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网络公益众筹现状调查
2018-12-07扬州大学商学院陈芳倩吕晓慧吴文婷
文/扬州大学商学院 陈芳倩 吕晓慧 吴文婷 颜 希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网络公益众筹平台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一方面,这一新兴慈善模式贴近百姓生活,方便部分存在疾病、贫困、失学等问题的困难家庭借助平台获得帮助,也便于民众参与公益慈善;另一方面,由于平台规范性与信任度缺乏等多种原因,公益众筹存在项目受捐率低,人均捐款额不高等问题,也存在善款支配不透明、募集资金虚高甚至骗捐、诈捐等现象,暴露出管理上的滞后乃至脱节。
大学生是网络公益众筹的重要参与群体。通过对大学生参与网络众筹的频率、效果、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可进一步探索加强网络公益众筹管理的途径,以期为完善我国公益众筹体系、发展慈善事业提供政策建议。
大学生参与网络公益众筹的频率
本文以大学生参与微信朋友圈“公益众筹”的频率来衡量其网络公益众筹的参与现状。调查将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分为“从不”、“偶尔”、“经常”3个水平,采用3级计分法(“从不参与”为1分,“偶尔参与”为2分,“经常参与”为3分),并将影响大学生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的变量设定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两大类。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8年5月对江苏地区200余位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14份。其中,女性占66.8%,男性占33.2%;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分别占19.2%、14.5%、58.9%、5.6% 和 1.9%;42.1%为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
调查结果显示,在214个有效样本中,大学生从不参与网络公益众筹的频率为23.8%,偶尔参与的占67.8%,经常参与的占8.4%。即超过7成大学生曾经参与过网络公益众筹。
从是否为党员或积极分子与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的关系看,非党员或积极分子中28.23%从不参与网络公益众筹,7.26%经常参与。党员或积极分子中仅17.78%从不参与网络公益众筹,而经常参与的比例为10%,由此可见,党员或积极分子参与公益众筹频率更高些。其次,从其他志愿活动参与频率与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的关系看,其他志愿活动参与频率与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从对受捐者信任度的角度来分析,信任度越高,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越高。
从父母主动捐赠的频率来看,父母从不、偶尔、经常主动捐赠,其子女参与网络公益众筹的频率平均数分别为1.54、1.83、2.06,父母主动捐赠的行为越频繁,其子女参与网络公益众筹的频率越高。另外,家庭年收入为5万元以下、5万元至10万元、10万元至30万元、30万元以上的大学生,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的平均数分别为1.75,1.81,1.89,2.05,由此可见,家庭年收入和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同样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
变量“是否党员或积极分子”与因变量无显著相关。“其他志愿活动参与频率”、“父母主动捐赠频率”和“家庭年收入”与“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80、0.207和0.147,均呈低度相关,并且在统计学上显著。“对受捐者信任度”与因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呈中度相关,并且在统计学上显著。
众筹平台应该加强对受捐者资料的审核,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严格管理从项目设立、款项筹集到资金使用的整个众筹流程,提高透明度。政府也应当制定清晰明确的法律法规,尽可能减少直至杜绝少数投机者在众筹平台发布虚假信息。
影响大学生参与网络公益众筹的因素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其他志愿活动参与频率”、“对受捐者信任度”、“父母主动捐赠频率”对“大学生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有显著影响。“是否党员或积极分子”和“家庭年收入”对“大学生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的影响不大。
是否党员或积极分子对大学生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无显著影响。对于“是否党员或积极分子”变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是否党员或积极分子”对“大学生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无显著影响。实际上,在经常参与网络公益众筹的调查者中,党员或积极分子、不是党员或积极分子的大学生各占50%。这一回归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没有入党意愿的大学生同样也有着较高的慈善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其他志愿活动参与越频繁的大学生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越高。“其他志愿活动参与频率”对“大学生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影响显著。大学生其他志愿活动参与频率每上升一个单位,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上升2.149%。通过调查发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积极参与其他志愿活动的大学生往往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热心、善良并富有同情心,并能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可,这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网络公益众筹当中去。
信任度对大学生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影响显著。在影响大学生公益众筹参与频率的因素中,“对受捐者信任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受捐者信任度每上升一个单位,大学生公益众筹参与频率上升5.058%。对受捐者的信任度在大学生作出是否参与网络公益众筹的决策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总体上对网络公益众筹的主观信任度较高,但是“轻松筹”等平台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依然影响了大学生的决策,使部分大学生产生疑虑。
父母主动捐赠频率对大学生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有正向显著影响。对于“父母主动捐赠频率”变量,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父母主动捐赠频率对大学生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影响显著。在214个有效调查数据中,从不主动捐赠的父母,其子女46.15%从不参与公益众筹,53.85%偶尔参与;而父母经常主动捐赠,其子女“从不”、“偶尔”、“经常”参与网络公益众筹的分别占16.13%、61.29%、22.58%。这一结果说明,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常常主动捐赠,帮助他人,孩子便在无形中形成了乐于助人的思维模式,并于行动上体现。
家庭年收入对大学生网络公益众筹参与频率无显著影响。“家庭年收入”的显著性未能通过检验。这表明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并不一定在网络公益众筹中表现活跃。这一结果与大众的普遍认知有所出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往往生活舒适,与低收入群体生活差异大,对困难群众的需求不一定能感同身受。情感上的隔阂导致他们参与众筹的积极性与其家庭收入水平不完全相符。
加强大学生网络公益众筹管理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共情能力与同情心,个性单纯,对网络公益众筹的主观信任度较高,缺乏较强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在大学生参与网络公益众筹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是非判断能力,还要求加强对众筹平台的约束与监管,增加平台的信息透明度与可信度。
大学生作为当今互联网时代中具有鲜明代表性的群体,是未来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的潜在参与者。研究大学生参与网络公益众筹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加强管理,对鼓励大学生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健全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运行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基于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公益众筹现状,首先,最为关键的,众筹平台应该加强对受捐者资料的审核,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严格管理从项目设立、款项筹集到资金使用的整个众筹流程,提高透明度。政府也应当制定清晰明确的法律法规,尽可能减少直至杜绝少数投机者在众筹平台发布虚假信息,利用社会的爱心敛财的现象,使有意愿参与网络公益众筹帮助他人的大学生不会因为信任危机而放弃捐赠,使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困难家庭能够通过众筹平台获得帮助,渡过难关。
其次,政府和学校可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助人意识。当代年轻人有着很强的个人意识,他们关注自我的需求,积极表达自我。通过教育与宣传,可以使大学生在保留这些优点的同时,更加关心社会,积极助人,可以间接提高下一代的慈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