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文关怀 促进医患和谐
2018-12-07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哈尔滨 150000)
近些年,全国各地屡屡出现患者殴打医生致死致伤事件,且明显呈上升趋势,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医者不敢行医,患者不敢就医”的尴尬局面。医疗纠纷恶性案件的上升,也揭示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医患信任危机,导致医患关系恶化,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成为摆在医护人员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1.1 医学院校对人文教育缺乏重视
长久以来,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颇深,学生长期在“题海”中“征战”,缺乏必要的艺术、伦理、人文等素质的培养。各级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比例不等的人文教育课程,但总的来说,却都仍然沿用着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医学自然科学类的专业课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人文教育课程却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所以,这种只注重医学自然科学的培养,忽视人文教育的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临床医生只可能是看病不看人的“瘸腿”医生。
1.2 医学科学至上导致人文精神没落
随着社会和政府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医疗工作已逐渐成为一种高技术、高压力、高风险、高期望的“四高”职业。与此同时,现代医学发现疾病的手段也已越来越高明,医生诊断疾病越来越依赖仪器,这种现状显然与“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精神背道而驰,从而导致医患关系疏远,也必然削弱了临床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1.3 医患沟通不足加重人文精神缺失
在美国,医生接诊一位患者大约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而在中国,医生半个小时大概要接诊七、八位患者,单从时间上,我们便可看出医患沟通的缺乏。再加上,随着医院高精尖设备的引进,越来越多的医生从传统的视、触、叩、听变成沉默而生硬的仪器检查,医生愿意花在患者身上沟通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反之越来越多的却是依赖仪器设备来诊断患者的疾病。有些医生甚至把医学看成“技术活”,忽视患者的精神需求,忽视医患之间的心灵沟通,这势必会加深患者对疾病认识的茫然、疑惑和忧虑,也使得医患沟通不足,医患关系陷入僵局。
2 医学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2.1 重视医学院校人文教育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医患关系,就必须改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的融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医学院校应从切身实际出发,在整体上适当增加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课程和时间。面对新形势下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也需改革旧的医学教学模式,将医患纠纷调节、医患沟通等一系列课程内容纳入到必修课中,使医学人文教育常态化,不流于形式。
2.2 倡导以人为本服务理念
医院作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场所,理应是最具有人情味的地方。因此,医院应在积极倡导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同时,优化服务流程,开展优质服务,让患者真正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首先,医院应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举措,如简化门诊服务流程,减少患者往返和等候时间,建立辅助检查预约中心。
其次,临床医护人员应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但要治患者的“病”,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尊严。如在心电室和彩超室实行“包厢式”诊断服务,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做常规的妇科检查时,也应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私密性。
2.3 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环境对患者的心理有着直接影响,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能使患者身心愉悦,促进康复。如门诊候诊大厅、门诊就诊室、病房等的环境都应该突出温馨的基调,墙壁的颜色可以用淡粉、淡黄等暖色代替单一的白色;在医院走廊可以挂上一些地区的风景画,让患者时时感受到温暖和生活的美好;也可在护士站、病房内摆设一些花草盆景,让患者亲近自然,这些都有利于减轻他们的紧张情绪。同时,可以用图片、板报、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宣传普及相关疾病知识,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所了解,以便调试心理,主动配合医生治疗,使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2.4 加强医患沟通
临床医生应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体现在患者从进医院到出医院的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全过程中。临床医生要在治疗检查时,耐心询问患者病情,让患者畅所欲言,在手术前详细告知和安慰患者。在患者出院后,临床医生应针对患者情况,通过电话、E-mail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跟踪服务,尤其是手术后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临床医生应告知其注意事项,指导康复,让患者在出院以后仍然可以得到来自医院的人文关怀。
2.5 开展医护人员志愿服务活动
临床医生要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把医学人文知识不断内化为尊重生命的人文关怀。只有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临床医生才能在耳濡目染中亲身体验人文关怀,才能真正领会人文关怀的深刻含义。各级医院应搭建平台,让临床医生深入基层,参加对绝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活动,到贫困地区参加医疗扶贫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对患者的疾苦感同身受,让临床医生对人文关怀有更多的体验和感触,为和谐医患关系注入全新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