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燃而千灯明
2018-12-07孙雁群
孙雁群
来千灯,当然因为顾炎武,因为亭林先生。
一直以为,千灯之名,正所谓“浓黑之处一星闪耀,一灯点燃而千灯共明”——这样的寓意,当可为亭林先生作传。但事实上,这个小镇原名“茜墩”,因为这里的少9即山曾长满茜草。茜草草根可做红色染料,在纺织业发展的晚清,吸引民众纷纷前来采摘。或者更久远一点,这里名叫千墩,是吴越争霸时吴凇江畔的第一千個土墩。
水乡河道寸土寸全。这一千个土墩,应该是水世界中值得珍惜之物了,它可以让人暂作停留,也可以让人亲近土地。或者,兵戈乍起,这一千个土墩可以成为战士瞭望千里的烽火台。所以就有秦望山(原名秦柱山),它是千灯悠久历史的见证。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不会相信这一处高不过5米、广不满1亩的小小土堆,会被十分隆重地称之为山。史料记载,吴寿梦时期(前585年一前561年)这里曾建有烽火楼屯兵守卫,以防海寇骚扰。后因秦始皇登楼祭海而改名秦望山。
茫茫泽国,一山伶仃,日日天风海雨,年年风姿卓然。“南登秦望山,目极大海空。”海天极目,因一代霸主的登高远眺,也因前朝书家的铭文刻石(李斯在秦望山巅留下的289字小篆《秦会稽山刻石铭》),秦望山就此成为越中名山,会稽翘楚。
在顾炎武故居兜兜转转,五进的明清建筑古色古香。但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亭、一墓和一园。一亭翼然于故居的假山之上,树木森森山石嶙岣,清风徐来视野开阔。覆书亭间,让人联想到“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类的故实,而“归奇顾怪”这样的坊间传闻,亦可以作为亭林先生一生特立独行的旁证:“读书一目十行,性耿介,绝不与人交,独与晨庄归友善,同游复社,相传有归奇顾怪之目。”(清江藩《汉学师承记》)一墓是亭林墓,就在故居后面,有门相通,包括亭林墓和亭林祠。我知道先生客死山西,是由嗣子顾衍生、从弟顾岩扶柩回归干灯故里的。无国有家,叶落归根,还是故乡的这片热土留住了先生的一缕忠魂。一园当然是顾园,占地30亩,是依史恢复修建的江南私家园林。园内曲水环绕,房舍俨然,一眼望去,有花木扶疏之情态,亦有豁然开朗之意趣。史载亭林先生曾因家族风波身陷囹圄,之后变卖家产掉首故乡,一去不回。
顾炎武作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被称作清朝的“开国儒师”。他也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在清军入关的大背景下,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他投笔从戎,他奔走呼号,他经历无数次失败但也愈挫愈勇,甚至在诗中自比填海之精卫。
关于历史,后人难免许多附会;关于人物,后人亦多仁智相见。但对顾炎武,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足以让所有人热血沸腾,引为同道。所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人最强大的感召力,只能来自他的人格和品行。一句朴素的大实话,激励着一代代仁志之士,成为旨在报国的炎黄子孙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