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2018-12-07高世楫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一直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发展的战略制定和政策实施,一直面向这一目标、立足当时自身的发展需要,并受到世界发展大趋势以及与国际交流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一些地方的工业公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1972年6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后首次派团参加的重要国际活动,就是出席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这也是联合国召开的第一次与环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会议。对于正开始面临大量工业公害问题的中国,通过国际交流,全面了解工业化国家如何系统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对我们正确认识工业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起到了非常正面的作用。1973年,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针对全国各地已经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并通过了中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法规性的规定,即《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对于尚处于高速工业化准备阶段的中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既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也被证明是具有长期和普遍意义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国际的交流更加密切和深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自身发展需求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双重影响下日渐清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学界翻译、编译了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等有关著作,向正热烈追求工业化、现代化的中国系统介绍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重要流派。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提出了在促进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虽然这并不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但还是得到了中国政府的积极响应。中国从自身国情出发,历时一年多制定了第一部国家级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年由国务院审议通过后,其主要思路在“九五”计划中得到体现。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进入高速工业化阶段,在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的同时,面临的生态环境约束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超大规模人口、超高工业化速度以及市场发育不充分、政府监管能力不强,导致了资源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一直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的中国,虽然在资源效率和环境污染控制方面比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做得好,但与人类知识积累和技术发展水平可以实现的资源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相比、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正是因为认识到这种差距,认识到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急迫需要,同时也认识到全球可持续发展历史趋势和客观要求,中国在过去十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了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五位一体”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部分,绿色发展成为中国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同各国领导人一致通过《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开启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新纪元。中国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中国现代化战略总体布局和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率先制定了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别方案。习近平主席关于生态文明一系列重要论述,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系统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中国走生态文明道路实现现代化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历史终将证明,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永续繁衍、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未来,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是中华民族的宿命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