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教师科研为依托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

2018-12-08袁金娟蔡新添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高校教师素质

袁金娟,蔡新添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武汉430081)

一、高校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

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我国当下的社会现状是,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单位。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大学生在高校学习到的知识无法满足实际用人单位的要求,高校教育是落后于社会实践的。

创新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力军,他们的创新素质对国家的整体创新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开展了各项教学改革,其中就包括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探索。但是,从高校创新教育的实际来看,效果并不是很好。高校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一个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是指提出新想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情感。创新意识指积极主动要求创新的想法,大学生大多具备创新意识,对创新有热情。创新思维指进行创新活动时的思维方式,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不是先天具有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思维,这也是我国“填鸭式”应试教育模式决定的。实践能力指实际进行创新活动时的动手能力,这种动手能力不仅仅指实际操作的能力,也包括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的能力。创新情感是指一个创新者所具备的性格,是一个创新者综合素质的体现。

创新现在已成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共识。当代大学毕业生大多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高校教育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体现在教材、教学模式、学生评价机制等方面。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时刻面临新问题,要解决新问题,自然需要能够适应新技术的人才。无论从社会层面,还是从大学生自身就业层面而言,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依托教师科研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

高校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基地,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各高校近年来大力进行教学改革,这其中就包括推行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教学立校,科研强校,是很多高校坚持的基本发展原则。但是高校通常将二者独立进行,没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至少在本科教育阶段,尚未将教学和科研融合在一起。

高校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是科研活动的参与者,高校教师的这种双重身份,为教学和科研的融合提供了天然条件。高校在推行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时,应当充分利用高校教师的这种身份,将教师的科研活动融合到本科生的教学活动中,从而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创造有利条件和可行途径。

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创新素质,同时教师也可将部分任务分给学生,这是一种双赢的形式。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夯实了基础理论,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可分享学生的新思路和新想法,将部分基础性的项目分担给学生做,教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

我国高校近年来一直处于扩招状态,学生人数递增,这导致高校出现软硬件设施紧缺、各项经费紧缺、师资力量紧缺以及实验室硬件建设滞后等问题。在有限的软硬件条件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成效,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论题,而将高校教师的科研和本科生的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就是对该论题的一个不错的实践尝试。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实践。而校外实训基地多因成本及管理等方面问题而流于形式。大学生实践机会匮乏,导致其动手能力不足以及创新思维缺失。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核心在于为大学生参与实践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是一项具有学科前瞻性、知识综合性、团队协作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具有天然的优势。

四、依托教师科研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依托教师科研,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需要从制度建设、课程改革、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保障以教师科研带动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实施。

(一)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分为学生和教师制度建设。学生制度建设主要是指建立大学生科研学习小组,教师制度建设主要是指建立大学生科研导师制。这样,可以将教师和学生有效组织在一起,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术讨论会,分配实践项目,答疑解惑。

制度建设除了科研学习小组和导师制的建立之外,还包括不定期组织校内外专业人士讲解学科前沿发展方向等技术专题,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教师工作量衡量制度建设,教师带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需在教学工作外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高校应当对教师的这部分工作量进行衡量,以平衡教师教学和科研活动;教师进修制度建设,以教师科研为依托,提升学生创新素质,前提是教师自身须具备较高的创新素质,高校应健全教师的进修制度,给予教师必要和充分的自我充电机会;大学生创新激励制度的建立,高校应大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并出台相关政策,对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给予学分、评优、推免等方面的照顾。

(二)课程改革

我国高校传统教育模式是“灌输式”,讲究唯一性和权威性,是一种收敛式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课程改革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多方面的具体措施,这里仅从教师科研的角度来阐述其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对创新的兴趣,是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的科研活动本身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实际应用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多采取发散式和诱导式的讲授方式,将科研活动涉及的前沿技术发展、学科发展方向、实际应用前景等内容融合进课堂教学当中,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这种课堂讲授方式的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传统的板书式和PPT式的讲授方式,增加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和动画效果展示等新鲜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传统的论述式和肯定式的讲授方式,采用提问式和诱导式的讲授方式,不刻意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而重在引发学生的扩散思维;改变传统的教师在上,学生在下的课堂模式,采用类似于圆桌会议式的课堂模式,营造学生课堂主人翁的气氛。

(三)评价机制

高校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是分数至上,完全无法体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利。为配合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是必要的。

在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中,考试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考试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培养的是学生的收敛性思维,与创新教育提倡的发散思维,动手实践能力,敢于挑战权威等存在矛盾的地方。改革学生评价机制,就是要打破唯分数论,将学生的创新活动也纳入到评价机制中。具体来讲,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总成绩的一个部分,学生在科研学习小组中的表现、学生在教师科研项目中的贡献以及学生参加校内外科技创新大赛的成绩等可作为学生总成绩的另一个部分。评价机制改革也包括对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工作量的衡量,比如组织学术讨论会、指导科研项目实践、带队参与创新大赛等。

结语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应将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学生科研学习小组、导师制,课堂内外、校内外、理论研究与动手实践等的有机结合,改革学生评价机制等完整的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素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大学毕业生。

[1]严金华.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术交流,2012,(7):223.

[2]杨春薇,李慧.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措施[J].现代阅读,2011,(6):18.

[3]王成勇,周慧杰,朱晓勇.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J].高教论坛,2011,(10):23-25.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高校教师素质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素质太差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依托科研实践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畜牧专业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