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火的激情阿根廷
2018-12-07李立风
李立风
阿根廷位于南美洲的最南部,是离南极洲最近的国家之一。乌斯怀亚的雪山与莫雷诺大冰川,让人感觉到了冰对心灵的震撼;而布直诺斯艾利斯的探戈,又让人领略到火一样的热烈。我们的阿根廷之旅就是在这冰与火的激情之中展开的。
世界尽头火地岛
从布宜诺斯艾利斯飞往火地岛的首府乌斯怀亚,大约要飞行三个半小时,我们幸运地几乎都占据了靠窗的座位。飞机快要到火地岛的时候,靠窗的乘客全部面朝窗外,并不时发出惊叹:景色太美了!
我们赶紧把相机对准窗外,湛蓝碧透的晴空下,是皑皑无边的雪山,河流像一道亮带婀娜地缠绕在山间。太阳漫不经心地把雪山的尖峰染成了橘黄,给这幅冰蓝雪白的画卷涂上了一抹暖色。撕棉扯絮般的云层妄图遮住雪山,却不料既盖不住大山,也挡不住雪峰,自己反而成了人家颈间的飘带……飞机缓缓向峰群移动,那一向仰视也窥不到全貌的群山,就全景般地“臣服”于我们脚下,受检阅样向高高在上的我们行着注目礼……这一切令我们惊讶不已,那高不可测的雪山,令人敬畏的大河,竟也有被我们一览无余的时刻!飞行在空中,便使一切都颠倒了!
火地岛是南美洲最南边的岛屿,也是阿根廷最南边的省份。很多年前,火地岛还是人烟稀少,连名字也没有的苦寒之地。1520年麦哲伦的船队途经这里,远远看到当地土著在岛上燃起的篝火,于是他为这个岛屿起名——火地岛。
当年,阿根廷为了开发火地岛,设定了一个移民计划,陆续从内地迁去了不少拥有各种手艺的轻罪犯人,这批身强力壮的“先遣队员”,就成为开发火地岛的首批移民。
飞机降落在乌斯怀亚机场。这个机场完全是木质结构,远看就是一座有着蓝色倾斜屋顶的童话中的木房子,它与雪山环绕的环境相得益彰。乌斯怀亚机场是一座充满现代感的建筑极品,也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袖珍机场。
阿根廷于1960年在火地岛建立了国家公园,这是世界最南端的自然保护区。
火地岛地区的海拔不高,雪线也就在2000多米。正值初春,乍暖还寒,山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远山近峰仍是皑皑一片。雪虽未化,春水却已经荡漾。国家公园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我们来到一个处在风口的大湖边。春风劲吹,水起波澜,湖水你推我搡,争先恐后地涌向岸边,竟激起海一样的浪花。太阳最是喜欢戏弄湖水,一会儿将阳光撒满湖面,满湖皆是捞也捞不起来的碎金。一会儿又躲在云层后面,湖水便像小孩子似的阴沉了脸。一会儿太阳又从薄云中撒下万道耶稣光,湖面于是明灭有致,变得仪态万千……
走不远又是一汪大湖,与刚才的湖不同,这泊湖水安静地躺在雪山脚下,波澜不惊地映出雪山的倒影,走近它你会想起“心如止水”这个词汇。湖边山上有一所漂亮的木房子,门前阿根廷的蓝星国旗就在风中猎猎,我们的接风大宴就设在这所临湖的房子中。
坐在落地窗前,那迷人的景色已经让大家秀色可餐,而我们的美食又一道一道地上来了。餐前沙拉摆成小巧的仙鹤,丹顶是如珍珠般的鱼籽。主菜是一只巨大的两面焦黄的饺子,切开来里面是鲜嫩的烤鸡和可口的蔬菜。冰淇淋配著五彩水果放在高脚杯中,口感好到不像话!如此吃食让我们全体乐不可支。曾有人问,你们为什么总那么开心?敏锐的感官让我们抵御不住各种“色”诱,在景色与食色面前尤其如此。说来惭隗,我们这些人都没有什么“大志向”,只想在有生之年,搭帮结伙地走遍世界,纵览各处风光,遍享人间美味……
午饭后,我们沿着栈道走进茂密的森林。森林中更多的是高大的乔木,树干上嶙峋着许多银色的苔藓,像给乔木披上了外衣,那绒绒的苔藓自下而上蔓延到枝杈处,又哕哕嗦嗦地垂落下来,随风自由地晃荡。但是,走不远我们便能见到有一两棵高大的乔木横陈在地,这都是河狸干的!说起来,这可是阿根廷做的一件“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尴尬事。河狸的原产地在澳大利亚,它们生活在高寒地区的森林河流沿岸。为了御寒,河狸有着非常好的皮毛,而这昂贵的皮毛就吸引了一些商人。为了经济利益,阿根廷引进了一些河狸,养在火地岛。谁成想南方的橘到了北方就变成了枳。火地岛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没有那么寒冷,河狸的皮毛质量便逐年下降,环境舒适又使得河狸大规模繁殖,而这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又是啃噬与破坏树干,在水道中拦河筑坝搭建它们自己的窝。于是火地岛的原始森林便受到了严重的侵害。阿根廷政府一看事态严重,于是发出“悬赏”,号召大家捕猎河狸,每打到一只奖励5块钱阿币!一时人们积极性甚高,更有坐着飞机来火地岛猎河狸的。这时政府又有点应接不暇了,“赏金”数目加大,财政也逐渐入不敷出。随着阿币贬值,“猎人”们要求提高“悬赏”价格,以便与付出的辛苦相符合,政府却默不作声,仍维持“5块钱一只”的政策。赏金掺水,人们的捕猎兴致大减,河狸的数量趁机又有所回升……所以,这“河狸事件”的哑巴亏至今让政府吃得头疼。
我们沿着栈道走进湿地,天高地阔,灌木丛生,蛮荒无尽,芳草萋萋,淙淙溪水就在脚下流淌,尽显极地风光的苍凉。我们几个人在这广袤的大自然里,就犹如在一幅庞大的画卷中那几滴小到不能再小的色彩斑点。世界最长的3号公路,从美国的拉斯维加斯起始,纵贯北美洲与南美洲,一路向南几千千米,在这世界的尽头完成了它的绵延,将这里做了它的终点站。
坐上了小火车,在树林、沼泽与山间穿行,我们10人单独一个车厢,不用说,又是一路的欢声笑语。车窗外有两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在崎岖的路上骑着山地车,其中一人的膝盖缠着纱布并有血水渗出来,但两个孩子还是笑容满面地向我们招手。我们关注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他们,直到火车拐弯,孩子们的身影才消失……这有百年历史的小火车,最开始运输的竟是建造重刑犯监狱的石材与木材。火地岛,这曾经的发配流放之地,如今以其绮丽的极地风光成为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雪山之子乌斯怀亚
乌斯怀亚是火地岛的首府,也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在印第安语中是“美丽海湾”的意思。这是一个别致、优雅的小城,依山而建,乖乖地蜷缩在雪山宽大的怀抱中。小城向北眺望着波光粼粼的比格尔海峡,终日做着它浪漫的梦……
城市不大,街道不宽,但十分干净有序。街边全是在童话里才会出现的那种可爱的小木屋,房前屋后鲜花盛开,是个让我们一见便倾心的小镇。
正值早春,乌斯怀亚清冷的空气和白雪皑皑的山峰,已让我们感受到了南极的气息。这座小城距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远达3200千米,距南极却只有800千米。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乘船前往南极洲,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而由乌斯怀亚起航,越过德雷克海峡,两天便可到达。因此去南极探险和考察,乌斯怀亚是一个理想的起航站和补给基地。在港口,一艘开往南极的客轮正待起锚,南半球每年的春夏季节,将有许多这样的船只,满载着怀揣探险激情的人们从这里出发前往南极,乌斯怀亚也是吹响南极探险集结号的地方。
我们今天的日程是乘船出海,前往比格尔海峡,去看看生活在不同小岛上的海洋动物。比格尔是一条长240千米,宽5-13千米的长条形海峡,严格地说,它仅仅算是一条水道,这条水道的两岸分别是阿根廷与智利,它也是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
今天气温很低,我们都穿上了薄羽绒服。比格尔海峡藏在内陆,不受大风大潮的影响,海面相当宁静,我们的游艇似乎在水面滑行。海峡上分布着很多小岛,说是岛,其实就是一座座露出水面的礁石群。
我们的船靠近了一座小岛,天气睛好,海豹们都趴在礁石上晒太阳呢,密密麻麻的一片。看似和谐的海豹世界,其实也暗藏着很多纷争。一群母海豹中只能有一头强壮的公海豹,别的公海豹只要靠近,一律会被它轰走。别看海豹萌萌笨笨的,一旦发起飙来可特别厉害。公海豹怒吼着,以身体撞击对方,动作非常迅猛,要不了一两个回合,想入侵的情敌便落荒而逃了。毕竟,能打下江山,拿下那么多妻妾的海豹是有相当实力的英雄。在两雄相争的时候,母海豹们跟没事儿人一样,她们拥着自己的孩子,安详地享受着阳光与天伦。这些母海豹都是最强雄性海豹的“战利品”,跟了“山大王”,做了“压寨夫人”,还用操什么心吗?
游船开了半个小时,又靠近了一座小岛,这座岛上站满了企鹅鸟,令人惊讶的是,所有的鸟儿没有自由散漫地溜达或蹲卧,而是像刚整完队那样,全体排列整齐,同一个站姿,看着同一个方向,就像被检阅的军队那样整齐划一。大家不禁十分惊讶,这鸟儿怎会那样训练有素?还来不及究其原委,人们便不约而同地皱起眉毛,随即捂起了鼻子,小小一片礁石岛,那臭味可是熏天,岛礁上的鸟粪不知有几许厚!我马上联想到,如果去南极,就我这“晕人”,要经过西风带的干颠万簸,必定吐得七荤八素。在种种折磨之后,也不过是一个岛一个岛地靠岸,去看各种各样比企鹅鸟要大一些的企鹅,再闻吸那比这不知要臭多少倍的浊气!于是我便在心中果断地将南极这个景点Pass了。谁知各位兄弟姐妹与我“英雄所见略同”,并且有人补充着说,这不跟南极差不多嘛,拍張照片自当去过了……哈哈,一个小小的鸟岛就熏退了一干人的探险斗志,南极,就这样从我们的旅游计划中被删除了……
游船继续前行,我们便见到了世界最南端的灯塔,它醒目地伫立在一片不大的岛礁上。每一艘前往南极的船都要与它挥别,而归来时见到它才算回到了人类世界。对于夜航的船只来说,灯塔是如此重要,而每天点亮它的守塔人又是何等的寂寞。
我们的游船巡礼般地绕灯塔一周,然后便返航了。
午饭后,我们开车上了山。一路上风光不错,雪山环绕,汽车就在山间行走,雪梁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地陪伴着我们。我们在一个山头见到很多树木都朝一个方向倾斜。冬季乌斯怀亚的风很大,这里是风口,强风劲吹,时间长了,树木就朝一个方向倾斜,当地人把这叫做“醉汉林”。仔细看看,这些七扭八歪的树木还真像醉汉呢。
回去的路上我们途经一个滑雪场,这是南美的天然滑雪场,自然条件非常好。每年冬天,旅游的人少了,雪场就开始热闹了,全南美的滑雪爱好者都带着雪具奔向乌斯怀亚。虽然现在天气已暖,滑雪爱好者还是抓住晚冬的尾巴,玩他们最后的潇洒。我们在山下看着滑雪者手撑滑雪杖,穿过树林从高高的坡上飞滑下来,那彩色的滑雪服和炫酷的动作,简直把我们看迷了。
来乌斯怀亚一定不能错过镇上那家小邮局,不要小看了这间小屋子,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独一无二,每天会有无数的游人专门奔它而来。邮局里出售印有“世界尽头邮政”字样的明信片。我们每人都选了自己中意的明信片,写上在极地为亲人发出的祝福,眼看着工作人员盖上有企鹅图案的印章,然后把它们投进邮筒。
晚饭后我们在街上溜达,圣马丁路的两边不乏名品店,由于商品免税,所以名牌化妆品和烟酒比内地便宜一些。在乌斯怀亚购物,也是旅游者的一项内容。
路边的店铺已经亮了灯,夜晚的小城更显旖旎。我们就在各个店铺间游逛,直逛到灯火阑珊,月上中天……方才回到我们的宾馆,枕着涛声入眠。
惊艳冰川莫雷诺
不甘寂寞的我们漂洋过海来到南美洲的“指尖”上,不为探七大洲的前世今生,只为看一眼盛开在那指尖上的一朵奇葩——莫雷诺大冰川。
说它奇葩一点不为过。由于气候变暖,世界上的冰川绝大多数都在萎缩,而莫雷诺却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丝毫不退缩的冰川之一。其实,莫雷诺的海拔并不高,仅仅200米;气温也不是很冷,夏天15℃左右,冬天最冷不过零下13℃;而且它“冰崩”的节奏非常快,平均每20分钟就会有一次。但是莫雷诺不萎缩的原因是,它生长得也很迅速,平均每天要生成30厘米。这就使得我们几乎可以“看见”它的此消彼长。这个生生不息成长型的冰川就成为“冰川时代”的活标本。
我们驻扎的小镇卡拉法特靠山面水,这水就是阿根廷湖,阿根廷湖的水源来自麦哲伦海峡,神秘的奠雷诺大冰川就藏身在那里。莫雷诺“冰崩”频繁,崩下的浮冰順着麦哲伦海峡往下漂流,一直漂到几十千米以外的阿根廷湖上。昨天我们在湖边远观到了几座浮冰,竟都是小山似的庞大,而露出水面的仅仅是冰体的一个尖尖,于是心中猜想:那冰山的母体莫雷诺得有多么壮观啊!
去看冰川有几个方案,可以乘船在海上向它靠近,也可以在山上沿栈道绕着冰川行走,还可以穿上冰爪在教练的带领下去冰原上踏冰,我们把前两种选择都收入了囊中。
游船带着我们在风平浪静的峡湾里前进。不一会儿就听倒一声闷炮似的巨响,有人喊着“什么声音,是不是冰崩了?”于是,我们全都跑到甲板上巴望着。游船拐一个大弯,通过一条狭长的水道,大冰川终于闪现出来。那是一座蓝色的冰山,是一堵巨大的直上直下的冰墙,它绵延了大约30千米,面积有257平方干米。据说莫雷诺的总冰深度达到180米,而高出水面就有约70米。如果按每层楼3米计算,仅露出水面的部分就相当于20多层楼的高度。我们向远处的莫雷诺走去,全景地观赏它的容颜。今天云朵很低,漂浮在冰川之上,而白云上面又露出雪山的峰顶,这一切景物又都铺陈在蓝天的背景上,真是绮丽的画卷。
我们离冰川越来越近了,不知为什么大家的轻松不翼而飞,莫名的畏惧袭上心头。我们就像一群小矮人误入了“大人国”,水面覆满了晶莹的薄冰,船只像甲壳虫一样缓缓地破冰而行。莫雷诺冰川像身着铠甲的巨人们严阵以待,他们用盾牌组成铺天盖地的迷阵,这静静的庞然大物,对我们形成一种无声的逼仄。更靠近一点,我们便听到了冰川内部因挤压断裂而发出的响动,好像巨人握拳时骨节的咔咔声。我们也看到了冰缝中犬牙交错的冰笋与冰柱,那是巨人们闪着寒光的利剑与匕首;我们还看见了立在岩上的鹰隼与恶鹞,以及它们凌厉的目光……盾牌后面是喧嚣的秣马厉兵,宁静之后必定是炸雷般的蓄势爆发……突然,“砰砰”两声闷闷的巨响,刹那间冰断山崩,一柱几十层楼高的冰笋咔啦啦地拦腰折断,轰然栽下。它带着冰烟、带着呼啸扑入大海,随后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又急雨般地泼向海面,随即涌起重复的涟漪,一圈一圈地扩大开来,我们的小船便随着这涟漪上下起伏。船上的人们下意识地抓住能够抓到的东西,所有人都睁大了眼睛,一脸惊恐。几分钟之后,海平山静,一切又归入了宁静……亲眼目睹“冰崩”,在我们是第一次,虽是大冰川的“小动作”,也已让我们惊骇不已。
我们久久不舍离去,游船在大冰川的脚下,辗转迂回,让我们从不同角度,近距离地观瞻了莫雷诺的风采。当我们返航时,大冰川用再一次的“冰崩”,表达了它送客的礼节。
下船之后,我们又兴致勃勃地进了山。山上的木栈道修得很好,有结实的栏杆和“注意台阶”的安全提示。现在,凡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遗产,必须要对文物与自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也必须要有安全规范的行人栈道。如今我国五星级景区的设施也基本都达标了。
栈道两边是茂密的森林,林中密布着一种叫不上名字的南美乔木,这种树姿态妖娆,棵棵都像舞娘,但舞姿又绝不一样。时逢早春,树木还没开枝散叶,但它的躯干与枝条都被一层绿绒绒的“絮”包裹着,于是,满林子都是恣意狂舞的绿妖女……我们特地拍下几张照片发给有“动植物百科全书”之称的朋友,让他帮着查一下这究竟是什么树。栈道曲折地往山上盘桓,在半山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透过树丛看到冰川了。它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然后逐渐露出更多的部分,等我们走到更高处的一个观景台,森林已匍匐在我们脚下时,莫雷诺就完全揭开了它的面纱。
当我们乘船靠近大冰川时,它是一堵巨大的冰墙,现在我们从山上俯视,它又变成了浩瀚的一片冰海。雪山脚下,冰川一望无际地铺向远方。冷眼看,它与皑皑的雪山一脉相承,但仔细观察,冰原在皑皑之下却泛着晶莹的蓝光。从上往下俯视,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冰川是由那密密匝匝的冰笋组成的,这些冰笋竟然高矮都差不多,所以远远望去大冰原呈一马平川状。实际上这些冰笋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它们却肩并肩、手挽手地把自己和所有的伙伴连缀成了一个整体。就像古战场的兵俑们,排成了摧不垮打不散的队阵,然后再步调一致地一往无前。
前方总会有牺牲,莫雷诺大冰川之所以没有消亡,茫茫的雪山就是它的后盾。毫不退缩与壮观大气,是莫雷诺的两大特点,也使它成为冰川中的另类。但是,莫雷诺的前景也并不乐观,1988年以前,这个大冰川每4年才“崩溃”一次,现在大约每20分钟就有一次“冰崩”!科学家警示,大气污染,全球变暖,将给冰川造成致命的危害。尽管莫雷诺用顽强的再生能力对抗于此,但它能否逃过与其他冰川同样的快速走向衰亡的命运呢?
阿根廷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把所有居民迁到距冰川100千米以外,并限制游客的数量,还尽量减少汽车进入保护区,这些措施还是有效的。
回程的路上,我们沿着阿根廷湖往下游走。我注意到湖上隔不远就漂着一座巨大的浮冰,我们走了90千米,浮冰间断地跟了我们一路。那些浮冰都是莫雷诺大冰川的体骸,尽管它们只能算是冰川巨人身上的一片鳞甲或一撮毛发,但长期的入不敷出,就算巨人也总有血流干、体耗尽的时候。
浮冰静静地往下游漂流,吟唱着无声的“冰川之殇”,透着无奈,也透着悲凉……
探戈探戈跳起来
来阿根廷不能不去领略一下探戈,尽管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停留的时间有限,我们还是让导游提前帮忙订票,约在当晚去看一场探戈表演。
探戈剧场在市中心,没有花哨的Logo,只用霓虹灯打出明亮的“TANGO”字样。剧场很漂亮,古典优雅,低调奢华。每场只容观众两三百人,座位却全部安置在大长条的餐桌旁。
雪白的桌布,精致的餐具,还有烁烁的烛光,气氛很是浪漫。有着舞蹈身材的服务生彬彬有礼地为我们拉开座椅,带着邀请舞伴的范儿。台上丝绒大幕还没拉开,身着西装的侍者开始给大家上菜。
几对儿上了妆的舞蹈演员巡回在剧场,招揽一些观众与他们合影,当然要收少许小费。演员教大家摆出探戈的经典动作,女子一腿高抬,身躯尽量后仰,一只手打开。男士揽住女士的腰,同时抬头挺胸,一手昂扬地高举,双人Pose就算摆好了。这动作看似容易,其实很难。女生要有腰功、有腿功,否则不但踢不高,弯不下,那分量都压在男士手上,有再大的力气也吃不消。而男生除了自己造型美還必须有劲儿,总不能因为你没力气,就把女士摔个仰巴叉吧。跟舞蹈演员合影的观众都没什么功底,女士们往后一躺,基本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分量交给男演员,男演员就有点抱麻袋的意思,面部表情都扭曲了,他与几个体重超过80公斤的女子照完相,累得直咂吧牙花子。女演员往往是被男观众搂得过紧而影响了动作优美,衣服还被揪得皱皱巴巴……
丝绒大幕徐徐拉开,探戈表演开始了。场上音乐响起,优美而热烈,从后台旋出3对身材高挑的舞者,男士身着燕尾服,女士则是长裙,这装扮很像华尔兹,而他们的舞步也有着高雅的气度。他们时而疾走骤停,时而左顾右盼,时而像燕子穿帘,时而如惊兔回首,女士借助男士的帮助频频做出高难的动作与销魂的造型。难得的是,场上的3组6人是高度的整齐划一,给人极大的审美享受。探戈是国标舞中最难的一种,那种快速旋转与踢腿等动作,不经过专业训练很难一气呵成。探戈又是国标舞中最性感的舞种,它不像恰恰、牛仔或华尔兹有那么大的个人发挥空间,探戈的特点之一就是贴胯,男女双方始终都要贴身而行,二人合一,几乎所有动作都要两人在密不可分中完成,这就要求舞者双方必须有高度的默契。开场这段华丽飘逸,有着宫廷风范的探戈,让观众看得如醉如痴。
接下来的一对演员,身材超好,男女都是标准的九头身,他俩的探戈融进了现代舞的因素,一些高难的技巧简直媲美杂技。在飞快的节奏中,两人刚刚还在屈腿跳步,立刻就是一连串的造型组合,只见男士宛如黑色的闪电,而女士的红裙则似一团燃烧的火,上下翻飞。两人霸住了全场,也让观众的心跟着他们的动作激跳不已。随着音乐戛然收尾,最后一个音符稳稳地落在俩人炫酷的造型上,雕塑一般地完美。这是学院派的经典。
浪漫派的探戈,音乐并不那么急迫,动作讲究优雅与舒展,舞者更注重情感的表达,两人关系也更像恋爱中的情人,舞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幕再度拉开,场景是个咖啡馆,昏黄的灯光营造出魅惑的气氛,在南美音乐铿锵的节奏中,潇洒的水手和妖娆的烟花女开始舞蹈。这一套动作非常灵动诙谐,水手显然已经半醉,他骨子里的激情落实到舞步上,大胆而且矫捷,脚下快速又花样迭出。烟花女双眼迷离不醉却似愿醉,欲却还迎地与水手周旋。高开叉 的短裙和性感的动作展现出探戈独特的魅力。在一系列高难度的踢腿、下腰、托举、旋转中,两人的舞蹈始终贯穿着一些贴胯、踢腿、拍臀等,将水手的狂放不羁与烟花女的风情万种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腿踢的动作,在女子快速动作的瞬间,男子突如其来地踢过去,踢中带着轻微的挑逗却又不过分,既要使女子的短裙撩动,而又不碰到人,然后迅速归位。这是很难的动作,一般的探戈选手都做不好,舞者双方要彼此信任,反复练习,才能将所有动作连贯起来,使整段舞蹈如行云流水。今天的水手扮演者是阿根廷赫赫有名的探戈舞者,今年已经50多岁了,个子不高,头有点大,但他却是把探戈的“味道”诠释得极好。作为阿根廷探戈界的“国宝”,已经轻易不上台了,我们能够看到他的表演,实在是可遇不可求。
他们这段精彩的表演,其实恰恰演绎了探戈的本源。
探戈最初发源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博卡港,当年大批来自非洲、北美甚至欧洲的移民滞留在港口,成为码头工人、水手、船夫等苦力,形成一个特殊的外来群体。他们社会地位低下,生活不稳定,很多人成不了家。单身汉们晚上经常到贫民区的小酒馆与年轻的姑娘一边饮酒一边跳舞,一些黑人舞蹈元素,如下腰、扭臀等动作也由此融入了探戈。阿根廷探戈,实际上是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一种“下里巴人”的自娱形式,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当时中产阶级并不接受探戈,他们认为探戈是酒馆、妓院的东西,有伤风化,因此父母们不允许子女去跳探戈,更不允许探戈进入家门。
1906年,探戈艺术的代表人物比拉尔多等人把这一艺术形式带到了法国,在巴黎受到了人们热烈地欢迎。此后,意大利萨米恩托总统号的教练舰出航世界各地,舰上的海军官兵们每到一处都要演奏探戈乐曲,这样就把探戈音乐介绍给了世界各地,使它开始小有名气,随后慢慢地探戈才进入了上流社会。进入上流社会以后,探戈的动作有了很大变化,比如今天国标舞的探戈舞者身体挺直,除了贴胯,男女并没有那么“近身”,增加了绅士风范。探戈流行以后慢慢分成了流派,如浪漫探戈、幽默探戈、节日探戈、现代探戈等等。我们当晚看的表演,在不同流派的基础上,都经过了艺术深加工,使探戈从原始的民间形式中完全脱胎了出来。
为了能够更多地了解探戈文化,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探戈的故乡——博卡港。那是个陈旧的码头区,没有一点儿现代化的气息,街道两旁的小木屋被漆成了花花绿绿的颜色。据说当年这里的人们比较贫穷,买不起整桶的油漆刷房子。于是就让孩子们去码头,捡拾那些维修船只剩下的船漆回来刷房。捡到什么漆就刷什么色儿,一种颜色不够就用别的颜色凑,有时一间房子会有四五种颜色。于是整个棚户区,就呈现出花花绿绿、五彩缤纷的特点。今天,博卡港已成为游人常去的景点,但它还保留着原始的风貌。
在码头附近,到处都有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和小摊贩,还有以探戈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以及服饰,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满大街都响着靡靡的探戈舞曲,让人产生穿越感,我们恍惚身处好莱坞某部电影中、上个世纪初期的南美口岸……我们找了个街边的酒馆坐下,一对男女正在跳探戈,他们是酒馆老板请来招揽生意的,当然也经常有探戈爱好者来这里即兴跳舞。这对男女的探戈很接地气,因为有人围观,演员与观众就有了互动,舞者时不时回报鼓掌者一两个即兴的动作,便引起一片叫好声。相邻的一家餐厅门口也有两位舞者,看这边热闹,那边也拿出看家本事卖力地表演,花样百出。两边“斗舞”,双双进入高潮,引得观众们左顾右盼,两边甩头,自己也成了探戈表演者……
阿根廷人酷爱探戈,许多人都会跳,在阿根廷街头随时都能听到探戈舞曲,他们把探戈看作是自己的国宝,是民族的骄傲。阿根廷政府宣布,探戈是他们民族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外国人来说,探戈只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舞步,而对阿根廷人来说,它是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融化在血液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