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国旅游背景下的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2018-12-07陆嵬
陆嵬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全国各地景区在推进“文化旅游”的大潮中也都取得并积累了一定成功经验。因此,拟在梳理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总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查漏补缺,从发展“体验经济”和“一站式”旅游服务模式的角度出发,探析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文化旅游;山西;体验经济;一站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9. 051
[中圖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19- 0119- 03
0 前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旨在拓展景区内涵、深化游客体验的“文化旅游”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与青睐,成为旅游消费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全国各地的旅游景区也纷纷推出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旅游”项目,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也使得文化旅游市场呈现出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盛况。有鉴于此,本文拟在总结当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现状,通过查漏补缺来给出推动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1 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在展开“文化旅游”的分析之前,笔者首先明确一下“文化”的概念。简而言之,“文化”就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总和,这也是广义上的“文化”概念。而从狭义上来讲,“文化”专指精神产品,即人类的“意识形态”。诸如文学艺术、哲学法律、价值观念、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等,都属于具备“意识形态”属性的精神产品,也就是说均可归入“文化”的范畴。虽然“狭义”的“文化”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更为频繁,但笔者还是倾向于采用广义的“文化”概念为基础来分析 “文化旅游”产业。因为旅游产品的核心与基础是旅游吸引物,它是由旅游资源转化而来。而后者又包括“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这两大类。其中“有形的旅游资源”是指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这里的人文旅游资源,就属于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而“无形的旅游资源”则包括旅游服务以及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等等。而这些显然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因此,采取广义的“文化”概念来解析“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则更为全面、更为恰当。
在分析清楚“文化旅游”的基本资源和吸引物之后,下一步就要解析景区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是如何将这些基本资源和旅游吸引物包装、发展成为旅游产品的。说到“旅游产品”,它也分为广狭二义。狭义的“旅游产品”就是指旅游吸引物;而广义的“旅游产品”还包括围绕旅游吸引物发展出的交通、线路、导游、食宿、康乐、文娱等各种服务产品。在本文中笔者采取广义的“旅游产品”概念来解析“文化旅游”产业,因为从广义“旅游产品”的视角,更容易观察“旅游产品”是如何拓展并深化游客体验的。
那么,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产业所主推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推出民俗风情游
“民俗风情游”可以说是最为普遍的“文化旅游产品”形式。它是将旅游目的地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这样的无形旅游资源进行较为简单的整合、包装之后直接呈现给游客。其产品的核心形式为各种民俗表演,不仅可供游客观赏,也可供其参与互动来深化体验。除此之外,各种民俗化的食宿、交通、文娱等产品,也属于“民俗风情游”产品的外围辅助形式。由于开展“民俗风情游”的成本低廉,所以目前它已普遍存在于我国各地景区当中,成为“文化旅游”最基本的形式。
(2)举办旅游文化节
这是一种在特定时间段内综合集中各类文化旅游吸引物来吸引大量游客的旅游产品形式。比如著名的“洛阳牡丹花会”、“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等,都属于此类旅游产品中的佼佼者。其特点是:以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吸引物为核心;时令性强;旅游吸引物及各种外围旅游产品设计紧凑、集中,能在短时间内深化游客的文化体验。由于举办旅游文化节能够开拓大量商机,因此这种旅游产品也在各地得到了普及发展。
(3)开展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近十余年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异军突起,可以说成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其基本特征是:依托自然山水等有形旅游资源,借助现代多媒体声光电技术,打造美轮美奂的歌舞演出形式,来展现具有一定人文思想情感底蕴的故事情节。这也就建构起了具有综合性艺术特点的核心旅游产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向游客传递多元化的视听信息刺激,从而为其留下较强烈的人文感受,有效深化、拓展其旅游体验。目前仍在热演的“印象”系列(如《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又见”系列(如《又见五台山》、《又见平遥》)实景演出,就是此类旅游产品的代表之作。
(4)建设旅游文化主题公园
如果说上述的“民俗风情游”、山水实景演出还属于“文化旅游产品”中的“单品”,那么“旅游文化主题公园”则属于“集成式”的旅游产品。借助专业的细化项目设计,“旅游文化主题公园”在建设伊始就为综合集成各类“文化旅游产品”规划了合理的空间。比如“杭州宋城”景区紧扣“宋文化”主题,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段、分别在景区的不同区间内安排了“王家小姐抛绣球”、“宋城千古情”、“丽江恋歌”、“市井卖艺”、“风月美人”、“命悬一线”、“茶艺表演”、“穿越快闪秀”、“包公巡游”、“岳飞点兵”、“抄经祈福”、“穿越人物游街”、“民间杂艺”、“拜月大典”等不同的文艺演艺活动。其中,既包含大型实景演出(如“宋城千古情”、“丽江恋歌”),又嵌入了深度的游客体验活动(如“王家小姐抛绣球”、“穿越人物游街”),还包括各种表现宋代日常生活的技艺表演(如“市井卖艺”、“抄经祈福”)、表现宋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专题演出(如“包公巡游”、“岳飞点兵”),可谓异彩纷呈,目不暇接。在这纷繁的文艺演出背后,则带动了大额的文化旅游商品销售以及繁荣的导游、餐饮、康乐、文娱等各项外围服务行业的发展。所以,文化主题公园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多元化、综合化与集约化建构,凭借文化创意带动了一整条旅游产业链的发展。但是由于成本高昂,目前只有大中型旅游城市才能建设并运营完善的旅游文化主题公园。
(5)开发生态博物馆或文化生态保护区
生态博物馆是划出特定区域来保护其内人类群体原初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社会组织形态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由于它可以像博物馆一样供游人参观,故而被形象地称为“生态博物馆”。从本质上说,生态博物馆或文化生态保护区都是本着文化人类学的原理而建立的学术科研暨文化保护传承基地。但由于它们具有类似博物馆的展览功能,故也适于发展文化旅游。比如被文化部列为“湘西样本”的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就建立了60多个“中国传统村落”,向游客集中展示土家族摆手舞、哭嫁歌、苗族鼓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保护区内营造出了繁荣的苗绣、土家织锦、苗族银饰等旅游衍生品交易市场,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文化旅游扶贫”。据统计,该区在2015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800余万人,实现175亿元旅游收入,初步展现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旅游发展潜力。而且,和旅游文化主题公园不同,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更适合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更具“绿色的原生态”特点。
综上所述可见,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已找到了分别适用于现代城市及边远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并推出了较为成熟的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旅游产品线。这表明,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已初步呈现出了综合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这也就为推动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 推动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深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在梳理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总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必须走“一站式”的发展道路,才能推动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综合化、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在下文中,将首先以恒山景区和平遥古城景区为例,来指出山西“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论证实施“一站式”发展道路的必要性。而后给出具体的策略与建议。
恒山地处晋北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道教文化景观,也是晋北民间艺术的渊薮所在。然而恒山景区却未能将本区的道观有机地组织起来,通过实景化的展演活动来弘扬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也没有充分利用晋北地区丰富的民间歌曲及舞蹈资源来开展各种特色化文艺演出活动,来展示晋北民间艺术的风采。以至于许多游客游览恒山之后仅能记取其壮丽的山川风景,却无由得知恒山乃是道教全真派圣地,亦无由知晓中国道教的教义精髓及其法事科仪活动的一般流程,更无由领略到晋北民间歌舞艺术的独特风采。可以说,恒山景区仅开发了自然美景,却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本地无形旅游资源中所蕴含的靓丽人文风景线。
再如平遥古城,虽然在古城景区集成了一定量的餐饮、住宿等外围旅游产品,但对于平遥县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却缺乏系统的开发与管理。在古城景区仅设立了“平遥牛肉博物馆”来展示平遥牛肉的制作工艺;而对于平遥醋、平遥漆器则未安排任何专门的宣传和展演活动。目前,精美的平遥漆器、漆画只是散落在街头店铺被动地接受游客挑選;而平遥特产香醋,则只有部分导游私下带领游客前往手工醋坊购买时,游客方能窥见其传统的工艺制作流程。因此,笔者认为古城景区只是着力复原了明清时期平遥各阶层人群静态的居住环境,却并未能够复原其动态的生活场景,在文化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尚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
针对上述景区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山西省内景区应积极借鉴、汲取国内兄弟景区文化旅游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集约设计、细化布局,打造“一站式”的创意型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以期有效提升本省景区旅游产品的质量与效益。“一站式”是社会各界广泛运用的一个“热词”。具体到旅游行业,“一站式”旅游服务则是基于“体验经济”理论而提出的一项全新的系统化旅游产品发展与营销模式。“体验经济”强调通过有目的地重塑现实情境,来达到重塑游客感官体验以及引导其思维认同之目的;在此基础上则有望引导、改观、变革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而创生新的旅游消费需求。如此则景区则有望通过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来引导、重塑游客的消费行为,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及价值增长点,反过来又推动文化旅游产品更进一步的创新发展,进而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创新”与“游客消费需求变革”之间的良性循环互动机制。那么在此基础上,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景区周围就能形成包括文化创意传播、餐饮、文娱、康乐、环境艺术设计、旅游地产、旅游衍生品制造、文化教育等行业在内的“产业聚落群”,从而全方位、高质量地满足游客在出行期间多维度的文化生活需求,使其感受到“宾至如归”的“一站式”旅游服务体验,并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忆,最终达到长久维持并持续增强景区旅游产品吸引力、持续扩增客流量之目的。
显然,要达成“一站式”的旅游体验并非一蹴而就的朝夕之功。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山西省景区可以借助文化创意手段,从提升“文化旅游”体验入手来逐步构建“一站式”的旅游产品体系。比如上文中谈到的恒山景区,就可以统筹管理景区内的各道观来展演道教法事与文化。由于这些道观依山势上升而逐级分布,因此可以将道教的科仪法事活动分解为若干环节,由每个道观负责展演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并延请专家设计、撰写精炼的解说词来宣讲道教文化。这样游客在步步登高的过程中也就能循序渐进地观赏道教法事的整个流程,从而形成独特的、富有创意感的文化体验。依次为依托引入各种文化创意设计,就有望盘活巨大的道教衍生品市场。至于平遥古城,则可配合现代声光电技术,首先将香醋、漆器、漆画的制作工艺流程展现到游客面前,为其带来特色化的审美体验,留下独特而深刻的记忆。然后依次为依托,来盘活体量较大的平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交易市场。
3 结 语
在上文中,笔者以恒山景区和平遥古城为例,初步提示了建构“一站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切入点。景区及相关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可在此基础上大力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理念及其运营模式,参考国内兄弟景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集约设计,细化布局,逐步建构起支持“一站式”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通过持续优化、深化游客的旅游体验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和价值增长点,推动山西文化旅游事业与时俱进、引领风潮的跨越式发展,最终走出一条富有山西特色的“文化旅游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桂榕.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生产刍论[J].人文地理,2013(3).
[2]赵霞.体验经济时代休闲旅游的多元发展趋势[J].财经问题研究,2013(6).
[3]马勇.基于全产业链的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