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决胜之年合力攻坚
——阳高县抓实党建助推脱贫攻坚侧记

2018-12-07阎文水

支部建设 2018年28期
关键词:入户贫困户攻坚

■ 本刊记者 阎文水

本刊通讯员 许晓红

无论驻村扶贫工作队,还是村党支部;无论第一书记,还是贫困户……所到之处,都可见到一片脱贫攻坚的忙碌景象。县、乡、村三级制定了工作流程图、时间进度表,实行挂图作战,对标抓质量,看图督进度。

2018年是阳高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全县上下正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认真践行“五个五”工作法,大力推行“五个三”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八大工程24项扶贫专项行动,坚持问题导向,做好固底板、补短板、补漏洞工作。用心、用情、用力,指挥前移压力、人员下沉给力、对标施工用力、自行评估补力、创新制度聚力,全县上下正以坐不住、慢不起、等不得的紧迫感,争分夺秒、攻坚克难,确保在年底之前摘掉贫困县帽子,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借助扶贫工作队强大外力

白天忙于项目,晚上整理资料。省民政厅驻阳高县扶贫工作队队长张杰,是位年轻的80后。昨天晚上3点才睡,今天早饭还没来得及吃。他从大办公室出来,在三人一间的宿舍里接受采访。

省民政厅结对帮扶东小村镇东小村、上马涧、下马涧、神泉堡、第十其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5个村子人口占到全镇近一半,贫困户也近一半。张杰如数家珍,向我们说起工作队所做工作:加盖彩钢瓦屋顶2154间,解决了村民雨雪天担心土窑坍塌的问题;为上马涧、神泉堡、东小村修路;为神泉堡新建蓄水池,为第十其村新修防渗渠,为下马涧村灌溉井配备变压器、新修防渗渠并购置剥米机、磨面机,解决东小村寒富苹果园机井及配套浇灌设施;利用5个村子集体房屋搭建分户式光伏发电,可为5个村集体每年产生经济效益34万余元;为5个村子分别兴建一所老年活动中心并配置了音箱等娱乐器材;组织医疗专家为2800多名贫困村民义诊,免费发放价值近6万元的常用药品;筹集资金4万元为帮扶村的重病患者进行救助送去了温暖;为东小村明德小学师生资助校服等教学用品;注资10万元在东小村镇开展孝善基金养老模式;在东小村镇开展精准扶贫“爱心超市”建设试点;下拨厅机关党费10万元加强5个村党支部硬件建设……

在友宰镇友宰村村委会,我们与帮扶单位阳高县科教局局长孙富纯不期而遇。因为是本村人,有乡土情,便于开展工作,按照县里安排,2016年12月,孙富纯所在单位科教局定点帮扶友宰村。

贫困户姓名、家庭人口、已享受政策、帮扶产业与退出指标及评价标准(人均可支配收入、安全饮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一幅友宰村贫困户脱贫对标销号图挂在墙上。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联系、短信问候、微信交流等方式,工作队队员与贫困户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全力扶持村里黄花、高粱两项支柱产业。2017年由村民孙焕利带动,贫困户股份合作,组建阳高县利群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科教局投入启动资金30万元。2018年又为贫困户的高粱种植提供约30万元的初期投入资金。邀请晋河天诚粮贸有限公司赴村召开产销对接会,与贫困户签订代供销合同。经过努力,两年来在友宰村发展黄花种植1000多亩,预计三年后可为贫困户带来每亩4000多元的纯收入。2018年发展高粱种植4500多亩,预计可为贫困户带来270多万元的纯收入。

“一来到我们村,李书记就把我们当成‘自家人’,为了帮助我们早日脱贫致富,他不顾身患糖尿病每天都得打胰岛素针的不便,每天扎在村里,和我们一起动脑筋、想办法;丁书记人年轻、精力足,熟悉基层工作,对群众感情深厚,就是周六周日回市里,还不忘帮大伙儿捎衣买药。”提到阳高县委组织部先后两任第一书记李福恒、丁健,东小村镇东营村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县委书记冯晓雷(左一)在扶贫攻坚第一线调研

在国家机关、省、市下派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的基础上,阳高县又派出123支驻村扶贫工作队、95名第一书记,实现了驻村包户两个“全覆盖”。按照正科级干部3户、副科级干部2户、科员1户的“321”结对帮扶贫困户机制,全县12个乡镇、90多个县直机关单位党员干部职工全部参与脱贫攻坚,实现了干部帮扶工作的全覆盖。要求所有扶贫干部自觉做到“五有”:年度脱贫村数、户数、人数心中有底,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分解精细到人,措施具体可靠,有科学的运行机制;知不足、明短板,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心里装着群众,体民苦、解民忧,有深厚的为民情怀;虑事周详、办事认真,说了就算、马上就办,有过硬的工作作风。

入户工作、入户帮扶、入户对接、入户落实、入户走访、入户宣讲、入户督查,除了“七个入户”要求的入户工作法,阳高县对脱贫攻坚和驻村工作提出“五个三”工作机制,即“三个绝不允许”:绝不允许扶贫领域发生腐败问题,绝不允许出现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绝不允许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出现干部退缩;“三个一律”:没有经过扶贫一线历练的干部一律不纳入组织提拔范围,脱贫攻坚中没有干出实绩的一律不予提拔,驻村帮扶工作中只出工不出力、雨过地皮干的一律进行组织处理;“三个三分之二”:从去年11月上旬起各级各部门三分之二以上人员,包括班子成员都要派驻覆盖到村,帮扶单位三分之二以上的财力用于驻村帮扶,驻村帮扶人员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精力都要放在常驻村真帮扶上;“三责同抓”:落实驻村人员的直接责任,夯实派出单位“一把手”的主要责任,强化派驻乡镇的管理责任;“三个一批”:在脱贫攻坚中表彰提拔一批经过历练、成效突出、群众满意的干部,巩固提升一批好苗子好干部的能力水平,问责处理一批工作不力、问题突出、成效不实的干部。

焕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县科教局局长孙富纯(左二)与对口帮扶贫困户田述生(左四)交谈

在狮子屯乡东双寨村扶贫蔬菜园,一辆辆大货车正在装运大棚西红柿、青椒,准备销往北京、河北、内蒙等地。数着赚来的钱,贫困户们高兴地说:“我们能有今天的好光景,关键是有个好的党支部。”

2017年底,谷爱军当选为东双寨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便矢志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打造一个作风优良、敢打敢拼的基层战斗堡垒。2018年初,村“两委”班子瞄准产业结构调整,决定走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流转土地243亩,建起210个冷棚,210户贫困户实现了一户一棚,目前贫困户户均收入6000多元。

龙泉镇新和堡村党支部创新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进阳高县迎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盘活90亩闲置的集体土地,实行利益分红,每年可获得收益6万元。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吸纳农民组建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投资121万元购进1504型东方红拖拉机、旋耕机等农机设施,为本村及附近农户机械耕地、收割,今年秋天预计可收入10多万元。大白登镇大泉山村党组织立足大泉山特有红色资源优势,先后引进大泉山人民公社食堂、东方红展览馆、大泉山矿泉水有限公司、光伏发电项目,发展红色旅游,每年可为集体增收6万多元。北徐屯乡北徐屯村党支部积极牵头,成立各类农民合作社8个,注册资金1150万元,吸纳入社农户289户,入社土地5100亩。

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阳高在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深入开展“1+6”即“1个核心、6个中心”创建活动。“1个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引领核心作用,提升单元战斗力,努力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6个中心”就是要通过组建脱贫致富(产业发展)中心、劳务输出中心、矛盾调解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和村务监督中心,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目前,全县249个村全部建起了“6个中心”。

打赢脱贫攻坚战,村“两委”干部是最一线的战斗员。结合2017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阳高县把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作为重点,对照任职条件,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复员退伍军人、乡土人才等群体中培养选拔干部。共选举产生村“两委”干部1454名,其中“两委”主干395人。实施农村本土人才回归工程,87名本土人才回乡创业,32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加强村“两委”干部教育培训,将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帮扶措施、推进乡村振兴等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提升工作能力,着力打造一支脱贫攻坚“不走的”工作队。

紧紧围绕农村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团结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传帮带示范效应,阳高县鼓励和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带头发展生产、带头脱贫致富、带头服务群众。古城镇古城村党员郝政斌通过外出打工自学大棚油桃种植技术,学成后回村带头示范种植,并将技术传授给本村及周边村群众。如今他已带动古城镇一带发展油桃大棚150多栋,每栋均可收入3万多元。一栋一栋油桃,正成长为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之树。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一大群鹅,簇拥在水池子旁边,摇摇晃晃地行进。院子极大,水池子在南边。主人田述生告诉我们,院子是别人的,自己借用养鹅,鹅是去年开始养的,多时有160多只,现在有113只。

田述生65岁,妻子与四个孩子中的三个,都已不幸离世,只剩一个女儿,平时他一个人独住。县科教局驻友宰村工作队没有拉下他这个贫困户,积极找上门来,最后为他选定了养鹅这个项目。今年2400多颗鹅蛋,一下子为他收入了9600多元。

“我家里3个孩子上学,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村支部得知我的情况后,为我从奇园盛畜牧有限公司赊了3头奶牛5头肉牛,我现在养牛加种地,每年可收入4万来块钱,这一下孩子的学费不用愁了。”北徐屯乡沙河台村贫困户武全良感谢道。

秋高气爽,鳌石乡均田村村北田地里,农民们正在除草。均田村是在乱石村兴建的一个易地扶贫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安置446户832人,其中贫困户392户698人。在崭新的村委办公室,联合党支部书记曹立峰告诉我们,村里成立了子信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精心打造了寒富苹果套种中药材特色扶贫产业园,主要通过“双千亩林药套种+异地搬迁”的模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现在村里种植寒富苹果2000多亩,套种黄芪、射干、子母等中药材1800多亩。村里土地一亩流转费用600元,不论来自本村外村,均田村一个人每年保底分红270元。曹立峰掰开指头,除草、施肥、采摘、加工……在合作社劳动,今年一个男劳力一天工资是115元,女劳力95元,一家两口子一天可以挣到210元,一个月下来,可以收入四五千元。

龙泉镇新和堡村也是一个移民新村,他们利用毗邻县城的优势,除了上大棚、搞养殖外,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党支部充分抓住周边用工契机加大劳务输出,如大泉山绿化用工和高铁、道路建设用工等等,妇女则多在建筑工地上绑扎钢筋、大棚摘辣椒等。什么活儿都干,都有人干。村支部书记张守山介绍,村里专门成立了劳务输出中心,由一名村干部专门负责与县城前来的用工方对接。他们每天派来大巴车,专车接送,工资一般进行日结,已经形成了一个用工市场。村里约有200个劳动力,每人每天按照150元工资计算,张守山估计,出工按照半年计算,村里一年劳务输出可收入500多万元。精准帮扶要用好外力,更要激发内力。阳高县坚持把“扶志扶智”作为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的重要载体,创新开办了“农民夜校”,立足群众需要,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实地操作、互动教学等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教学,把党的方针政策、农技知识送到群众手中,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坚持“固定课堂+流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经常把农民夜校办到田间地头、温室大棚。同时建立微信群,开通微信公众号,及时为群众答疑解惑,为他们送去农技知识、致富技能、脱贫信息和法律法规等。目前,全县249个行政村成立了农民夜校,宣传国家各项扶贫政策及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以便于贫困户及时了解、准确把握,截至目前,共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惠农政策宣传、实用技术培训3000多场次,受训群众达到9万多人次。“有了农技专家的指导,我脱贫的信心更足了。”听了致富能手、“土专家”闫振国在农民夜校上的讲授,狮子屯乡侯官屯村村民薛春亮深有感触地说。

“农村大喇叭”工程是阳高县提升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是“扶志扶智”的又一重大举措。投资120多万元,在249个行政村全部实施了“大喇叭”工程,为每个村配备了功放机、播放机、喇叭、话筒等设备。紧紧围绕党的方针政策、三农相关政策、生产生活服务知识、乡村道德建设、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宣传党的政策、传递党的声音,真正打通宣讲的“最后一公里”,唱响脱贫攻坚“好声音”。

猜你喜欢

入户贫困户攻坚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冬夜听雨
西平县谭店乡开展计生“十入户”活动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对雪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