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18-12-08季汉涛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院校

张 芳,季汉涛

(重庆电讯职业学院,重庆 402247)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职业资格的教育,也是一种使其获得转变或改进职业生涯,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当前社会普遍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只有学习能力差的人才会进入到高职院校,而培养出的人才也只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行业的第一线从事简单的工作。而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革新。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缺乏创新化。从当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来看,还存在一些狭隘的人才培养意识。比如,个别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将提升人才的职业能力作为重中之重,而是将提供“职业资格”作为重要的目标,因而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种缺乏“就业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导致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能力受到影响,尽管拿到了证书,但却无法适应社会,更无法实现发展。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内容缺乏市场化。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将理论教学融入到实践教学中,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理论,从而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但从当前我国一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无法尽快步入工作岗位,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下降,使得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评价下降。同时,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也受到了限制。还有个别职业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与市场脱节的问题,缺乏市场调查和分析,导致一些学生就业便失业。

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法缺乏职业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出一大批专业化、技能化人才,因而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创新。但目前我国一些职业院校存在着培养方法落后的问题,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实践教学相对较少,比如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市场营销人才的实践内容相对较少,因而无法更多接触市场,必然会对未来的就业、发展能力造成巨大的影响。

二、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路径

1.培养理念的创新。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在理念上进行创新。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要将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比如,对于市场短缺的人才,职业院校应当加大培养力度,但同时也要进行战略思考,对未来需求量较大的人才也要进行有目的的培养。

2.培养内容的优化。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将专业化、实践性、创造力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向,特别是要从职业院校的整体情况出发,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育,更加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打造符合市场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很快步入工作岗位,而且还能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3.培养方法的完善。人才培养在职业院校中,要把“就业创业导向”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引导性。准确定位,以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推广实施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学院和企业的合作,引导广大学生到广阔的市场去实践和锻炼,注重加强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适应社会。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让学生通过创业进行就业。

三、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的实践

1.校企合作深度的不断提高是培养人才就业创业的前提。高职院校要顺应行业的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课程,根据各个专业的技术领域和岗位要求,以该职业的职业资格为标准,不断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职教育首先培养的是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人,因此必须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深度的校企合作是前提。只有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团队走进行业企业,跟踪工作过程,才可能真正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工作任务和过程开发课程,设计教学情境,实现课程体系对接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对接工作任务,教学情境对接工作过程。

2.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人才就业创业的保证。教高[2006]16号文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职业教育强调针对性、实用性,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一定是产学结合、产学融合。在三年的培养过程中,包括生产性实践、专业实习、顶岗实习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没有深入与企业合作,企业不可能提高实践环境,也不可能提供兼职教师;没有深度的校企合作,专业教师不能深入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培养造就一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也必然是空话。目前,学院汽车技术系引进了一家汽车修理企业,通信技术系与移动、联通公司在校内建设了在线运行平台,使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融合一体,确保了实训项目是真实的项目,实训教师是既是学校的教师又是公司的员工,真正实现了产学融合。这样培养的学生了解生产过程、熟悉生产技术和企业文化,真正能够实现学生和企业员工的零距离对接。

3.校企合作,分类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2012年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处。按照校外实习的三个不同阶段分类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60余个。生产一线工学结合实习基地以大型先进制造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具有先进制造工艺、先进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企业岗位多、容量大,便于学生集中实习、食宿和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以“专业对口”为原则,要求企业数量多,能够容纳至少10名以上学生1—2周实习,便于在专业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分批安排学生实习。计算机与传媒系与众多中、小文化传媒企业合作,满足了小量、多批次的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基地是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求专业基本对口,能为学生提供半年以上实习岗位并提供优质就业岗位,目前较稳定的顶岗实训基地有80余个。

4.校企合作,开展“四位一体”实践教育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所谓“四位一体”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是指围绕校内教育教学这个主渠道,开展“以日常养成为目的”的校园实践、“以社会实践为目的”的生产一线实习、“以提高职业岗位特定技术能力为目的”的专业实习和“以就业为目的”的顶岗实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职场核心竞争力。

“以日常养成为目的”的校园实践就是利用校园和校园周边的实践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配合教学主渠道的专业技能培养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和隐形课程、各种技能培养兴趣小组的活动、竞赛等,为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拓展了实践渠道;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的各种社团活动、各种竞赛活动等学院组织的一切活动,从策划到组织实施,在教育管理者的指导下全部由学生唱主角,有效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参加校园及其周边商业的兼职等社会实践活动及配合管理的三个阶段由学生自己组织的各种校园活动等,旨在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以社会实践为目的”的工学结合是指在大二期间,学生必须到企业生产一线实习。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认知生产一线,在艰苦的职业体验中学会生产技能;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守时守纪、敢于担当的习惯,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为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艰苦的实习历练,为其一生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财富。

“以提高职业岗位特定技术能力为目的”的专业实习是指在第四、五学期,各专业学生围绕专业课程到校外实习基地或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为期1—2周的专业认知实习,使学生认知所学专业的岗位及其岗位群所必备的专业特定能力、工作过程、岗位要素、关键技术、技能、职业素养等,为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打下雄厚的专业技能基础。

“以就业为目的”职场顶岗实习是指在第六学期,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自身的条件优势和发展潜能,选择顶岗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任务。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基本完成从大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进一步强化了自我管理,为就好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职业教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而且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不应该限制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而坚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重点放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使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对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院校人才模式具有推动作用。

[1]李伟.建筑类专业有效教学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7).

[2]袁曦.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以上海高职院校为群体的研究[J].学理论,2011,(10).

[3]叶慧婷,张进.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课程教学质量标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7).

[4]古华.高职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践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会计,2014,(9).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院校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