学生创业成为了一条崭新的出路。高校领导可以有意培养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创业意识,并积极为他们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和扶持有创业意识和想法的困难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首先,学校可以发动社会上各界成功人士成立一个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基金会,筹集创业启动金,为困难生创业提供资金方面的帮助,做困难生创业的坚强后盾。其次,可以建立创业咨询平台,提供咨询业务的渠道,为困难生解决紧急困难提供服务,消除困难生产生的疑惑和顾虑,以吸引困难生加入到创业行列中。另外,学校还须进一步完善奖助学金体系,给予困难生更多的学费减免优惠、助学金,申请国家级的奖助学金、励志奖学金,以及一些慈善机构发放的资助等,帮助学生缓解生活的压力以及就业前期的资金压力等,为困难生的创业行为保驾护航。创业本身便是一种就业形式,困难生一旦创业成功了,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还能更好地实现家庭对学生寄予的殷切期望,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结语

总之,在目前就业形势日益复杂多变的状况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须认识到自身资源相对匮乏、能力相对欠缺、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等劣势,转变自身陈旧的就业观念,树立多元就业观念,以踏实努力的状态投入岗位当中,并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高校应给予困难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加强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和联系,为困难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1]蒋君毅,姚金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32-34.

[2]马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卷宗,2015,(1):67.

[3]翟纯纯.新形势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12):73-74.

猜你喜欢

困难家庭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家庭“煮”夫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