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的探讨

2018-12-07

活力 2018年21期
关键词:信用社农村金融信贷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 150000)

近年来,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努力扩大支农信贷有效投放;探索符合农村实际需求的创新金融产品,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全省“三农”经济发展,使涉农贷款投放量和粮食产量连创历史新高,为全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我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信贷投放量逐年增加,金融驱动力度显著增强。全省各金融机构积极借鉴和学习现代化金融服务营销思路和手段,主动开拓县域信贷市场,信贷投放量逐年增加。

(二)贷款利率逐年下降,竞争性农村金融格局初显。目前,农村金融市场日渐繁荣,新开办或恢复县域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相对较低,县域信贷融资成本呈逐年下降趋势。

(三)贷款投向多元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近年来,黑龙江省种植、养殖、农机、农业物资、棚室经济、农产品加工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猛,在加快农业资源整合、农业规模化运作、农业加工和科技进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生产方式。对此,全省金融机构积极加强和改善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金融服务,合理调配信贷资金,通过联保贷款、“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市场+合作组织”等创新方式满足各类农业合作组织的贷款需求。

二、制约我省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县域垄断格局尚未完全打破,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偏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开办的农贷业务尚未成规模,农村信用社信贷垄断格局尚未完全打破,一定程度抑制了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一是融资成本高。二是信贷产品创新阻力大。一方面,农民及农村企业普遍缺少有效抵、质押担保物,而农村信用社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考虑,又不愿在放宽抵、质押担保条件上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很多农村信用联社主要负责人均认为:从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特殊地位、农村信贷资源稀缺性等多个角度看,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现有的信贷产品仍将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相对资金需求者而言,农村信用社的强势地位不会改变。由于缺乏忧患意识,导致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的动力不足,创新信贷产品、提高服务效率意识不强。

(二)金融资源外流严重,县域信贷供求矛盾突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金流向的“洼地效应”和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使大量农村资金流向城市效益较高的产业。自2000年开始,黑龙江省辖县国有商业银行就陆续撤出了乡下营业网点,并上收信贷权限。邮储银行执行的高利率、存单质押等业务设计上的缺陷制约了信贷业务发展。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却凭借知名度高、结算体系畅通等优势,大力吸收农村存款,并将其中大部分上存,造成了县域金融资源大量外流,县域金融严重“缺血”的局面。

(三)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缺位,制约了现代大农业发展。一是农村征信系统建设刚刚起步。贷款机构对农户的信息采集与评价尚处起步阶段,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信用担保公司少,中介服务不规范,易导致借款人为获取贷款提供虚假信息,进而造成贷后管理困难、应收账款难以回笼的现象。二是农业保险发展滞后。黑龙江省拥有耕地面积近1151.6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0%,农业生产多为分散生产,且农作物产品种类繁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非常需要一个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作为保障。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多数保险公司开办的都是寿险、财险,而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农业保险却发展缓慢。三是省内多数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不足。

(四)信贷产品定价偏高,增加发展现代大农业的成本。目前省内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开办的农贷业务尚未成规模,农村信用社信贷垄断格局尚未完全打破,农村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居高不下。在垄断格局下,农村信用社存在上浮最大化的“理性”冲动。受此影响,全省涉农融资利率浮动区间上浮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支持农业融资成本,特别是信贷需求旺盛的涉农企业将面临融资不足、经营成本过高等困境。在传统融资渠道收紧的情况下,个别企业和个人倾向于民间借贷市场寻求融资支持,导致民间借贷市场较为活跃。民间高利贷等不规范融资行为有所抬头,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三、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农村金融体系竞争性,提高信贷配置效率。一是进一步放宽对中小金融机构准入限制,引入民营资本及外资等,建立一批与传统体制脱离、产权明晰、重点为农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二是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可试办新型农村金融信贷组织,利用发行者自有和自筹资金,提供信贷服务。三是整合现有金融机构,如将国有金融机构县域分支机构与农村信用社整合,组建地方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四是邮储银行业务定位要向农业倾斜,可考虑按照邮储银行发放农业贷款比例、金额,设置不同档次的优惠政策,发挥杠杆效应,提高其放贷积极性。邮储银行还应努力创新信贷品种,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并适当下调贷款利率。

(二)多措并举,努力化解农村金融资源净流失问题。一是建议财政、税务、人民银行等有关部委联合下发文件,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二是将现有的财政支农资金划拨一部分作为贷款贴息资金、担保基金、支农风险基金,财政部门可有针对性的选取农业龙头企业给予配套的贴息政策,通过对相关主体贴息、增信等方式,撬动商业性金融机构信贷加大投入。三是对涉农贷款比例达到并超出考核标准的金融机构,对其对应信贷业务实行免征营业税、减征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可适当延长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税收政策,对于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也应免征部分的所得税和营业税,免征税收优惠政策与金融机构在当地的涉农贷款投放比例相结合。四是努力探索储蓄资金回流机制。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保险和担保体系,为现代大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保障。农业是高风险的弱质产业,农村经济是缺少稳固基础的经济,农民是急需各方帮助的弱势群体,如果现代大农业的发展没有相应的保险系统作保障,大部分风险势必会转嫁到为其服务的机构身上。而从目前我国的农业国情来看,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必须以国家为主导,建立财政补贴型农业保险制度。一是要在国家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实行零保费或低费率和高补贴的政策,要让农民以少量的保费支出获得较为稳定的农业收入。二是要改革国家目前对农民的农业补贴政策,停止或减少直补给农民的部分种类的补贴,变补贴为农业保险基金,用于补贴那些承担因法律规定的不可抗拒的巨灾损失赔付的农业保险机构,这样既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又使农民有了风险损失的补偿保证,又解决了农业保险发展的后顾之忧。三是要以多种方式组建涉农贷款担保中介结构。可尝试由政府出资或以国家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为引导,允许以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各种形式建立担保中介机构,不断充实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充分发挥其信用放大能力,帮助发展现代农业解决贷款担保难问题。

(四)拓宽融资方式降低成本,发展多层次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应拓宽融资方式,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双重作用,完善农村地区的信贷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建立功能完备、分工合作、竞争适度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一是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增强资金供求市场自主调节能力。引导商业银行适当下放县级分支机构贷款权限,以贷款或委托贷款等形式参与涉农贷款业务。提高农村信贷资金价格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激发农村信用社加快贷款利率定价的紧迫感,使其真正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二是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农村信用社要以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建立科学的贷款定价机制,加大对“三农”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信贷支持。三是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适时推进期货期权,试点设立期货投资基金,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四是加快发展农业高科技企业的高收益债券,引导农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猜你喜欢

信用社农村金融信贷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新发展阶段农村信用社加强管理会计绩效考核应用研究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农村金融政策异化:问题、根源与法制化破解方案
农村金融大变身
新时期创新信用社经济管理的方法与手段探索
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