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初探

2018-12-07丁元

行政与法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摘 要: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能持续不断地为中华民族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同时,文化产业支柱性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文化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依靠政府与市场、科技与创意的合力推动,通过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的力量,加快传统文化管理体系向新时代文化治理体系转变,以此激发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活力。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能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还将为实现文化强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 键 词: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8)11-0071-09

收稿日期:2018-08-31

作者简介:丁元(1983—),女,吉林白山人,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委党校副教授,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涉及文化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出现了新变化,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并且新兴和特色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党中央对文化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提出了要“多出作品、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的指导理念,明确了文化领域同样也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发展文化事业以及文化产业,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1]这为新的历史方位下开创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指明了方向。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产生了更多需求,特别是文化领域成为提升消费体验和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对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当顺势而为,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担当,锐意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文化产业相关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目前,关于文化产业的内涵有如下几种理解:一是“精神产品和服务”说,把文化产业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既强调了文化产业的精神性和意识形态性,又强调了它的经济性;二是“内容产业”说,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以生产和销售为内容的产业,如动漫、游戏、音乐等文化产业都是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三是“版权产业核心”说,认为文化产业的本質是版权产业,如出版发行业、新闻业、广告业、信息数据服务业等,以及与这些产业相关的艺术创作业、演出业、娱乐业、旅游业等,充分体现了出版权的价值;四是“工业标准”说,认为依照工业标准,文化产业以生产、再生产、组成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目的。国家统计局于2018年4月在其网站上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中继续使用原分类标准对文化及相关产业进行定义,认为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从这个定义出发,可以明确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行业,涵盖了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及销售活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追求利润、价值增值为目标,其包括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会展业、音像业、文物和艺术品业等能够进行产业化运作的行业。

(二)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文化产业作为按工业化标准进行的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活动,具有商品生产的一般属性,同时又由于文化本身的特殊性,使文化产业又具有其他产业所没有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产品的精神性。文化产业之所以特殊在于其生产的产品具有精神性,这种精神性依托于某种物质形态呈现出来,如书籍的纸张、存储内容的光碟、播放音乐的音响设备等,公众消费的不是这些物质形态,而是基于物质形态所承载的精神内容。并且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性,其中蕴含着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公众在消费文化产品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影响。文化产品有教育功能、提高国民素质功能、社会舆论功能等。从这个特征来看,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不仅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其产品和服务还影响着公众的精神风貌。

⒉消费的娱乐性。在消费形式上,文化产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提供大众娱乐功能上,也可以把这种特性称为文化产业中的消费的娱乐性。社会公众消费文化产品主要的和直接的原因就在于其娱乐功能。对于一般公众文化消费而言,娱乐功能是文化产品主要的和基础的价值,但是文化产业所研究的“娱乐”不仅仅是各种娱乐形式,而是蕴含其中的价值,其不仅仅能引起社会公众广泛的兴趣,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还可以调动人的感情和情绪并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如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艺术作品或其他艺术作品,往往都是能“抓取”公众最强烈的感受甚至能够成为人类超越现实世界,体味生命意义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能够满足公众的娱乐需要,其实质是满足人类本性的基本需要,并且文化消费与消费者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密切相关。文化层次较高的文化产品,其受众数量相对较少;而文化层次低的文化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其受众数量相对较多,这就致使一些文化生产者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以追逐利润为目的,不惜降低文化品位,长此以往将会对社会和国民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这个特征来看,文化产业符合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规律。

⒊产业的依附性。相比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对社会物质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及制度环境有较强的附属性和依赖性。文化生产是建立在社会物质生产力水平之上的,提供的是精神层面的产品,这决定了文化需求是在公众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出现的高级精神需要。因此,在社会物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历史阶段很难形成较大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业要有发达的社会物质生产力基础作为支撑。除此之外,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政治环境以及意识形态状况也有直接关系。

(三)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化”的关联性

20世纪末以来,文化因素与经济活动相结合,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逐渐形成了文化“经济化”的形态。文化“经济化”指的是文化进入市场并形成产业,使许多经济要素渗透到文化之中,使文化具有了经济力。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经济活动也相应地融入越来越多的文化生产和文化管理,进而形成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在21世纪初成为产业结构发展中的支撑力量并得以迅猛发展,究其原因就在于新出现的文化“经济化”力量促使人类经济、文化、政治格局的改变。文化“经济化”使文化的社会服务属性释放出来,按照市场的供需规律进行生产,从而增加了文化产业的“造血”功能,使文化生产从缺少经济效益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改善了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工作条件,提高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文化生产力。

二、推动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契合文化自信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通过对《党章》进行修改,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列正式写入《党章》,表述为“四个自信”,从认知程度与重视程度方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认识进入了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影响力。只有提高文化产业质量和效益,才能树立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抓住其核心,那就是内容生产,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头。内容生产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的红色历史资源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只有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内容创作,秉承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理念,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只有不断创新表现形式,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真正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绽放文化自信的光彩。

(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顺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整体发展状况。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1807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48%,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增加到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文化产业在GDP占比提高,表明其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8年伊始,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關产业5.5万家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91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速提高3.3个百分点。从以上统计数据来看,文化产业因其具备低能耗、高附加值、绿色环保、科技含量高等特点,顺应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态势。文化产业注重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的战略性产业。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文化产业的新形式——网络文化产业的表现尤为突出,其中网络文学作为代表性产业已进入欧美文化消费的主流群体,甚至成为与美国好莱坞、日本动漫相比肩的“现象级爆款”。[2]发展文化创意、智慧广电、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数字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既是顺应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结构转型和文明变迁的必然结果。在过去的两年,文化及其相关的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文化服务业增长迅速,2017 年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收入为7990 亿元,增长高达34.6%。[3]说明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合,由此产生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维度。从文化消费的终端到文化产品的生产、从消费者对网络的依赖到文化产业的大数据分析,都反映出“互联网+文化”以及数字文化产业的巨大变化,这样的发展趋势契合了公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也愈加显现出文化创新和品质提升的迫切性。

(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提升国家软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GDP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软实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最早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对软实力的内容详细阐述于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以及同年发表在《对外政策》杂志的《软实力》一文中,后来他又出版了《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一书,其中对软实力的概念进行了补充。他所讲的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在他看来,一国的文化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社会制度、国内外政策和国际制度是软实力的主要资源。从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思想文化发展中一直处于劣势,说明国家软实力是我国的短板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4]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对于构建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国家软实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软实力实质上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这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至今的精神命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根基,还是我国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源泉。所以,要不断地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思想观念中汲取养分,始终坚持、历久弥新,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要不断鼓励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牌,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化企业进行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断提升我国国家软实力。只有打开国际市场,才能使更多、更好的中国文化产品及服务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期望,美好生活涵盖方方面面,丰富的精神食粮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高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品质,要紧紧把握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特别是文化需求的变化,而如何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表达人民群众的心愿、心情、心声,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文化精品,是文化产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加强现实题材的创作,将思想性、艺术性结合起来,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文化创作氛围,鼓励文化生产者不断地推出讴歌党、歌颂祖国、赞美英雄、观照人民群众的精品力作。只有创作出能够真正走入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作品,才能真正回应时代的要求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

三、推动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通过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使文化市场产生积极作用。从供给侧来讲,要提升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质量;从需求侧来讲,要满足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升级的需要,使文化产业对与之相关的行业具有更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4.29%,与到达支柱产业5%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4%,同比增长8.9%。[5]说明文化消费水平增长虽然迅速,但在人均消费支出中的占比依然不高,城乡居民对于文化消费的潜力仍未得到充分释放。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推进“文化+”,实现文化产业跨界融合

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既是当前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数字创意产业应该成为重点培育的五个产值规模达10万亿级的新支柱产业之一。”未来发展将逐渐由原来的“文化+科技”转变为“文化+数字”,通过“文化+互联网”龙头企业带头引领,实现“文化+”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文化与经济等要素的融合不仅可以造就具有活力的发展领域,其内生驱动力也将成为各地区转型发展的新动能。许多企业捕捉到了“文化+互联网”带来的商机,推出了广受年轻人喜欢的与动漫形象相关的商品和付费服务,实现了较好的经济价值。针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地域特点,应因地制宜,推出“文化+制造”“文化+信息服务”“文化+教育”“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农业”“文化+养老”等多种形式,通过打造文化旅游名镇名街名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和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园等模式,实现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增加新的发展亮点。

近年来,各地还纷纷借助文化遗产地,打造文化名片。充分依托文化遗产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利用古文物、古建筑群、历史遗址等,通过节庆、研讨、演出、展览、交流合作等具体表现形式,实现地区特色发展。如2018年6月,山西临汾市尧都区举其的首届尧都文化旅游节,借助的遗存有尧庙、尧陵、尧居等丰富的尧文化旅游资源,开展了尧都平阳陶寺考古成果展、尧文化高峰论坛、《尧颂》演出等活动。这次文化旅游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展现出了尧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历史内涵,让尧文化在新时代更具魅力和风采。通过“文化+旅游”能够实现和发挥文化遗产价值,而旅游同样需要文化遗产作为资源。

(二)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业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属性,同时在意识形态层面又具有社会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广大文化从业者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贯穿于生产、制作、发行、营销、宣传的各个环节,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创作,自觉树立“四个意识”,自觉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以电影创作为例:主旋律影片和商业类影片都要讲导向,院线放映的电影要讲导向,网络微电影、大电影也要讲导向。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直接影响到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环境和素质教育等广泛的思想道德传播。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统领文化产业全产业链,避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创新蕴含于资源利用、产品开发与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的整个过程,只有将创新摆在重要地位,才能不断地开辟新空间,持续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2017年7月14日,文化部印发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文化装备制造等行业全面协调发展,以重点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助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增强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从新技术研发和利用角度来讲,如充分利用数字化、互联网、新材料、VR/AR、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以及对重要的装备、工艺、技术文化领域平台加以研究;另一方面是力促文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最主要还是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使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文化产业领域重大科技创新,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与应用。

(三)注重文化品牌打造,增强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力

所谓品牌,实际上是消费者对企业及其相关产品的认知,是企业产品和企业文化的映射,是连接消费者和企业的纽带,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文化企业来说,拥有网络的正外部性,消费结点越多,传播维度越广,品牌产生的价值和效能也就越高。文化企业大部分是轻资产型,核心资产在于品牌、版權等无形资产,这些核心资产对企业来说是急需保护、管理、应用和拓展的。文化产业品牌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塑造出成功的文化产业品牌,也可以为文化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利润空间。以迪士尼品牌为例:其提出的口号就是“生产快乐”,这一世界知名的百年文化品牌成功的奥秘就是消费者对于米老鼠等动画形象背后的文化价值的认同。而强势品牌、知名品牌就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如在电影市场上,知名导演、知名演员都是电影票房的基本保证,具有极高的品牌认知度。一旦消费者认可了某一品牌内含的文化价值,这个品牌也就牢牢地吸引住了消费者的经济消费取向。据2017中国文化企业品牌年会中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最具品牌价值文化企业50强,价值总和为5242.3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12.5%。从行业构成上看,游戏、影视、新闻出版和网络文化是四个最具品牌优势的行业,占比都达到20%以上。文化品牌之所以特殊,也在于其以独特的文化价值,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意识形态,能吸引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消费。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外文化品牌涌入我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必须全力打造我国自主的文化品牌,这也是衡量文化产业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针对我国国情,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形成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自信、以口碑为标尺,必须积极吸纳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充分发挥文化产业规模效应,积极打造优势文化品牌,才能增强文化企业整体竞争力。

(四)完善现代文化市场管理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加快文化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为保障。文化部印发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以文化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公开为监督约束手段,以警示名单和黑名单为基本制度,以行业协会开展信用评价、分类评定为辅助,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协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适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特点的监管方式,既要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又要审慎有效、防范风险。”当前,互联网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时代必须要加大力度改善网络文化的生态环境,如对网络表演市场开展日常巡查,加强信用约束;对行业协会加强内部监督和行业自律等。文化监管部门要严格审查文化产品内容,把好入口关,实现文化市场环境净化,这也是对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决维护。文化产业还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对此,要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为了有效应对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的挑战,还要重点加强网络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尤其是涉及到文化创意产品及形象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以及著作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要加大文化市场主体在知识产权确权登记环节上的支持力度。

(五)突破人才瓶颈,培养、储备、引进文化全产业链人才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跨界融合的特点,这就需要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的文化复合型人才,然而文化高端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突出问题。在文化全产业链模式下,从生产、发行、营销到消费的各环节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2003年,教育部备案或批准了试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山东大学等4所高校开始招收本科专业,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虽然有了一定数量的毕业生作为人才基础,但事实上却仍呈现出“人才稀缺”的局面。原因在于文化产业的高级形态应该是创意产业,而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管理、轻创意,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许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导致人才供需结构失衡。如果在人才培养上不能做到管理和创意并重,那么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突破人才瓶颈,既要抓好人才源头的教育培养,同时也要以现有文化管理人才为基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在人才培养上,办好各类文化专业人才培训班,为电影、电视、新媒体行业等储备人才资源,编制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在人才选用上,要从实践中选人用人,努力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由“相马”向“赛马”转变,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人才引进上,要放开视野,在全球范围内延揽和聘请编、导、演、营销等各类高尖端人才,突破身份、资历以及地域限制,由“刚性”向“柔性”转变,延揽各类高尖端人才;在人才激励机制上,通过职务晋升和薪酬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真正引得来人、留得住人。

(六)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产业主体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已推出300多项文化体制改革举措,确立了基础性的制度框架。2015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7年5月,中办国办编制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些文件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出台了“两个效益”相统一、媒体融合发展、新闻单位采编播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文艺评奖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40多项改革内容。[6]特别是在《纲要》的指导下,一系列细化领域的规划相继出台,包括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物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为鼓励文化新兴业态发展,相关文化管理部门也加大了监管力度。在《纲要》的指导下,对文化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加强了监管,如对网络视听市场、经营性演出票务市场等,增强了文化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原因在于文化生产力一旦被激发、文化活力一旦被释放,将不断促使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涌现出更多优秀的文化精品。即只有通过有效的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搭建公平发展的平台,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才能促进各类文化企业蓬勃发展。如中国电影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取消了电影制作单位设立审批制和摄制电影(片)许可证以后,极大地促进了民营电影企业“奔跑式”发展。近两年,一大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响极好的国产电影被创作出来,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这类主旋律影片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表明我国电影人在探索中砥砺前行,也展现了文化企业对经济社會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我国文化产业已驶入质量提升“快车道”,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将迎来建国70周年、2021年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在这些重大的时间节点上,应该鼓励文化产品及服务从业者发扬工匠精神,不断提高作品的原创品质,同时要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平台,如通过实施影视剧孵化工程,加大对原创剧本扶持力度,走“依靠市场”和“量身打造”的双轮驱动战略,提升文化作品思想价值内涵,真正激发文化产业生产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理论学习,2017,(12):4-25.

[2]范玉刚.牢牢把握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常态”[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115-122.

[3]范周,关卓伦,孙巍.回首与展望:新时代下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J].出版广角,2018,(04):6-10.

[4]马超.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底蕴[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8,(02):72-78.

[5]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N].中国文化报,2017-04-20(006).

[6]卫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1-01(011).

(责任编辑:刘 鹏)

On Promoting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Ding Yuan

Abstract:“Culture is the soul of a country and a nation,”General Secretary Xi said in reports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ulture brings prosperity to the country,and culture brings strength to the nation.”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entered a new era,and cultur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ideology.It can continue to provide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strong ideological guarantee,strong spiritual strength and rich moral nourishment.The promotion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not only provides important support for cultivating new kinetic ener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but also provides a lasting spiritual power for realizing the dream of cultural power and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new era; cultural industry;high quality development;“culture+”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