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院校审计学课程建设路径研究
2018-12-07李俊林
李俊林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101
审计学属于专业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在面对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强化专业建设至关重要。现阶段要对应用型转型基本背景以及应用型人才发展特点进行分析,拟订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效设计,适度扩大实践课程比重,建立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强化师资队伍发展建设,完善实验室建设,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突出案例教学应用价值。
1 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点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要促使高校教育能够朝着应用技术类高校进行转型,在人才培育过程中要对不同人才的实践技能进行全面培育。为了培育更多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要对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应用型人才需要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促使高等教育人才具备参与社会生产发展的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主要是围绕工作岗位实践技能进行开展,在教材内容设置以及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对不同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应用,突出学科教学完整性[1]。目前,我国高校类型较多,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开始逐步转为应用型大学。对社会发展前沿动态进行控制,关注不同学科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育。
2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的审计学课程建设路径探析
2.1设定审计学专业人才的基本培养目标
当前在审计学专业教学中,发展目标的设定对专业建设基本思路会产生较大影响,在培养目标设定过程中要对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分析,认识到审计专业教学的首要问题。在应用型转型发展背景下,要对审计学专业教学目标进行转变,使其能够全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基本要求,对人才多方面素质进行培育,能够掌握会计、审计相关准则,明确现代审计理论以及实施方法,在经济领域中能够培育更多审计应用型人才[2]。
2.2 课程有效设置
随着我国审计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对审计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对应用职能提出了较大需求,要注重对专业基础知识进行把握。专业主干课程能够全面实现学科专业基本培养目标,促使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能够有效完善。在当前审计学专业教学中,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等课程教学成效难以有效提升,有部分课程内容存在交叉,所以当前需要对原有的课程设置方式进行全面创新,可以将审计学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为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学原理、企业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等,能够避免出现课程重叠的问题。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有部分审计学专业教师所学习的都是会计学,此类老师自身缺乏全面的审计专业知识,缺乏审计专业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举出更多实例。所以当前需要强化审计学专业教师队伍发展建设,通过优化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升教学成效。审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相关管理部门要定期为审计学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培训的平台,提升其专业素质,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2.4 完善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建设
审计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以及实验室建立需要对审计工作流程进行分析,促使教学环境建设过程中能够突出职业氛围[3]。在仿真度较高的实验室建设中需要依照真实化的审计场景设立不同部门和岗位。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组,主要有审计项目组、审计单位、税务部门、银行等。此类角色分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要对现有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实验室利用效率。逐步完善各类硬件设施建设,普及各类审计软件。
2.5 革新教学方法,突出案例教学价值
审计学专业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在应用型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不同案例,这样能够让学生真实掌握不同案件的审计技巧,强化学生对审计理论的深刻理解,分析审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对不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规律进行分析,构建适应教学活动开展的审计环境,满足审计教学的基本要求。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编订各类教学案例,适度调整案例难度,与学生学习能力相对应[4]。对审计理论定期进行更新,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优化教学成果。
总而言之,审计学专业教学发展较晚,在专业化教学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应用型转型压力较大,当前要从实践教学中逐步完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问题,提升审计学专业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综合应用型审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