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对策研究
2018-12-08王志傑赵鸿春
◎文/吴 爽 王志傑 赵鸿春
一、基本情况
(一)资产现状
长期以来,天津市投资管理中心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制定的各项资产管理制度,结合基层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和细化资产购置、使用、报废等各项管理工作,确保资产使用达到最佳使用效果。2014年,投资管理中心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至2015年末,比改制前资产总额增长47%,增长原因主要是固定资产增加所致。
(二)加强制度建设
近年来,投资管理中心加强了对资产的管理,陆续制定和完善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房产管理办法等制度,严格按照市财政局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按照配置标准、审批流程、政府采购等程序进行管理;对出租房产坚持产权明晰、集中管理,完善房产出租使用、合同审核签订、收回租金、日常维护和修缮的管理流程,加强审核控制,规避各类风险;坚持使用固定资产软件系统,及时登记新购入和新转入的固定资产,及时删除经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按照要求进行固定资产条码的粘贴。每次固定资产清查时,办公室经与财务部核对,做到了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三)完善财务核算
投资管理中心2014年变更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后,为适应经费来源和核算办法的改变,进一步加强了财务管理,夯实基础,针对房产出租收入,做好财务核算,规范纳税,及时开具发票;对固定资产核算,严格审核凭证,按照政府采购等有关要求执行;由于投资管理中心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分设,两个部门认真协同做好资产的盘点、清查,保证了账证相符,账实相符。
二、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购置方面
1.年度批复预算与资产购置的矛盾。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管理,资产购置计划需列入本单位年度项目预算,经上级批准后实施,原则上不得调整。但是在实际执行中,遇到突发事件需要临时采购资产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未纳入年度预算,需要追加采购计划,临时批复采购预算。如何合理的进行采购预算管理是每个单位都面临的难题。
2.资产配置标准化与实际需要的矛盾。一般的通用设备、家具用具等都有明确的配置标准和使用年限,但是没有做到差异化配置,采购时往往是“一刀切”。比如,需要更新一批计算机,而这批计算机的配置是一致的。由此,一些重点岗位工作对机器配置的需求可能无法满足,而相反一般岗位配备高配置的计算机无形中造成了采购上的浪费。
(二)资产使用方面
1.重购置与轻管理的矛盾。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主要是财政拨款形成,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不计提折旧,购入时直接计入当期的支出。因此,各单位更多的是关注本单位资产总量和规模,对日常使用中的管理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静态管理与过程管理的矛盾。由于核算的局限性,重视资产的购进和处置,对于资产的使用过程诸如维修保养、部门间调配、使用状态等信息关注的较少,会出现决策部门不能及时掌握资产的动态信息及使用状态,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存在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隐患。
3.内控制度制定与执行的矛盾。例如资产标签粘贴不规范,出现新的固定资产购置后,固定资产标签未能及时打印并按规定位置粘贴的问题;资产变动登记不及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在部门或人员之间调剂时,没有及时进行资产管理的登记变更,导致资产管理的无序。
(三)资产处置方面
对于已超过使用年限,且无利用价值或者无法使用的资产没有及时办理处置手续;指定的回收公司嫌弃资产无变卖价值,未及时回收;一些发生意外而无法使用但未达到报废年限的固定资产,无法进行报废手续。上述情况导致闲置资产堆积,不便于管理,也造成了资产账面价值虚高、资产闲置等不利于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率的问题。
(四)资产人员配置方面
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合理。例如投资管理中心资产管理归口办公室,财务核算在计划财务部,兼职资产管理员1名。这样的机构设置,容易造成资产账务和实物管理上的脱节,兼职资产管理人员身兼数职,一方面对资产管理相关的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流程不熟悉,操作不熟练;另一方面,对设备的性能、技术要求也不具备专业性,业务素质水平不高,这些因素的限制会使资产管理工作不能系统、规范、细致开展。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资产购置方面
1.年度预算与资产购置需求脱节。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对各项开支的预算、计划不准确,考虑得不周全;由于突发情况,设备临时需要在短时间内频繁使用,致使负荷过重而损坏;对设备缺乏日常维护和保养,突然出现损坏无法修复而只能重新购置等情形导致追加采购。
2.政府采购的差异化与针对性不足。购置固定资产时,统一配置同一型号的机器或者家具,往往出于整齐划一的初衷,在管理上更为统一、有序。差异化的配置办公设备也容易造成其他矛盾以及工作上的繁琐、管理上的细化,因此,各单位普遍采取的是统一配置,而没有考虑到实际需求。
(二)资产使用方面
1.对资产使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事业单位无经营性盈利要求且接受外部审计的压力相对较小,上级主管部门对固定资产使用的绩效考核还不健全,因此更多关注的是资产总量、规模,对资产使用管理重视不够。
2.对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由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客观因素,对制度的执行力度有所疏忽,造成部门之间的资产信息不畅,环节控制上容易出现漏洞,在资产登记、定期盘点、资产清查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资产处置方面
1.指定公司回收工作不及时。对于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固定资产,在办理了报废手续之后,需要按照要求联系指定的回收报废资产公司进行回收,但目前符合标准的四家公司,不能及时将已报废资产进行处理。
2.制度因素导致资产处置不及时。由于发生意外情况导致无法使用的固定资产,由于其使用年限未达到报废年限标准以至于无法进行报废手续,只得闲置在库房。待到报废年限后,才能申请办理报废手续。
(四)资产人员配置方面
从客观方面分析,一是兼职的资产管理员在其他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会将资产管理工作无意识地放在后面,可能将资产管理工作的某个环节遗漏掉;二是这一岗位人员变化频繁,工作交接不细致,造成新手业务不熟;三是平时采购次数少,资产管理员“实战”经验的不足,只按照记录操作容易发生纰漏。从主观方面分析,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造成采购环节、使用环节等方面出现问题。
四、有关对策建议
(一)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
在严格执行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为保证正常开展工作,结合突发预算外采购项目,制订追加预算审批标准,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将“无预算不开支、超预算不执行”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如不可预测的空调、冰箱等无修复价值,且又是保证工作必须的设备,可以追加预算;若属于非客观原因或漏报预算的,在同意追加预算的同时核减单位绩效考核分数。
(二)资产信息与财务信息相衔接
通过内部信息管理平台,有效监督资产购置、维护、修缮、处置等操作,要按照工作流程开展并进行电子留痕。在不断提升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同时,固定资产要严格按照财务管理有关规定设置会计科目、资金流转和账务处理。做到将固定资产管理信息与财务核算信息无缝隙对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即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又可以做到财务基础管理的“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再有,尚未处置的报废资产,单位赋有资产管理的职责,建议改变现有的批准报废即可核销资产的办法,在资产使用状况栏中增加“资产报废”栏,报废资产仍在总资产的统计范围内,待物资收购部门收购报废资产,以“物资回收单”作为核销资产的重要凭证核销资产,防止出现资产信息与财务信息不对称,以及出现账外资产问题的发生。
(三)资产处置与搭建平台相贯通
建议市财政局行政处牵头,一是搭建资产处置软件平台,为基层单位闲置资产进行合理调配,发挥资产效能,节约预算开支;也可以通过此平台,为捐赠提供便利,做到物尽其用。二是搭建收购平台,通过设定标准,实行准入制度,增加相同职能的物资收购公司数量,引进竞争机制,防止目前少数收购公司 “重电器、轻家具”的“挑肥拣瘦”现象的发生,满足及时处理已报废资产的需要。
(四)制度建设与执行力度相融合
一是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单位领导、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将固定资产作为单位内部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发挥资产的应有效能。资产工作能有人抓,制度才能建立和完善,措施才能到位。二是提高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加强与资产管理有关的资产管理员、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相关财务知识、政府采购政策的学习培训,不断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才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可清晰反映和监督固定资产的收入、调出、保管、使用以及处置等情况。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建议市财政局尽快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与预算相结合的相关制度,同时通过资产自查、内部审计等方式强化资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各单位固定资产的责任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目前固定资产的现状,切实提高固定资产的整体水平。
(五)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
进一步完善资产规划、预算、采购、使用维修、处置环节管理制度,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按照使用功能作详细分类,按照功能层级管理,做到物尽其用,在日常管理中做到详尽登记、细心维护、妥善保管。同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处置制度,对固定资产的采购、转让、出租(出借)、变卖、抵押、报损、报废等,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定进行财务核算,真实反映资产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