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8-12-07

活力 2018年21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孩子教育

(中共许昌市委党校,许昌 461000)

《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全社会都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未成年人教育存在的偏差

其一,重成绩轻德育。当前,高考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严重滞后,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下,许多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对少数尖子生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应试教育其后果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二,重课堂教育、轻实践锻炼。多数学校重视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堂作业负担过重,德育、体育、音乐、劳动技能等社会实践教育被削弱,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高分低能现象严重。

其三,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中小学教育目前的现状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特别是对学生的智能开发、培养创造创新能力方面得不到应有重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纸上谈兵,综合素质低下。

最后,重共性教育,轻个性发展。学校教育缺乏创新意识,教学千人一面,模式单一,忽视个性差异,不能因材施教。学生的爱好、兴趣、特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个人潜能得不到发掘,在今后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家庭对未成年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众多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导致未成年人养成不良习惯。由于未成年人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视为家庭的中心,无原则地迁就孩子,样样顺从,事事包办,造成部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心理,以致养成自私、任性、娇气、懒惰等不良习性,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其次,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严而无方。只看重学习成绩,盲目购买学习资料,重金聘请家教;只看重考试分数,忽视行为规范、思想品德教育。

再次,家长扭曲的“人才观”。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脑力劳动者,也有体力劳动者。在科研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或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的都是人才,人才只有分工不同、层次不同而无高低优劣之分。但是,大多数父母“人才观”扭曲,片面地认为只有科研工作者、行政干部、医生等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是人才,只有上重点学校才是通向成才之路,从观念上、情感上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普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忽视了人才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其四,不和谐的家庭环境,迫使孩子误入歧途。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父母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会对孩子的生活、学习的影响乃至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实社会中,诸多方面因素构成不和谐家庭环境并不鲜见,有的父母离异,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缺乏家庭温暖;有的父母为了生存外出打工或经商,子女生活交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料,对孩子的学习、管教无能为力;有的父母染有不良嗜好,甚至在家赌博、酗酒,使孩子学习大受影响;有的实施家庭暴力,信奉“棍头底下出孝子”,或教育方法简单,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动辄打骂。这种家庭环境导致非成年子女产生自卑感和逆反心理,如遇不良诱导,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一些负面的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产生的不良影响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对外开放,国际接轨和社会转型,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渗透,在一些未成年人的头脑中拜金主义盛行,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以及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仍未肃清;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和各类文化娱乐场所的快速发展,腐朽没落的有害信息乘虚传播,假冒伪劣及欺诈活动成为公害;武打片、言情小说、爱情歌曲成了一些人精神生活的鸦片。这些负面的东西,对部分未成年人的思想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少数青少年胸无大志,盲目追星;信仰缺失,精神空虚;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没有责任感;且表现为思想贫乏、感情脆弱、行为偏激等。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从长远战略出发,冷静面对,正视现实,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科学地、历史地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全面地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

1.不重视未成年人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首先,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虽然教育方针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在实践中却未能很好地贯彻。教育评价体系片面强调智育,对学生的评价以考试分数为主,这种导向必然造成学校和家庭教育重智而轻德。教育的第一天职就是把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将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培养成善良、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与他人能和睦相处的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孩子们之所以不正常,都是由于不正常教育的缘故。”时常看到一些现象:一些考试分数低的学生,在校不被老师喜欢,回家就被家长责备,甚至定格为笨学生、坏学生,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可能就会发展到我行我素或者破罐破摔,做出一系列的错事。如果教师能转变观念,尽职尽责的认真教育,就可能是另一种结果了。其次,沿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影响至今,这会导致未成年人除了读书外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不想了解书本以外的知识。

2.在社会环境方面,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还没有全面形成

社会上甚至在许多家庭中都存在着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和因素。影视剧中有关金钱、暴力、犯罪等的情节比比皆是;有些家长全然不顾对孩子的影响,在家里赌博打麻将。有些人为了赚钱,不惜做违法的事情。一些互联网站没有肩负起传播先进文化和倡导健康网络风气的职责,甚至传播违背社会公德的信息,如微信微博上时有污蔑、贬低英雄人物、宣扬低级趣味的信息,这些现象对未成年人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3.在思想教育方面,没有把握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的规律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简单,目标空泛而不具体、抽象而不切合未实际,表现为空洞说教。思想教育内容陈旧,宏观性的多,微观性的少;共性的多,个性的少;历史和外面世界的英雄模范人物多,身边先进的人物事迹少;抽象的概念多,鲜活的事例少。上述情况的存在,造成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影响有限,效果堪忧。道德实践对未成年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道德是规范,是以人的行为为载体的。我们的德育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和书本的说教,要与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等行为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三、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家庭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可怜天下父母心”,身为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但这种期盼的重心,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已从“德、智、体、美”向学习成绩偏移。当然,这有来自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作用的影响,也有来自家庭教育重智轻德现象的因素。

未成年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学校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孩子的思想认识、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的、最近的榜样。父母个人品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水准和成效。家庭教育方式更多的是言传身教,是一个自觉或不自觉的过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们的为人处世,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所以,父母如能够以身作则,看问题客观公正,待人接物重诚信守礼仪,进退有据,特别是正直善良的品格,对孩子都是最直接的正能量的陶冶与感化。例如,怎样看待金钱和权力,怎样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邻里关系,怎样看待社会上的丑陋、负面的东西,如果家长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强烈的爱党爱国的情怀,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充满正能量的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就很难教育孩子正确看待社会。

对人才的衡量要讲德才兼备,首要的是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德”和“才”的关系,古人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专门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最需要的,当今社会对诚信的强烈呼唤,人力资源市场对有德有才者的青睐,单位招聘员工都要做能力与品德的双重考核,说明社会已在逐渐远离重才轻德的误区。面对社会如此的人才需求,家庭的育人观念也要调整,与时俱进,不但要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家庭是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摇篮,为人父母者,要有正确的人才观,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给子女以陶冶和影响,循循善诱,使他们从小在父母的教育关怀中走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健康之路。

2.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突出三个重点

其一,要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习近平同志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学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抓好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讲话精神,从增强爱国情感入手,不断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向深入。

其二,要大力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要教育学生从规范行为习惯着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根据“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要求,引导学生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其三,要加强诚信教育。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诚信既涉及个人的道德品质,也关乎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因此,对未成年人进行诚信教育,养成好的道德品质,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3.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出于好奇心理的使然和好玩、好逗的天性,未成年人钟情网络,喜好收发短信、微信。而未成年人上网、发短信是有利有弊,如不加以规制和监督,则弊大于利。2017年11月,国家教育现状专项摸底排查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两成以上的人每天会有5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用于刷短视频,超过四成青少年每天都会打开短视频进行观看。当然,更令人心惊的还是在“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调查中,网红和主播成为了第一选择,占据了被调查人总量的54%上网聊天看视频,不但占用了未成年人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也使部分青少年形成扭曲的价值观。

针对这类问题,当然不能采取简单禁止的办法,首要的是兴利除弊的疏导。当前,有的学校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有的学校推出“网络视频课堂”公益性节目,供师生免费浏览;有的学校在学生中建计算机兴趣小组,开展网页设计赛、动画制作赛等竞技赛,尽可能把未成年人吸引到传播先进文化的网站。这些疏导措施,都值得推广,它既满足了未成年人上网的兴趣,又可以引导他们进入安全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和快乐大本营,营造绿色网上空间。

多年来,社会各界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如规范网络的立法逐步完善;文化市场的扫黄打非长期坚持不懈;营业性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的规范和管理不断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使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都有了法的依据。这些都是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有力举措,但是,社会各界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所做出的努力,还缺乏有组织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之间还没有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对此,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有必要建立一个领导和协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权威性机构,来统一社会各界的力量,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强力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加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企业形象魅力——浅议如何巧用国学做好新时期企业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