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导向的大学生人才培养探析

2018-12-08王艺儒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导向素质人才

王艺儒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02)

一、以创新导向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

创新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识具有新颖性、竞争性和探索性,在长期的生活方式中,创新导向的人才培养将一直不断求索、富有创新思维,与此同时,又拥有主见、自信和毅力。创新体现着人的深层次的主观能动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思维的创新与精神的创新。创新思维是一种自由的、富有想象色彩和创造能力的活动,与艺术思维、科学思维、抽象思维紧密结合。不仅如此,创新思维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用创造型的思维去揭示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演变。创新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是国家强大、素质教育提高的主要环节。

二、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增长的同时,更应重视质量建设。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近些年来,我国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中收获了一些经验,但是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也没有寻找到有效的培养方法。分析影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原因,发现了一些存在于认识层面、制度体系、办学质量中的问题。

目前,各界总是将创新与高学历和科技人才等同起来,认为只有这样才称之为创新人才。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学历只代表学习的经历并不能直接等于创新能力;教育只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素质,即受教育者只具备成为人才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由于当前对创新人才理解太过急切,认为在自然科学和科技领域中有了重大发明的人才是创新人才,无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这些误区都导致创新人才的缺失,因为能否成为创新人才,还要看这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综合能力是否能将自身所学知识化为主动,不仅如此,创新的基础更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综合。创新人才是科技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创新的实质在于打破人的思维定势,将掌握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架构对其进行灵活运用,加入新的思维理念,创造出新的结构体,而不是将知识随意混合。

制度是行动的方向标,有了制度就等于拥有了人才培养的系统方法。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课程体系的重构和课程内容的更新是必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课程也应随着时代而进行相应的更改。我国课程教育从总体而言还存在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缺少对实践性内容的安排。课程体系是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混合,与单一必修课相比,这种混合制度以长期的应试教育为主,使学生们只学习要考的内容而忽视了课外的知识,没有兴趣和精力去研究和学习,导致学生理论基础差,理论素质低,结合知识处理问题能力弱等。

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创新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科的热情,给予学生创新性的引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只给学生灌输单一的书本知识,还要通过书本的知识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由于我国教育大众化,学生的数量普遍提高,但是学生的质量总体下降,这是因为在学生数量增长和教育资源之间的不平衡而产生的矛盾。知名大学的优秀学者与本科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本科授课机会相对减少,这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和人才培养的阻碍。知名学术界人才对于学生有很强的感召力,这些知名人士的不断求索精神和对学术的热爱给予学生内在的动力,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

三、创新导向人才素质模式的探索途径

创新性人才的素质培养是通过人的成长经验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的系统,是为以后的创造性活动奠下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基础。培养创新人才应认识到质量因素的重要地位,如价值观、知识和能力;同时,把握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过程,通过这样的流程可以形成一个系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培养观念、培养方法、培养理论的构成。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必须以创新导向为人才培养的模式,我们应从主观上入手进行创新素质的层次提升,将高校文化、社会实践和课堂传授的途径充分开发利用。

(一)高校文化建设

高校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思维放式、心理期望,其根植于高校的创新历史、规章制度、行为习惯、精神风貌中,影响学生的整体行为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不同。不仅如此,传统文化也能通过社会体系作用于文化上,从而对学生和学校的创新活动产生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国外学生创新能力强是因为其国家传统文化带来的不断进取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所引导的。从这个角度看,我国一些不良的传统文化观念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中国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认为对创造新的事物进行思考和想象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这种潜意识的存在对于创新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高校要认识这种阻碍,同时认识到文化又是可以塑造的。所以,从这个方面思索,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创新素质的氛围,带动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的研究,加强学生感知社会前进方向在于创造与思考。高校还应发挥环境与教师的功能,通过组织团体活动、科学与人文的讲座等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校外相关教育机构对大学创新教育进行提升。企业家的行为和意识所带有创新观念给学生们很大的启发,加之与创业者的接触,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主导企业各种创新行为的思维方式,以及强烈的创新意图、敢于冒险和开拓的品质,有助于学生对挫折的消化并正视失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社会实践培训

实践过程是主体创新素质形成的实际过程。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教学实习和社区服务等形式完善大学生活的多种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教育基地的作用,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创新实践的开展和对创新实践经验的总结。此外,可以遵循科学的方法来建立高效的训练机制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而且能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敏锐性训练。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在创新是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特殊的训练机制和学习体系,如师傅带徒弟等这样借助个体间频繁接触的方式才能得以完成。

(三)传授模式革新

大学生获取学习信息主要途径是教学,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直接性、巩固性,而在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由于“填鸭式”教育,学生思维固化,并对学习充满抵触,打击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变成一件痛苦的事,不利于创新素质人才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应从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育质量出发对教育机制进行相应的改革,提倡教育者自我求索的精神,注意让教师通过开展讲座等手段和方法来实现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深刻认识。另外,高校还要针对教育思想的讨论进行实质性的转变,建立相关的制度与政策,对创新导向的素质教育给以准确的定位。同时,学校还对图书资料、计算机网络等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从而促进大学生人才素质教育的开展。

结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的核心,应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投入精力与智慧去建设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创新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将这种模式推广并认真实施,以达到塑造大批创新人才的目的。改变我国大学教学模式中对创新人才的不利因素,创造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是高等教育需要承担的责任,是每一位教育者对于教育工作应有的态度,也是国家面对现代化发展中需要完成一项紧迫任务。笔者相信,只要国家对创新导向人才培养不断重视,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坚持教育规律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0.

[2]黄建平,郭文莉.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70.

[3]王秀丽.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15.

[4]才家瑞,王天佑.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250-261.

[5]陈光玖.我国高校学生创造心理发展特点与培养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8,(2):74-78.

猜你喜欢

导向素质人才
人才云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素质太差
犬只导向炮
坚持两个导向 顺势而为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