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地方本科高校对郑州航空港临空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研究

2018-12-07李彦普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19期
关键词:航空港临空双师

李彦普

[摘 要] 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基本功能。当前郑州航空港临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引领辐射带動效用增强,人才需求量质齐升,提升河南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支撑作用日益迫切。然而当前河南地方本科高校缺乏与临空经济接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僵化,实践教学体系不适应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双师型”教师缺乏。必须推动转型发展,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意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航空港临空经济接轨;积极探索地方本科高校与临空经济融合的多种合作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临空经济;人才支撑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9. 082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19- 0188- 04

0 前 言

2015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形成一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桥头堡,辐射带动效应不断增强。提升河南地方本科高校对郑州航空港临空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意义重大。

1 临空经济的提出及其内涵

1959年,爱尔兰香农机场便开始了空港经济区的尝试,成立了香农国际航空港自由贸易区,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资金流,而且还依托机场的便利运输条件和巨大的人流、物流,发展起了出口加工工业,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与社会迅猛发展。1965年,美国航空研究专家Mckinley Conway发表“The Fly-in Concept”论文,提出临空经济的概念,指出“以机场为核心,综合发展航空运输、物流、休闲、购物、产业开发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经济就是临空经济”。20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80年代后,临空经济发展如雨后春笋[1]。临空经济是一种快速、高效地配置全球资源的方式,包含三个特征:一,区域特征,临空经济必须以机场为依托;二,产业特征,产业是临空经济的内核;三,经济特征,临空经济是一种经济模式,通过产业结构演变和交通运输方式变革,形成强大的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1 郑州航空港临空经济发展状况

2013年3月7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获批,这是国家唯一一个航空经济综合示范区,弥补了郑州这座中部内陆城市相比于沿海港口城市的区位劣势,以郑州为代表的内陆城市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高地,并将促进中原经济区开放型经济空前发展。

“十二五”期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逆势而上,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航空港实验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0亿元,是2010年的6倍,年均增长43.3%;进出口总额完成490亿美元,是2010年的3 487倍,同比增长30.1%,年均增长411.1%,约占郑州市进出口总额的85%,约占河南省67.4%以上。各项经济指标均远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2017年3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千亿,常住人口达到110万(2015年为60万),建成区面积130平方公里(2015年为50平方公里)[3]。

1.2 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迅猛

(1)航空物流业。2016年航空港区旅客吞吐量突破2 076万人次,同比增长20.02%,增速位居全国20个大型机场首位;货邮吞吐量45.7万吨,同比增长13.23%。截至2016年底,已开通全货运航线34条,其中国际航线29条;开通客运航线187条,其中国际航线26条,洲际航线2条。客货运通航城市达到117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连接迪拜和温哥华的枢纽航线网络,成为中部地区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航空门户[4]。郑欧班列是国内唯一实现高频次往返满载、国际集装箱冷链业务常态化开展的中欧班列,网络遍布欧盟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24个国家121个城市,“机公铁”一体的多式联运体系正快速形成。

(2)高端制造业。航空港实验区重点突出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建设。2016年,航空港实验区生产手机量达2.6亿部,为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目前,富士康项目已从最初的单一手机制造拓展到后端模组、关键客户新产品导入与研发、智能手机及相关智能穿戴产品研发、工业4.0自动化设备研发与应用等多个项目。

(3)现代服务业。郑州航空港区目前在建的重大服务业项目有三十多个,总投资近400亿元[5]。大宗商品供应链产业园和世界园艺博览会已开园,实验区正在朝着集商务会展、金融服务、旅游度假等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都市快速发展。

1.3 辐射带动效应不断增强

郑州航空港以三大产业主导,逐步推进智能终端、航空制造维修、生物医药、商贸会展、精密机械、电子商务、电子信息、航空物流等八大产业园,辐射区域以郑州、开封、许昌、新乡四市为一级辐射圈,重点发展金融贸易、机械制造、高新技术、高效农业等相关产业;以中原城市群及省内18个省辖市作为二级辐射圈,重点发展精密加工、光电组件、手机构件、自动化设备、超硬材料、机器人、LED、锂电池等相关产业。郑州航空港对郑州都市区、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三个层次”的引领带动作用快速提升。从长远看,郑州将成为内陆地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辐射范围必将继续扩展。

2 郑州航空港临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分析

2.1 人才需求数量和广度持续增加

国际上发展成熟的临空经济区,其发展过程无一例外地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提高临空经济区产业的本地化水平。随着实验区建设的推进及资金投入的快速增长,相匹配的人才需求量随之增加。根据专家测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近期可以带动至少20万人就业;从远期来看,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2013-2040年)》, 2040年港区人口将达到260万[6]。港区将重点引进产业领域、建设规划领域、社会管理领域等三方面人才,涉及航空物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口岸金融、跨境电商、会展策划、城市规划与管理、公共管理、卫生医疗等多个专业,人才需求广度增加。

2.2 人才需求质量不断提高,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缺乏

随着港区经济逐步进入快速成长阶段,以三大主导产业为首的临空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形成产业发展与人才开发的良性互动机制。高端制造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航空物流业运输速度快,空间跨度大,运输质量高,能够实现精益供应链运作;现代服务业作为高端制造业、航空运输业的辅助产业,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高要求。从实验区2013年航空航天产业、电子通信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来看,本科从业人数占比分别为34.6%、42.4%、24.7%、22.8%,本科以下从业人数占比分别为62.4%、47.4%、68.4%、73.9%,低学历从业人员比例过高,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空间大[7]。

3 郑州地方本科高校服务航空港临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与航空港临空经济接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基础

航空港临空经济发展必须依靠人才支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人才与主导产业的有机融合,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具有高增值性的人力资本,逐步形成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为河南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但是目前不少河南地方本科高校难以抓住区域经济发展的契机,欠缺长远规划和准确定位的意识,缺乏转型发展的勇气。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规模扩张,河南省产生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不少新建本科院校缺乏充分的物质准备,办学软硬件不足,采取的是以外延式发展为主的道路,过于强调指标、数量,造成了学科结构不合理、规模扩张过快的现象。在办学定位上存在攀比趋同倾向,学科专业难以形成特色。批量人才复制模式,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与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培养难以跟上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3.2 人才培养模式僵化

3.2.1 办学定位模糊,忽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

受我国重学术轻技能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河南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一味追求建设学术研究型院校,盲目朝传统学术型院校迈进,照搬学术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片面追求开展研究生教育,忽视自身办学基础和条件。一些本科院校为了扩大规模,盲目上马成本较低的专业,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和资源支撑。2013 年1 月,河南省正式开启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试点工作,目前已有15批院校成为转型发展试点,但在转型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难题。一些院校忽视自身长期办学优势,丢弃传统特色学科,难以在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积累之间找到衔接点。一些院校虽然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但在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没有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重点。

3.2.2 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导致办学资源的配置呈现出与世隔绝的“孤岛式”状态,其科学研究、专业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脱节,所培养的人才也因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而出现结构性过剩[8]。河南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学科和专业体系设置僵化,公共课、基础课、通识教育比重过大,而专业的、能力的、不同发展方向的专业科目比重过小,人才培养同质化。地方本科高校专业设置具有较大封闭性和盲目性,重视专业申报,忽视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教材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难以与社会实际需求对接。部分院校尝试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但由于对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结构调整的信息掌握不足,对新兴专业的设置、传统专业内容的调整方向不清晰,致使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

3.3 实践教学体系不适应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实践教学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可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性实践三个层次。基础实践侧重对学生基础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开展基础课与专业课实训,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独立实践能力。专业实践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专项技能训练,要求通过企业实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综合性实践侧重于对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通过社会实践、创新设计竞赛等,旨在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9]。当前不少地方本科高校的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较低,虽然在培养方案中也有一定的实践学时安排,但在具体操作和执行上流于形式,实践过程和质量难以监控和保证。许多院校实践内容大多停留在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层次,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及科学研究项目等综合性实践内容较少,欠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学与实践的时间分配是1∶1,英国四年制和五年制的实践课和理论课比例分别是1∶3和2∶3,德国“双元制”模式下实践课占比高达74.2%,而河南地方本科高校实践课大多只占20%左右[10-11]。河南地方本科高校在校内实验室建设、课外实践平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也比较薄弱。

3.4 “双师型”教师缺乏

地方本科高校具有專长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不足且比例失调,教师呈现二元化发展的格局。一些教师虽然拥有高学历和系统完备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实践操作技能,而另一些教师则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但在理论知识和专业积累方面较为薄弱,既有学历又有娴熟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缺乏。一些高校引进的“双师型”教师中,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其所讲授的专业不对口,而且证书往往通过考试所得,缺乏实践性,“双师型”教师整体质量不高。地方本科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质量标准建设不科学,一般都是依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指标进行建设和认定的。这些指标仅仅是初步合格指标,不能满足当前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师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评等方面以“科研能力”为核心,导致教师向“双师型”转型积极性不高,缺乏为教师提供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地方本科院校和企业缺乏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和交流合作。

4 临空经济发展下的郑州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建议

4.1 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意识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 “地方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地方本科高校的主要任务,这些学校在办学区域和主体布局上,具有天然的“地方性、应用型”特征。郑州航空港临空经济飞速发展,一方面为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倒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办学定位是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决定本科高校发展方向和顶层设计。以学科为中心的、封闭的大学知识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市场需要,知识生产正“从所谓的以科学为基础的学科‘模式1转变为以研究为基础的应用‘模式2”[12]。地方本科高校应该找准自身定位,坚定转型思想,深化转型改革,走立足地方、融入地方和服务地方的办学之路,形成具有区域经济特征的办学特色。15所本科院校转型试点在实践中,要迎难而上,正确面对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及难点,形成合力,真正从“形式上的应用型”向“内涵上的应用型”转变。同时,加强高校互相交流学习,推广成功经验及作法,以点带面。如许昌学院以“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国际化”为明确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内涵提升、创新引领为核心转型发展,起到了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

4.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航空港临空经济接轨

本科院校转型的关键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即由学术导向、学科逻辑向产业导向、技术逻辑转变[13]。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強、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河南地方本科高校应在“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下,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挖掘高校与航空港临空经济引领的地方经济相衔接的契合点,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根据行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围绕港区三大主导产业、八大产业园区建设目标,重点加强制造、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等学科专业建设。通过传统优势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衍生新专业,按照“前沿、交叉、急需”的原则积极增设满足航空港临空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

地方本科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建立科学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其次,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要体现特色。善于开发自身的潜在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形成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新开设交通运输(航空物流)专业,并根据实验区的建设,对相关课程进行了专项定制。许昌学院围绕重点产业,培育打造电力电气、食品医药、信息通信、能源材料、土建园林等特色专业群。第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课时比例,拓宽实践形式和途径。将专业实践和综合性实践落入实处,通过建立兴趣小组、研究小组、学科竞赛,参与企业项目研究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3 积极探索地方本科高校与临空经济融合的多种合作模式

4.3.1 搭建高校、研究机构、航空港之间的合作桥梁,促进产教融合

可探索发展河南地方本科高校、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科研机构与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相关企业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合作关系,探索服务于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高校教育合作模式。依托地方政府的引导,鼓励支持高等学校建立相应的研发机构、实验室等实体;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兴建或共建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等实体;建立针对临空经济及本地产业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2014年3月31日在郑州签约的由中原工学院、俄联邦圣彼得堡国立宇航仪器制造大学和河南裕鸿置业有限公司三方共建的中原彼得堡航空大学,落户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利用航空人才培养方面的先天优势,与航空港区管委会共建“郑州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时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近年新设置了10个航空相关的专业及方向。高校可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由具有双师素质的学校专业教师和航空港区相关技术人才共同为学生授课,鼓励航空港区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管理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

4.3.2 深化校企合作

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港区管委会应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三明治”模式和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提升和加强校企合作的主导作用和扶持力度。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与实验区管委会签署了《共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合作协议》,许昌市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许继集团、瑞贝卡集团等地方知名企业与许昌学院联合举办专业,先后成立了瑞贝卡学院、电梯学院等行业学院,嵌入产业链设置相关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围绕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共同利益诉求,推行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再造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动态过程,使各方要素有机衔接,形成良性互动系统。鼓励企业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招生、就业整个过程,与学校密切合作,全程参与。校企双方共同编写特色课程教材,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共同承担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平台。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保障合作质量和合作效果。

4.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既是提升地方本科高校能力和服务临空经济的需要,又是高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下,需要一批既掌握理论知识,又熟悉企业技术操作和经营管理的“双师型”教师。探索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的三方合作机制,为“双师型”教师人才引进、岗位兼职等提供政策支撑。河南地方本科高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鼓励教师到行业和企业中挂职锻炼。坚持走产学研道路,在“教研相长、学能并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攻关,联合企业共同培养既有理论素养又有研发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完善“双师型”教师评定办法,厘清“双师型”教师认定内涵。“双师型”教师不是“证书型”教师,必须真正具备相关实践经验。建立“双师型”教师的监督、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激励。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明芳. 临空经济研究进展[J]. 经济论坛,2007(15):80-82.

[2]刘慧姣.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实现新突破[EB/OL].http://www.zyjjw.cn/news/henan/2016-02-18/309038.html.

[3]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豫政办[2017]43号)[Z].2017.

[4] 李文哲. 河南探索建设内陆型自由贸易港[N]. 经济参考报,2017-12-19(006).

[5]田红艳. 郑州航空港主导产业竞争优势培育路径探析[J]. 纳税,2017(28):134-135.

[6]王文成.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人才支撑问题研究[J]. 人才资源开发,2015(15):27-29.

[7]刘磊.郑州航空港产业发展人才匹配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4):36-39.

[8]王冰,陈兆金.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基本问题探讨[J]. 天中学刊,2014,29(6):117-122.

[9]侯小毛,徐仁伯.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6(22):159-160,163.

[10]耿洁.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11]宋征征. 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12][英]理查德·惠特利.科学的智力组织和社会组织[M].第2版.赵万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3]阙明坤.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困境与策略——基于全国141所民办本科院校的实证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16,14(2):79-85.

猜你喜欢

航空港临空双师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生态空间识别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袁奇峰 空铁上的广州都市圈,花都临空经济红利空间巨大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郑州航空港区庙后唐墓地部分墓葬
临空高速目标多传感器自主协同资源调度算法
探析临空经济对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提升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临空经济发展研究
以法治保障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